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奸與民族英雄的混淆和顛倒

漢奸與民族英雄的混淆和顛倒

逆行齋主義

微信號pauller2019

功能介紹用思維穿透迷霧,用智慧點亮人生。

一、何為漢奸?

在實際生活中,有些詞語的威力是很大的,兩軍對壘,只要把這些詞語搬將出來,即如同《封神演義》裡面的翻天印、太極圖一般,任你大羅金仙、逍遙散人,也要灰飛煙滅、魂消魄散。「漢奸」一詞,便有如此魔力。正因為「漢奸」一詞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所以網上有些人,只要別人稍微和他有點不不同意見,他就祭出「漢奸」這個殺手鐧,企圖置對方於死地。

所以,有必要對「漢奸」這個辭彙做一番探討。

「漢奸」,字面上的意思是指「漢族中的奸人、敗類」。如果一個人本來就不是漢族,那麼,無論他做什麼,都和「漢奸」無關。比如五代時的後晉皇帝石敬塘,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後人罵他漢奸。須知,石敬塘是契丹人,怎麼能是「漢奸」呢?

近代以降,國家觀念興起後,「漢奸」由原來單指漢族的敗類,外延擴大為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驅使,出賣祖國利益的人,直接點說就相當於「賣國賊」、「內奸」。

如此一來,「漢奸」的外延擴大了,導致一些原本很清晰明了的歷史問題複雜化,陷入自相矛盾的怪圈之中。

如同「漢奸」一詞被解釋的混亂不堪一樣,「民族英雄」這個和「漢奸」對立的概念,,也遭遇到了同樣的待遇,如對岳飛、文天祥等人的評價,在此不贅述。

二、施琅與吳三桂

應該感謝清廷辮戲,讓施琅這個一般人不太熟悉的人走進了千家萬戶。施琅,字尊候,號琢公,福建晉江龍湖鎮衙口人,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方集鎮。清初著名將領。生於天啟元年(1621年),卒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早年,他是鄭芝龍的部將,順治三年(1646年)隨鄭芝龍降清。不久又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鄭軍的重要將領,積极參与海上起兵反清。後因微嫌與鄭成功發生矛盾,終於釀成父、弟被鄭成功誅殺的大戾,施琅再次降清。他先後擔任副將、總兵、水師提督,參與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領清軍渡海東征,一舉攻克澎湖。1683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明鄭水師獲得大勝,後鄭克塽率臣民降清。施琅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卒,賜謚襄庄,贈太子少傅銜。

施琅率軍隊攻克台灣

從施琅的經歷可以看出,他的一生就在明清之間反覆,先是抗清,再降清,又抗清,再降清,最後攻克台灣,滅了他的舊主鄭氏。

我們再看看吳三桂,先是任明山海關總兵,抗清第一線,後引清兵南下,進入北京,之後一直作為清兵的先鋒官,下湖廣,進四川,入雲貴,攻緬甸,用弓弦勒死南明永曆小皇帝,因功被清廷封為平西王。後因康熙削三藩,起兵反清,自立大周皇帝,未幾病死。

吳三桂引清兵入山海關

吳三桂一生也是在明清之間反覆,抗清,降清,再抗清,把他和施琅比較一下,可以看出,施琅比他還不堪,多了再降清這一輪。

三、漢奸和民族英雄

儘管施琅比吳三桂多了降清一輪,但現在對二者的評價卻截然相反,有天壤之別。

吳三桂是鐵定的漢奸、賣國賊,幾百年來,無論是正史、野史、戲劇、小說,都是一個反面人物,沒有任何爭議。吳梅村的一句「衝冠一怒為紅顏」更把他反派的形象給臉譜化了(當年吳三桂曾以千金贖買吳梅村的《圓圓曲》,可見吳自己歷史地位和形象的擔憂)。

