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中醫思維,我獨愛其三

論中醫思維,我獨愛其三

高山流水

 古箏

於秋旋 

00:00/05:32

談起中醫思維,總有說不完的話題,同時也會有無休止的爭論,為什麼呢,在中醫人的眼中,中醫思維究竟又是什麼東西呢?

人都說中醫是門哲學,哲學又是什麼呢?教材將它定義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那哲學視角下的中醫思維又該如何解讀?我個人姑且將它解說為中醫看待人、看待自然、看待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思維,簡而言之,就是中醫眼中的世界,其中又囊括了天地人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聯繫。

在這眾說紛壇的時代,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景象,不同的流派從不同的角度解說出不同的中醫思維,如寰宇星辰,又如恆河流沙。自我修習中醫以來,確確實實感受到了其中的博大精深,中醫之道猶如紮根在雲巔的大樹,那枝繁葉茂說的便是各家各派,各路醫家解說出來的中醫思維。這些年,我曾品讀不同的中醫思維,也有所得,從中領悟出的思維,又有所不同,但論自古流傳的中醫思維,我愛的,仍是這其三!

(一)整體思維

曾經有朋友與我談論起中醫思維觀,說到整體思維處,朋友說,整體思維說的便是中醫看病要從宏觀,從大處著手。我將它概述為心中有天地,眼中有乾坤!也有許多人就整體思維與我討論,我聽完若有所思,有不少人認為整體思維是二維觀,我總覺得有些怪異,難以言明,思考很久,終於發現,整體思維其實更像是三維觀,我們眼中的世界,不僅是整體的,還是立體的,要從整體去看待,也要樹立立體觀。所以說,整體思維要求我們不僅要從整體布局著眼,不能僅是看局部的某個點,某個面,還要從立體的世界去看。中醫眼中的世界是活的,是動態的,是變化著的,是發展著的。打個比方,同樣一條河流,有些人畫出來像一條河流,而有些人畫出來卻像一條線,因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畫,畫出來的給人感覺自然也不一樣,而人作為一個整體,也是一個立體,人體的氣血是動態的,是變化著的,是發展著的。

(二)辨證思維

喜歡研究哲學的朋友都知道,哲學裡面經常提到辯證法,說中醫是一門哲學,那麼辯證法在中醫上的體現便是辨證思維。什麼是辨證思維呢,在我看來,辨證思維不僅僅是依據病人個體的病況以及疾病本身變化發展而確立的,其中還包括因環境氣候的發展變化而確立的治法治則。中醫素來有「百人百病,百病百方」的說法,說的便是醫師在診疾治病的過程中,要學會辨證,治療隨變化而變化。

多年來,閱覽古今各醫家所寫的書籍手稿,關於辨證思維,我又產生於不同於以往的體悟。「否極泰來物極必反」說的又是另外一種情況,什麼是辨證?在我看來,辨證是兩方面的,包含正反陰陽兩面,怎麼說?中醫上講真寒假熱以及真熱假寒,容易讓人混餚,寒熱之間會相互轉化,《內經》所云:重陽必陰重陰必陽!也就是說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熱偏勝以致出現的寒熱互為轉化,唯有仔細察辨,才能做到治病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總的言之,辨證思維之重,無外乎此二點,一指辨真相,斷陰陽;二即通「變」,辨變化,知常達變。唯有掌握這兩點,才能算是真正的良醫。

(三)象思維

很多年前,初看《黃帝內經》,有長輩問我,印象最深的是哪些,我毫不猶豫地答到:《陰陽應象大論》,也許也就是那時候,我開始誕生出屬於自己的象思維,中醫以「象」的思維看待世間萬物,「象」之本質,可體現在人體的身上,如陰陽之象,臟腑之象,腧穴之象,經絡之象,用藥之象等。

其中,《陰陽應象大論》更多的是闡述陰陽之象,那麼什麼是象思維呢?《 素問 ·是從容論 》 說 :「 夫聖人之治病 , 循法守度 , 援物比類 ,化之冥冥 」 ,由此可見上古聖人早已洞察天機,以取類比象進一步發展中醫, 清代徐靈胎亦提出, 「 因形以求理 , 則其效可知矣 」 , 「 形同而性亦近 , 物理蓋可推矣 」 ,由此充分肯定了象思維在中醫學上的運用及其重要性。

其實,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象思維無處不在,比如說核桃因為長得像腦,而被人們經常拿來補腦,詳細內容可參考往期文章《以象論葯》

陰陽、四時、五行等皆有其主,五行對五臟應五色,其實都是古人在象思維的觀察下得來的,比如心陽推動心血運行溫煦全身,古人通過觀察發現心和太陽的力量相似,所以把心比作人體的小太陽,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可以說,學習中醫的那麼多年以來,我受這三種思維的影響最深,也從這三種思維中獲益最多,寰宇星辰,這三種思維便是我眼中的星空里,最亮的那三顆星星,星光揮灑,引領著我不斷前進~前進……

文字:醫間道

編輯:古風尋道

▍版權聲明:

○ 本文為古風尋道原創文章,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風尋道 的精彩文章:

TAG:古風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