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製造中心」到「創造中心」 新型全球化該怎麼玩

從「製造中心」到「創造中心」 新型全球化該怎麼玩

博鰲亞洲論壇提出2018年年會的主題為「開放創新的亞洲、繁榮發展的世界」,可謂正當其時。基於亞洲地區在傳統全球化進程中的突出表現以及當前世界經濟格局變化,亞洲或將成為新型全球化的引領者。

文/張中元

有一些國家認為,全球化引發不公平貿易,導致本國民眾失業。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互聯網、自動化和技術變革等因素對就業的影響更大,簡單地把失業問題歸咎於貿易的影響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反全球化聲音高漲、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的背景下,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上升,經濟全球化舊模式遭到質疑,而新模式尚在探尋過程中,經濟全球化處於新舊模式過渡階段。新的時代呼喚更加包容、均衡和可持續的新型全球化。

博鰲亞洲論壇會議中心

博鰲亞洲論壇提出2018年年會的主題為「開放創新的亞洲、繁榮發展的世界」,可謂正當其時。基於亞洲地區在傳統全球化進程中的突出表現以及當前世界經濟格局變化,亞洲或將成為新型全球化的引領者。

【亞洲深度一體化恰逢其時】

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獨特性與全球價值鏈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密切關係。亞洲生產網路就是以接受從發達國家和地區轉移出來的生產製造等價值環節開始深度參與到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在全球價值鏈中,亞洲區域內參與的經濟體最多,產業鏈條最為密集,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目前亞洲生產網路亟需進一步實現深度一體化,推動更多的國家進入生產網路和國際分工,促使區域生產中心的衍生和內部市場規模的擴大。在全球化受阻、區域合作發展較快的背景下,當前是促動亞洲區域合作的有利時機,亞洲地區經濟體完全可利用這一機遇,積極推動區域在重點領域的合作。

近年來,儘管亞洲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有所提高,但目前仍是一個高度依賴全球市場的地區經濟,而歐美國家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給東亞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因此,亞洲各國一方面要堅決反對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另一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合作來增強地區經濟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區域一體化程度越高,才越有可能在經濟發展不穩定時期抗擊貿易保護主義。

與世界上其他區域相比,亞洲區域經濟合作起步較晚,合作的機制化水平也不高。雖然人們很早就認識到了區域一體化與生產網路的相互依賴性,然而亞洲地區缺乏類似歐盟這樣的頂層制度來統合一體化進程,聯繫緊密的亞洲生產網路和嚴重依賴外部市場的亞洲生產模式迫切需要制度性保障,以對亞洲各經濟體之間的分工協作提供保障。

【從「製造中心」到「創造中心」】

目前技術變化更新速度正在加快,在高附加值的生產活動中獲得競爭優勢的窗口時間也越來越短,通過引進和吸收外國先進技術的傳統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繼續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只有通過企業的自主創新才能進入產業鏈的高端位置。

對亞洲地區經濟體而言,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的增長是許多經濟體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挑戰的關鍵,亞洲發展中經濟體需要加快技術創新與研發投入,逐步實現從製造中心向創造中心的轉變。

而要使亞洲一體化進程成為更加包容的開放與合作,還需要克服傳統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化帶來的分化作用,解決全球化和區域化之間的矛盾,給亞洲地區帶來持續、穩定的繁榮。

長期以來,亞洲地區出口商品由於受本地區市場規模的限制而高度依賴域外市場,這一現狀對亞洲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作用日益凸顯,亞洲地區各經濟體越來越意識到,應該儘快培育區域內市場提供者來降低對美國等外部市場的依賴程度,逐步實現從全球生產基地向生產和消費並重的經濟轉型。

亞洲地區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各國經濟發展存在差異性和互補性等特點,合作空間較大,各國應加強彼此之間的貿易往來,進行合理科學的分工合作,將各自的資源、競爭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經濟發展能力。

亞洲經濟體必須在經濟結構轉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的基礎上,加快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打造區域內共同市場,形成統一的開放性區域經濟市場,代替逐漸萎縮的區域外部需求。

【合作的優先領域】

當前亞洲地區仍屬發展中經濟體居多的地區,制度建設相對滯後,同時又面臨很多亟需解決的發展問題,因此亞洲地區的區域合作應始終堅持把發展問題,如推進互聯互通、縮小發展差距、維持金融穩定等,作為合作的優先領域。

在世界經濟低迷的形勢下,選擇基礎設施領域作為振興經濟的突破口是務實之舉。而且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發展經驗也表明,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經濟快速騰飛,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至關重要,當前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有改善本國基礎設施的需求。

在基礎設施方面,亞洲地區人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遠低於美歐的水平,因此在鐵路、高速公路、航空、電力、電網、通信等領域提升能力的空間還很大。若能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通海陸空通道,將大幅提升一個經濟體的開放度和發展潛力。

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利用水平還必須植根於制度的完善,這涉及投資、建設、管理等方面,其中投融資制度的完善與創新在當下更顯緊迫。

長期以來,亞洲地區發展主要依靠域外資金,融資成本高,資金來源不穩定,容易受國際投機資本衝擊。

基礎設施投資項目需要長期、耐心的投資者,因此未來亞洲地區要在投融資制度和機制的創新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如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能夠吸引更多長期私人資本,將政府資源與社會資源加以整合以服務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益,既可降低政府財政支出負擔,也可為社會資本提供投資和服務的機會。

此外,還要設法撬動全球各類資本參與基礎設施投融資事業,充分利用雙邊或多邊援助機構、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亞行、亞投行等)以及多樣性證券化的融資渠道,推動全球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設。(作者系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源:2018年4月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7期

總監製:劉明 執行總監製:卞卓丹

監 制:樂艷娜責任編輯:林睎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 的精彩文章:

美方稱對俄驅逐其外交官「保留進一步行動權利」
印軍裝備的另類盤點

TAG: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