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實的生活是最好的教育——黃永玉《無愁河的浪蕩漢子》讀書活動小結

真實的生活是最好的教育——黃永玉《無愁河的浪蕩漢子》讀書活動小結

2018年3月31日,燕園媽媽讀書會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行了第22期線下讀書會。本期讀書會的閱讀書目是黃永玉的自傳體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由書涵書齊媽媽蔡欣榮主講,於點爸爸於曉冰擔任點評人。本文為本次讀書會活動小結。

大約在2016年,書涵書齊媽媽在首都圖書館第一次看到黃永玉的畫展,就「被鎮住」了。當時畫展的對面是另一位畫家韓美林的畫展。韓的畫展她只看了一小會兒就決定放棄了:太裝,且千篇一律,毫無個性和趣味。而黃永玉的畫作,她一看在看,總覺得生動活潑、意味雋永。也就是在那個畫展上,她第一次聽說了《無愁河的浪蕩漢子》這本書;光聽名字,她就覺得有一種特別的魔力;待拿到書,讀起來就一發不可收拾;她後來甚至訂閱了《收穫》雜誌,只為了追刊登在雜誌上的該書最新更新內容,變成了老先生徹底的「迷妹」。

2017年燕園媽媽讀書會最後一期讀書會上,爸媽同學們分享各自過去一年的閱讀經歷。書涵媽媽大力推薦了這本書,並表示願意領讀。說實話,一開始把這本書作為燕園媽媽讀書會的閱讀書目是有點任性的,因為在此之前我們絕大部分人並未聽說過這本書,而且《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既不是育兒書,也不是我們一般閱讀的教育類、哲學類的書籍。它只是一本94歲老人正在撰寫的、尚未完成的傳記小說的一部分。然而根據經驗,領讀人推薦的書目一般都是自己珍視的經典,任何一本書的閱讀,都能幫助們打開一個嶄新的世界,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我們最後還是「任性」了一把。

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對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可以說這是一本開卷有益的、驚喜的不斷好書。在這本書里,我們看到了充滿人間煙火氣的美食,看到了富有風情的湘西(苗族)文化,了解了他的家庭和那個時代中親友之間、師友之間的關係和互動,理解了當年的張序子(書中黃永玉的名字)為什麼成為今天的黃永玉,並從他的人生中得到頗多的啟發和更加開闊的人生視野,更從容的人生態度。

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底色

吃貨和美食大概是中國人最通行的語言。美食比起故事情節,能夠更直接、迅速地走近和走進我們。《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里的美食,是吃貨爸媽同學們的核心關注焦點之一。黃永玉用了很多篇幅,來描述他小時候吃過的美食。Summer媽媽表似乎自己簡直是「一邊看一邊流口水」,幾乎是「留著口水看完(書)的」。

黃永玉實在是太會寫,語言實在是太生動,尤其是在美食上(火龍果媽媽認為,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積澱有關係。黃永玉胃口比較雜,能吃下正餐,三教九流的路邊攤也興緻盎然;而同為湘人的曾國藩的文字大概因為攝入的營養單一,就顯得呆板無趣得多。這一說法的雖然沒有經過嚴格的考證,但黃永玉的生動有趣而又不失雋永,是可見的)。

回到黃永玉的美食,僅看菜單,就讓人口水止不住:「六小拼盤:腌蘿ト、雲南大頭菜片、五香油炸花生、皮蛋、脆薄雲腿片、鹹蛋。燒臘大拼盤、魷魚海參燴乾絲、涼拌腰花肚尖雙脆、八寶鴨、四喜丸子、干燒鯉魚、軟炸椒鹽鴨四寶、小米粉蒸肉/扣肉、鴨血酸辣湯、冰糖富油包、雞油蛋糕、蓮子羹、八寶飯。……」

這是序子的爺爺回鄉的時候,當地的大廚藍師傅列的菜單。

序子的爸爸幼麟是一個大廚。

如果再看做飯的過程,彷彿美味已經到了嘴邊:「摘下的花椒,油鍋里氽過,齒縫裡一扣,「破」的一聲紛紛流出小滴小滴噴香的花椒油來。/一匙糯米甜酒能提高腌類的醇馥神秘感,且中和臘肉中偶爾出現的「哈」味。/若要炒菜疏落有致可用醬油;增加凝聚力就非黃醬不可。回鍋肉、炒臘肉片宜用黃醬。/要訣在於懂得分而治之的方法。/小火溫油,進蒜茸,進辣椒干、鮮花椒。蒜茸見黃,起鍋。/另小火溫油,進臘肉片,進蒜苗同炒;加大火,翻炒一分鐘,進干辣椒、鮮花椒、黃醬、糯米甜酒,倒在一起翻三兩下起鍋。……」

