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繆荃孫:中國近代圖書館之父

繆荃孫:中國近代圖書館之父

原標題:繆荃孫:中國近代圖書館之父



繆荃孫(1844—1919),中國近代藏書家、校勘家、教育家、目錄學家、史學家、方誌學家、金石家,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奠基人,中國近代教育事業的先驅者之一。

繆荃孫字炎之,又字筱珊,號藝風,江蘇江陰申港鎮繆家村人。清光緒年間進士。繆荃孫幼承家學,11歲修畢五經。17歲時太平軍攻佔江陰,他服侍繼母避兵淮安,並在麗正書院學習文字學、訓詁學和音韻學。21歲他舉家遷居成都,在那裡習文史,考訂文字,24歲應四川鄉試中舉。1876年,繆荃孫會試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此後他從事編撰校勘十餘年。


繆荃孫1888年任南菁書院山長,1891年掌濼源書院,1894年任南京鐘山書院山長,兼掌常州龍城書院。1901年他任江楚編譯局總纂。1902年,鐘山書院改為江南高等學堂,繆荃孫任學堂監督。癸卯新學制實施後,廢古江寧府學,兩江總督府擬在江寧「先辦一大師範學堂,以為學務全局之綱領」,1902年5月由繆荃孫出任學堂總稽查,負責籌建江南最高學府三江師範學堂,並與徐乃昌、柳詒徵等七教席赴東洋考察學務,從而決定仿照日本東京大學,在南京國子監舊址築校,以後該學堂先後更名為兩江師範及南京高師,為南京大學近代校史之開端。


1907年繆荃孫受聘籌建江南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出任總辦。1909年他又受聘創辦京師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任正監督,1914年任清史總纂。1919年12月22日繆荃孫在上海逝世。


繆荃孫出身於官宦家庭,生而聰穎,幼承家學,11歲已讀完儒家五經。清咸豐庚申十年九月(1860年9月)太平軍攻佔江陰,繆荃孫侍繼母渡江避居淮安,就讀於麗正書院,從院長丁儉卿學習文字學、訓詁學和音韻學。後舉家遷居成都,時年已21歲,從陽湖湯彥成研究文史,考訂文字。清同治元年(1867年)應四川鄉試中舉,因非川籍人,未授名。無奈之下,繆荃孫先後充當總督吳棠、川東道姚彥士的幕僚,遍歷川東北各地,搜拓石刻。後來張之洞任四川省學政,繆荃孫拜僅年長自己七歲的張之洞為師,追隨其左右。張之洞的《書目答問》素為學界所推崇,但據繆荃孫晚年自述,《書目答問》乃是他的捉刀之作。後來,清光緒丙子(1876年)繆荃孫考中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清史館總纂,並歷主南菁、濼源、龍城、鐘山等書院講席。他學識淵博,交流廣闊,著述繁富,尤於金石碑帖、版本目錄之學鑽研特深,熟嫻文史掌故,在學術界名滿天下。在清末民初,他與王壬秋、張季直、趙爾巽齊名,譽稱「四大才子」。繆荃孫還是著名的方誌學家。張之洞總纂《順天府志》,招之相助,「七年編成,時推巨著」,據說「發凡起例」,皆出於繆荃孫之手。後來他又重修了《湖北通志》,參與編修《江蘇通志》。而自己家鄉的《江陰縣續志》更是他晚年力作,且可謂「此志刊行後,成為一代名志,為廣大方誌家所推崇。」

1840年以後,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等一系列戰爭。每次戰爭皆以清政府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告終,清政府的腐朽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在這種形勢下,1894年康有為等人發動了戊戌變法,推行新政。這其中在教育方面的具體措施包括:開設學堂、辦報紙、組織學會,可設公共性藏書樓等。而在建立新式學堂的同時,還要設立學堂所屬的藏書樓或圖書館。清政府迫於當時的形勢,廢科舉、辦學堂,准奏開辦圖書館。江南圖書館和京師圖書館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


光緒年間,江蘇巡撫端方等大臣奉命考察西方文明,歐美各國的公共圖書館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歸國後,端方上書朝廷,極力稱讚官辦圖書館的進步作用,鼓吹強國利民首在教育,而圖書館實為教育之母。光緒三十二年(1906),繆荃孫應兩江總督端方之聘,創辦江南圖書館,任總辦。任職以後,繆荃孫奔走於江浙藏書之家,其時,四大藏書樓之一的錢塘八千卷藏書樓因樓主丁氏家道中落,欲將「八千卷樓」的善本書賣給日本岩崎氏的「靜嘉堂文庫」。繆荃孫在端方的支持下,急籌七萬三千元巨款並親赴杭州,終將已賣出的藏書全部贖回。光緒三十三年,八千卷樓藏書六十萬卷分三批陸續運回古城金陵,暫儲書於戚家灣自治局內。後在清涼山附近前任兩江總督陶澍所建的惜陰書院舊址建樓,將八千卷樓藏書入藏其中。


