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五:黃公望的天圓地方
最新
04-09
這幅畫的一個複製件掛在家裡的牆上。因為浦山先生張庚說它是「麻臉」,每次經過我都覺得有點小幽默。「麻臉」的說法不雅,浦山先生是借他的偶像王翚之口說出來的:「此幅若點苔,便成麻臉矣。」
方形層台在山水畫里常見,也是黃公望的一個特徵。但一般雜在峰巒之間,少有拉出來做主角的。過來過去看得多了,覺得這方山在形象上不似《溪山行旅圖》的大山那樣說服力,而更像一個丹爐,或者玉琮。四周營造的雲霧加深了這種印象。
這是王翚仿黃公望的《良常山館圖》。黃公望原圖繪於至正九年(1349),這個突起的大平台形象可以看作是脫胎於《九峰雪霽圖》畫面中心的主峰。兩張圖的創作時間只差了兩個月。松江九峰和句容良常山都是道教名山。黃公望二十年前加入新道教。道教認為天圓地方。良常山一帶的地理特徵中,有若干方形。流傳的典故中有一則是關於玉琮的。玉琮的形制亦寓天圓地方之意。
畫上題詩的張雨、楊維禎、倪瓚等人俱屬新道教。接受者「堯臣」並非梅堯臣,一是黃公望不會無禮到直呼其名,二是梅氏早已辭世。
這幅畫張庚也仿過兩次,連皴帶染,大平台渾淪峭拔,質感十足。王翚則更多自身的面貌,並且多處點苔,似乎忘記了前面的渾語。
TAG:餘事讀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