這是講朱雀城外廖老闆的內老闆的手藝,序子的爸爸幼麟和一幫朋友一起吃飯時吃到的美食。幼麟的朋友們常常聚在一起「打波斯」,有一幫可以享受美食、討論人生的朋友,夫復何求?這大概是作為讀者的我們內心的嚮往之一吧。

序子的幺舅和幺舅媽從山上打了野豬回來,大伙兒一起吃野豬。「股股熱鍋、熱茶油、辣子、大蒜、蔥、姜、花椒、料酒、面醬、湧起的鬧熱、香味,直撲到院壩,直朝所有人的鼻子里、眼睛裡、耳朵里嘴巴里鑽。/在這塊土地的人看,是整體享受的前奏。外頭人,尤其是太太小姐們,都會說受不了。先生們有點頭腦的便會苦著臉,「哈哈!真有意思!簡直像一場交響樂!」外頭的文人動不動就說這個、那個像交響樂。」

黃永玉說:「你懂個卵!交響樂比得上它!」

讀到這樣的文字,一位活生生的、富於人間煙火氣的、生動活潑的老頑童,幾乎是跳出了書里,直接走到你的跟前,連同聲香色味俱全的美食一起,鑽進你的眼睛和心裡,讀者忍不住升起滿心的歡喜和喜歡。

人間煙火氣,大概是黃永玉的人生底色之一罷。每個人都從人間煙火中來,在一次又一次真實的煙火里,度過自己的人生。

民族和本土的思維和視角

朱雀城所在的湖南湘西是湘鄂黔等省的交界處,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自古民風彪悍,是多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朱雀城裡,苗人和漢人之間在生活上有著諸多的交集。黃永玉(序子)跟苗族有很多的淵源。

序子最敬佩的幺舅,大概是喝了苗族奶媽的奶的緣故,行走做事都跟別人不一樣,那麼歷辣又有章法。序子小時候曾經被保姆王伯帶到苗族的山裡「木里」住過兩年。王伯是漢族,但是一直住在苗族地區,會苗語。她的男朋友隆慶是苗人。隆慶的侄兒岩弄,是個瞄準的一等一的苗族伢子,被認為是序子的靈性的開發者,很難想想,如果沒有木里、沒有隆慶和岩弄,序子會不會是今天的黃永玉?爸媽同學們都說難。長大後有一次逃學,序子腳踝脫臼,被接到一位苗族老人家裡住了八九天給治好。寡言的老人除了給他治療和給他提供食宿,沒有說額外的話,但正是這樣的經歷,給年幼的序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序子的保姆王伯(左)和她的男朋友隆慶,都是序子童年生活的重要的人物

「文學上我依靠永不枯竭的古老的故鄉思維。」黃永玉對故鄉的熱愛和投入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故鄉在他的精神底色中舉足輕重,其中苗族人和苗族語言習俗文化,在《朱雀城》中有著諸多細緻的描寫。和傳統的文人相比,黃永玉身上有著更強的地方文化烙印,用一一雙雙爸爸的話說,「他活得跟別人很不一樣(居然還有人這樣活!)」對於故鄉、苗族文化乃至本土文化,他的態度是少有的鮮明和熱烈。

書中對於苗族的妹崽、男伢崽、老人,語言、文化、用具、習俗,黃永玉表達了毫無保留的讚歎和嚮往。他說,苗族妹子「最是自由,最是美麗好看」。而苗族的男伢崽,總是那麼溫寧有禮,無論遇到哪個老人,都斂眉謹身,輕聲應答。

序子童年的苗族好朋友岩弄

苗族的老人呢?「最具哲學力量。不僅僅話少,行動也沉著緩慢。誰也沒有見過嬉皮笑臉的苗族老人。很多老人都拄著拐杖或煙袋棒,你以為他背駝腰酸,氣力衰敗?錯了,那是敲打山裡或城裡頭豺狼虎豹的貼身武器。跟他對話他說的是寓言,你說得快,他說得慢;你說得長,他說得短;你說的是扯蛋你滿腹經綸你書上讀過的,向他宣擺歷史掌故;他隨便屬泡小尿就讓你洗個熱水澡。是他親身的經歷。城裡的年輕人呀!千萬別對苗老頭賣弄學問。你的知識是間接從書本本得夾的:老頭子直接從人生和土地里得來。」

