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香沁心?《從門德爾所想到的》

書香沁心?《從門德爾所想到的》

文 | 萃辰天心書院院長 · 印安(陳伯安老師)

朗讀 | 萃辰天心書院茶藝師 · 思齊(袁齊齊)

讀王先霈先生所著的《文學美》一書,書中所援引的一個材料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說《舊書商門德爾》的主人公門德爾,是一個猶太血統的舊書商,他嗜書成癖,幾十年如一日,每天從早到晚坐在同一家咖啡館的同一張骯髒的石桌旁,身子前後搖晃著,低聲吟誦一本書或是一本雜誌。就在他的身旁,打彈子的人吵吵嚷嚷,電話鈴陣陣作響,侍者奔來跑去,他一概毫無感覺。甚至,有一次,一塊燒著的煤從火爐里掉在離他只有兩步遠的地板上,把地板燒焦了,冒起的煙熏到他身上,他也依然沒有發覺 ,直到遠處的客人嗅到焦臭的氣味喊叫起來,才避免了一場火災。他讀起書來就像宗教徒在祈禱,像賭徒上了賭場,像酒徒盯著一杯佳釀。所以,旁觀的人說,從這個書商身上才第一次看到了全神貫注的偉大奧秘。他不只是讀書,而且能記住所看過的書的極其瑣細的材料,能隨口說出一本兩百年前出版的書的作者、出版地點 、裝幀和插圖。他讀書有個特點,就是無論什麼書,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科學著作,他都不注意它們的內容,不關心故事情節或精神實質,而只是把作者姓名、價格、書名、所屬門類等等材料,「像用鋼水澆鑄一樣」存儲在大腦皮層之上

像門德爾這樣的怪人是極為罕見的,他被稱為「一頭絕種的史前食書巨獸」「一本有兩條腿的百科詞典或者包羅萬象的圖書目錄」。門德爾這個文學典型的意義在於:他那種「書蟲」式的讀書方式,不同程度地在許多人身上體現出來。

我想,像門德爾這樣的人,即使「讀書破萬卷」,也會「食而不知其味」,體會不到讀書的真正樂趣。

讀書的真正樂趣,不是得其皮毛,而是得其精髓。

我國古代有兩個成語,一個是「得意忘言」,一個是「得魚忘筌」,講的是同一個道理:讀書要著重把握作品的意味,「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談到他的讀書經驗時,深有體會地說道:「語言文學是幫助了解書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個意思以後,最好扔了拐棍。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得意忘言」。在《莊子·外物》篇 中,也講過類似的道理:「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筌」,是用竹或草編的捕魚工具。漁翁之意在魚而不在筌,漁翁之樂是得魚而忘筌。清代的袁枚在《隨園詩話》卷二中,進一步闡發了這個道理:「後人未有不學古人而能為詩者也。然而善學者,得魚忘筌;不善學者,刻舟求劍。

門德爾讀了一輩子的書,記住了那麼多極其瑣細的材料,都沒有真正理會一本書的深刻意蘊。他就像一個摸象的盲人,「得耳者謂象如簸箕,得牙者謂象如槊,得鼻者謂象如杵,隨摸所名,都非真象。」

我國晉代詩人陶淵明,曾自述他「好讀書,不求甚解」。我理解,他所說的「不求甚解」,絕不是淺嘗輒止或囫圇吞棗,而是得意忘言或得魚忘筌。要不然,他怎麼能「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呢?

《莊子·養生主》講過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說的是一個技藝高超的庖丁,由於對牛的整體結構瞭然於心,所以宰牛時能做到「目無全牛」、「遊刃有餘」,他所用的那把牛刀,十九年了還像新的一樣。這個故事同樣啟示我們:讀書時,只有整體把握,才能深知其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萃辰天心書院 的精彩文章:

有空閑時間的人生,才有機會釋放光明
做好事不留名就是不住相布施了嗎?

TAG:萃辰天心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