但施琅則不然,起初,官方僅正面宣傳鄭成功擊退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的事迹,對施琅鮮有著墨,近於默默無聞。但自從具有台獨傾向的民進黨籍陳水扁上台,官方出於對宣傳「統一中國」的考慮,開始大規模正面評價施琅,稱其為維護國家統一的民族英雄,並在其家鄉福建晉江為其塑了一尊石像。2001年中央電視台第一套頻道於黃金時段播出的《康熙大帝》劇中即有大篇幅描述施琅謀畫攻打明鄭,鄭克塽出降的段落。以軍方為首的團隊之後還曾製作了《施琅大將軍》一片在中央電視台放映。施琅死後三百年,終於找到了知音。

四、實用主義歷史觀

為什麼這兩人的評價差別這麼大,筆者思索良久,方才得出結論,這是崇拜強權的實用主義歷史觀在作祟。

吳三桂降清之時,天下正處於混亂之中,李自成、殘明、滿清三股力量還未分出勝負,誰來主導天下還是未定之數。也就是說,誰是正統,誰是偏安,誰是統一國家代表,誰是分裂勢力還未決定(雖然在文化上,殘明是華夏文化的正朔)。正是由於吳三桂的降清,打破了三股力量的平衡,天平的砝碼倒向了滿清一方,所以吳三桂就成了引狼入室拱手,將華夏世界讓給外族的漢奸賣國賊。

到了施琅時代,天下大局已定,全國除了台灣,所有疆土都歸於滿清政府,自然滿清政府就成了國家統一的象徵,成了華夏文化的代表,而偏安一隅的鄭氏集團,就成了分裂國家的割據勢力。所以,施琅與鄭氏之間的戰爭,不再具有華夷之別的文化意義,而是統一與反統一,分裂與反分裂的鬥爭。施琅自然就成了掃平割據勢力,實現國家統一的民族英雄。

五、實用主義歷史觀的巨大危害

這種實用主義歷史觀的核心就是不再拘泥文化之辯,不再堅持道德節氣,誰實力強大,誰有助於國家統一、疆域擴大,就效忠於誰。

這種歷史觀是十分有害的,用這種歷史觀去看待歷史,就會得出許多顛到黑白的結論。歷史上許多民族英雄,像岳飛、文天祥、史可法,就成了阻礙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罪人,而像秦檜、吳三桂這樣的民族敗類,反而成了促進國家統一、加速民族團結融合的功臣。

用這種歷史觀看待當今,許多問題會變得十分混亂。比如在看待抗日戰爭的問題上,我們可以這樣設問:當日本剛剛侵略中國,天下局勢未定的時候,像汪精衛一類投降日本的就是漢奸,和吳三桂一樣。假設過了幾十年,日本入侵中國成功了,佔據了大部分領土,成立了中央政權,再投降日本,幫助日本去收復小塊的抵抗勢力,就成了促進民族融合,加快國家統一的民族英雄,像施琅一樣。

汪精衛一行到達日本

用這樣的歷史觀教育後人,會帶來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孩子們會問,如果再來一次異族入侵,我們是像岳飛、文天祥那樣去抵禦呢,還是像吳三桂、施琅、汪精衛那樣去資敵呢?

六、歷史與現實的拿捏

國家、民族是一個歷史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涵。現在的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大家同為中華民族。而在歷史上,漢族與滿、蒙等異族是兩個民族,兩個國家,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是國與國的關係。

因此,談及歷史問題,必須要統籌考慮歷史與現實,既不能搞歷史虛無主義,也不能搞歷史實用主義。如果過分強調歷史上漢族與異族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則必然會對當今民族和睦、國家穩定產生不利影響,引發民族分裂傾向。反過來,如果用現在的國家、民族關係來解釋歷史上的國家、民族關係,僅僅因為目前面臨統一的現實問題,就刻意地去曲解歷史人物,也必將殃及子孫,貽害無窮。

在談及國家、民族關係時,歷史與現實的度的拿捏,是一個難度相當大的工作,非有學識、有良心、有擔當者難以勝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逆行齋主義 的精彩文章:

千秋帝師夢,一朝入彀中-下

TAG:逆行齋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