黃永玉甚至引申開來對時下對於本土文明和外來文明的臧否:「城裡頭和鄉下,常常把文明差別代替生活道德差別。你用洋油美孚燈他用桐油茶油燈:你用紡綢、華絲葛他用麻布、家織布;你聽留聲機他聽雀兒叫。以後科學發達了,你坐車、坐飛機他走路、騎馬;你有電風扇空調機他坐在樹陰底下乘涼。這種差別有什麼值得驕做的你婆烺穿旗袍花裙,屁股扭來扭去他看了難為情;你吃西餐,炒也不炒的生菜,酸不酸、成不成的湯,咬帶血的牛肉,他聽了就想嘔;你有錢存銀行,他有『花邊』放進罐子埋進土裡;你能說得上哪個文明?」

只有當根在腳下的土地上扎得足夠深,對本土的文化有足夠的熱愛,才能如此擲地有聲地發出這樣的質疑罷。

家族歷史:每個人最真實的來處

對於一個人來說,最真實的生活背景就是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的歷史,這是每一個人的來處。火龍果媽媽對黃永玉的家族的姻親和家族命運的關係進行了解讀,我們得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一個家族的來龍去脈。(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同學們對於一本書的解讀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呀。)

《朱雀城》一書中我們看到,序子的家族在爺爺之後沒落了,序子的爸爸和叔叔們並未能夠撐起家庭。按照中國社會傳統的家族序列安排,一般而言,家族中的長子是需要跟著父親在外打拚的,最小的兒子則留在老家照顧家庭,打理農田和收租等。但是序子的爸爸幼麟並未跟隨老爸在外打拚,而是留守老家,還學了一個毫無實用價值的「音樂專業」——從家族的勢力傳承而言,這個專業顯然毫無幫助。而序子的二叔,也並無專長,最大的喜好就是喝酒,一喝酒就什麼也顧不上了。

序子的姑姑姑婆等人的姻親,似乎也沒有特別出色的人家。尤其是嫁給中藥店老闆的倪姑姑,因為屢受家暴和虐待,還需要爸爸幼麟出面撐腰。不過爸爸的姑姑們似乎還嫁的不錯,其中倪姑公是朱雀城老大老師長的老師,孫姑婆的二兒子,就是大作家沈從文(當然孫家後來也破落了)。無論如何,即使家道中落,從出身而言,序子的家族在當地仍然是一個上流社會的家族。

倪姑姑家的小女兒沅沅姐是序子的小媽媽

序子爸爸在能力和事業上似乎沒有特別驚艷之處,他最成功的一點大概是娶了序子媽媽柳惠。通過這個婚姻,張家得以與得勝營的柳家結成姻親。序子的外婆家,儘管外公在寧波做官任上去世了,但兩位舅舅都成功地撐住了家族的地位和勢力。四舅是朱雀城鹽務局局長,這是一個從古至民國時期都很有油水的衙門;而這位四舅,還是個佩戴槍支的,養得起很多位老婆(有錢有權)。序子的幺舅,是一位軍官,手底下應該至少有百十號人(有人)。一個擁有了鹽務局權錢和武裝力量的家族,是相當有力量的。此外,儘管書中著墨不多,他的幺舅媽應該也是個厲害角色。書中說幺舅媽沒有生下孩子也並沒有羞赧或者慚愧的意思,除了本性較為洒脫,大概最重要的原因是,幺舅媽的娘家,是幺舅重要的武裝力量的來源和支撐者。序子說幺舅媽總是佩帶著槍進進出出,因此,幺舅媽自己應該也是有帶兵能力的。

黃永玉的舅舅們

一般而言,一個家庭里,想要兒子能幹,那麼媽媽也勢必是一個能幹的人。或者,當一個家庭的頂樑柱倒塌以後,這個家庭中的媽媽就要馬上能夠撐得起來。然而當序子的爺爺去世以後,序子的奶奶很顯然沒有撐得起來。因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家裡真正在扮演這個角色的是序子的太婆(即奶奶的姑姑)。長期生活在婆婆的庇護下,序子的奶奶一直沒有太強的存在感,也沒有擔當的機會。因此在丈夫的離世後,序子的奶奶不能以強悍的態度扛起生活維持家族的勢力,是一點也不奇怪的了。