當時的江南圖書館藏書除丁氏六十萬卷外,尚有多種來源,各項藏書相加不下八十萬卷。其中丁氏書多為明清兩代眾多著名藏書家的遺藏,尤為可貴。除此以外,繆荃孫還收購了武昌「月槎木樨香館」藏書四千五百五十七種。江南圖書館於1910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後來的歲月中,江南圖書館曾幾度更名:


1927年,更名為第四中山大學國學圖書館;


1928年,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國學圖書館;

1929年,更名為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


1933年,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委託蔣復璁在新址成賢街建新館,更名為國立中央圖書館;


1950年,更名為國立南京圖書館;


1954年,更名為南京圖書館。


現在的南京圖書館,收藏了各種文獻七百多萬冊(件),僅次於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位居全國第三。2005年,南京圖書館新館建成開放。新館採用了樓宇自動化控制系統、圖書館業務管理自動化集成系統,以「藏、借、閱」一體化的服務方式,更加方便廣大讀者。

張之洞一直認為繆荃孫才堪大用,曾多次向朝廷保舉。但繆荃孫並不以仕途為意。宣統元年學部向朝廷上了《籌建京師圖書館折》,奏摺於八月初五獲准籌建。張之洞任命繆荃孫為京師圖書館監督,設館於什剎海廣化寺。1910年,京師圖書館正式成立。初建時,所藏圖書主要取自國子監南學和內閣大庫,包括明代皇家圖書館文淵閣藏書和南宋輯熙殿珍本,還採進敦煌石室所藏唐人寫經本八千卷以及一些私家藏書,總計約十萬冊。


京師圖書館建成後,還沒來得及對外開放,清朝就滅亡了。直到1912年8月27日,京師圖書館才正式對外開放,但此時的館長已不是繆荃孫,而是教育總長蔡元培任命的江瀚。後來的歲月中,京師圖書館經過了多次「變遷」,其中,1928年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1929年與北海北京圖書館合併,1951年更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北京圖書館更名為國家圖書館。


軼事


在清末民初,繆荃孫與王闓運、張謇、趙爾巽齊名,譽稱「四大才子」。

繆荃孫(1844-1919),字炎之,又字筱珊,號藝風,江蘇江陰申港鎮繆家村人。中國近代藏書家、校勘家、教育家、目錄學家、史學家、方誌學家、金石家,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奠基人,中國近代教育事業的先驅者之一。


王闓運(1833-1916),字壬秋,又字壬父,號湘綺,世稱湘綺先生。咸豐七年中舉人後,王闓運先是結交了湘中第一人曾國藩,隨後結交了朝中第一人肅順,再後結交了川中第一人丁寶楨。不久辭職返歸湖南,隱居衡陽西鄉石門12年,潛心學術研究,並在石門觀設私塾授徒,夏時濟、曾熙、馬宗霍等皆出其門下。後相繼受聘為成都尊經書院主講、長沙思賢講舍主講、衡陽船山書院山長、江西大學堂總教習。其中尤以在衡陽船山書院的時間最長,前後長達25年,力倡船山之學,培育了一大批英才,如楊度、夏壽田、蔣嘯青、陳兆奎、程崇信等。王闓運之學兼包九流而歸於經學,崇奉「春秋公羊」之說,被譽為「經學大師」、「湘學泰斗」。詩文亦稱天下第一,門生弟子遍布天下。著作非常豐富,曾撰《湘軍志》、《桂陽州志》、《東安縣誌》、《衡陽縣誌》、《湘潭縣誌》等。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海門人,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海門市長樂鎮。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1869年張謇考中秀才,1874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孫雲錦。1876年夏,他前往浦口入吳長慶慶軍幕任文書,後袁世凱也投奔而來,兩人構成吳長慶的文武兩大幕僚。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鮮平定叛亂,以阻止日本勢力擴張。張謇隨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並撰寫《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強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領潘祖蔭、翁同和等的賞識。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壽辰設恩科會試,張謇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銜。1909年他被推為江蘇咨議局議長。在南京政府成立後,張謇任實業總長,後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走上實業教育救國之路。


趙爾巽(1844-1927),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趙爾巽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他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1914年趙爾巽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稿》,為「二十六史」之一。袁世凱稱帝時,趙爾巽被尊為「嵩山四友」之一。1925年段祺瑞執政期間,他任善後會議議長、臨時參議院議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十竹齋木板水印 木與紙的朝聖
恢復繁體字,就叫回家嗎? ——從蔡襄帖里的「愛」說起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