一位母親如果沒有足夠的擔當,想要給孩子提供能量的供養,恐怕也是比較難的。這大概是序子的爸爸和叔叔們都比較溫和、粘糯的不夠歷辣和闖進不足原因所在罷(好在序子的奶奶還比較善於自我開發,在一瓶又一瓶的醬菜中,仍然找到生活的旨趣,因而在風波面前,她也還能保持比較平靜的態度,這也是很難得的;而這於序子爸爸的生活態度似乎也很相似;而黃永玉自己,也在書中提出,老人要不斷地自我開發,才能擁有廣闊的天地,而他今天95歲的自己,就是這麼做的)。

媽媽領著弟弟們給離鄉投奔父親的序子送行

好在作為兒媳婦,柳惠大大彌補了這個缺憾,也彌補了丈夫在膽識和行動力上的不足。當公公過世,家庭逐漸走向困頓時,就是柳惠敦促丈夫快點離家謀生「走就走!這邊我熬住罷!你不要光是往壞處想,鬆動一下才有活路 。你就決心走吧!一一哼!你這人我看就糯,太平年月無所謂,這場合粘在一起不行!大家都珍惜你,,你要自重,端出個男子漢派頭來!「

家庭破敗後,序子帶著弟弟子謙出門,因為弟弟的衣服破舊遭到別人的指點而心裡頭慪時,她也能對序子說出一番發人深省的話。「讓人慪,這算是頭一盤。人一輩子過的就是人慪人的日子。要不是你慪人,就是人慪你。你多為人想,就不會去慪人。多為自家想,就不怕人慪。自己做自己的事,讀書發奮,做個有頭腦的人。你長大就會明白,人要經得起慪,要看得開。」「要一輩子想到自己是讀書人,再窮再苦就不在乎了。一一媽媽一輩子沒有苦過,眼看苦就要上 門了,媽要和爸爸帶著你們一步一步頂著,算是件有意思的事。…事情來了,早曉得造好!」

這樣一位母親,大概是序子五兄弟後來在人生道路上都走的比遠的原因罷。

序子是如何變成黃永玉的?

這是讀書會的同學們最關心的話題之一。(哎,功利的父母們總是試圖從成功人士的身上找到某些可以複製的蛛絲馬跡,試圖用來套在自己和娃身上,如果能夠馬上見到成效,那是最完美不過的。)

序子的家有一個別緻的名字,叫做「古椿書屋」。古椿書屋挨著朱雀城的文廟,他家從文廟建立到序子這一輩,祖祖輩輩都是文廟的看護者。張家老祖宗幾百年起就始終離不開筆墨硯台,世代都以讀書人自居(即使是只有幾歲大的序子,在弟弟因為衣服破舊被別人刻薄後,也能馬上低頭輕聲對弟弟說,「莫理他,我們家是讀書人,和這種人不一樣。」)序子的太婆說過,「我們家不買田,買田造摩!一塊硯田就夠了!」

歷年曆代以來家族作為讀書人的文化底蘊的積澱,無疑是序子和他的弟弟們成長的厚實的土壤。

三歲到五歲間,因為父母外出逃難,保姆王伯把序子帶到了深山「木里」王伯的老家養了兩年。在木里的兩年中,序子得以完全地浸入在大自然中,在大自然里摸爬滾打,有岩弄、王伯、隆慶幾個從土地里生長出來深深地紮根在土地里的富有生命力的人陪伴,在大自然中吸收天地日月之精華,為他的靈性/野性的激發和培育提供了重要食糧。於點爸爸認為,如果不是因為有2年的在木里生活的經歷,黃永玉的靈性開發不可能能有這麼好。

參加讀書會的爸媽同學們童年時普遍都有一些在大自然里的經歷。而今我們的孩子從小被關在水泥森林裡,與自然隔絕,他們的靈性和野性靠什麼培育和保養?這是爸媽同學們很關心的問題。

除了家傳文化底蘊的積澱和來自大自然靈性的激發,潛移默化中的家教也造就了序子一生德性的底子。

序子的太婆,看到家裡有蜂子,擔心咬到孩子,就讓家人把蜂子趕出去,而不是撲掉打死。太婆說,「做一個蜂子也不容易…」這是一種慈悲心。

序子的外婆在被丫頭打碎她從寧波帶回來的玻璃金魚缸後,只是定了定神說「以後搬這類東西,膀子莫撐得太寬,稍微欠起點腰,路中間慢慢走,看準幾步走幾步,東西就少打得碎了——像我,不搬東西,不做事就不打爛東西。要做,還不是常常打爛;難過沒有用,以後用心點就是…」丫頭走了,她才對二舅娘說:「真可惜,幾十年了,是我做新娘時人家送的。」序子的外婆常把以後的方案代替譴責。這是大氣,也是體恤。

爺爺回家探親,請藍師傅來做席,序子的父親幼麟本意想跟爺爺說藍師傅的好話,「聽說前幾年藍師傅替南門坨劉家辦席,天氣把東西熱壞了,大家都說過得去,算了!藍師傅硬是第二天補了一桌席……」爺爺橫了一眼,放下酒杯。「不補我會病!」被爺爺邀請一同用早餐的藍師傅說。早點吃完,爺爺又敬了藍師傅一根「金堂」雪茄。藍師傅一走,爺爺說了幼麟:「莫拿人的閃失笑談…

此外,序子的母親把落難的河南母女三人接回家安頓,父親幼麟更換了被人打壞的亭子的柱子而沒有任何聲張……這些點滴的細節,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張序子。

序子也總是能夠維持「正義」。他和小夥伴們一同賞月談詩,書讀得少的王本立被「學問上很惡」的田應生取笑,序子說,「田應生你有該欺侮王本立。他問錯一句話,你這麼糟蹋他。…書讀得多讀得少,跟這回走玩沒有關係。」他還能體會到「天下做女的都苦。孟子媽 、杜十娘、潘金蓮 、閻婆惜、秋瑾、宋慶齡、謝蠻婆、王伯、你、我婆、我媽。做女的都苦到有講場,苦得連自己苦都不懂…」

黃永玉的文字,總有一種淡淡的悲天憫人的氣質。然而即使講述苦難,他也往往只是點到即止。經歷了無數的苦難後,還能舉重若輕,開闊而豁達,深沉又深情。這大概是他的魅力所在罷。

一點思考

序子之所以變成了今天的黃永玉,能夠形成今天這樣獨特的氣質,除了有家族的文化積澱、來自大自然的天地日月精華的吸收和靈性的開發、來自家庭和師友們的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更客觀的原因,也許是來自生活的歷練本身。

反觀今天我們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有很多的閱讀,看演出、看展覽、旅遊、參加活動、培訓,然而在所有的活動中,他們都只是在扮演一個旁觀者的角色。他們都不是生活的實質參與者。然而真正的能力、毅力的生髮和養成,一定是來自真實的生活和真實的生活經歷。我們讓孩子參加夏令營,參加營地教育,參加某個科技小組,以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能力,同理心,人際交往能力,等等等等。

然而這些所有的一切,在黃永玉這本書里,在他的家族、他長大的小城裡,在他一起長大的小夥伴中間,在他的父母的朋友們中間,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就已經足夠給他足夠的養分,他在真實的生活中已經得到了足夠的歷練。

如果我們不回到真實的生活本身,也許今天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都無法達到我們的初衷。然而悖論在於,今天的我們已經失去了當初黃永玉成長的環境,我們和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一個更加原子化的社會裡,社會已經不能給我們提供我們所需要的支持,所以各種興趣班和培訓機構、培訓項目,大概是我們想要獲得拯救的一種嘗試吧。然而這樣的夏令營、興趣班和培訓班,也並不是一個真實生活。在一個虛擬的時空中經過精心的設計和培養而獲得的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對抗真實的生活?

我們組織讀書會,和爸媽同學們一起在線上線下讀書,也是試圖在日益原子化和虛擬化的社會中,培育一個小小的生命共同體,一個有著人和人之間能夠真實的、持久的互動,有著真實的能量的交流的小社會團體。這樣一個小的組織即使只是發出很弱的光,至少它是真實的。一起前行時,能夠一起分享黃永玉這樣一位可愛的老人撰寫的真實的人生經歷,能夠從他的人生感悟中獲得一些啟發和能量,就已經是很幸運的事了。

「燕園媽媽讀書會」是一個公益性的學習自組織,我們希望和姐妹們和家人們一起學習、互相分享、共同陪伴,做更好的自己,做更好的父母。讀書會每個月深度閱讀和分享一本經典著作,每個月最後一周的周六下午舉行線下讀書分享會,平時在微信群中學習和分享。歡迎愛學習、愛分享的媽媽及家人加入。點擊可了解更多關於燕園媽媽讀書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燕園媽媽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TAG:燕園媽媽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