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始皇銅像被吹倒:是底盤不穩,還是政績空心?

秦始皇銅像被吹倒:是底盤不穩,還是政績空心?

文/馬進彪(CCTV《談事說理》評論員)

4月6日,山東濱州狂風大作,巍峨屹立的秦始皇銅像,在狂風助力下,騰空而起,飛出數十米,被吹倒在地,面目全非,銅製的冕旒也散落了一地。當日,山東濱州氣象台11時20分發布大風黃色預警信號。而由於銅像太大,當地工作人員都束手無策!據了解,這座銅像高達18.90米、重6噸,採用煅銅製造,坐落在山東濱州秦皇颱風景區。(新浪新聞4月6日)

這座秦始皇銅像被當地譽為「世界第一」,當然也是當地的重要地標與文化標誌,它巍峨屹立在風景區內,自然彰顯出當地政府的形象訴求,以及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自豪與自信。從這方面來說,建造秦始皇銅像完全符合人們的心理認同,因為它就是民族性格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現實統一的歷史性凝聚點。

但是,作為當地政府來說,卻不能將建造秦始皇銅像等同於某種面子工程,雖然表面上說,這座銅像就是供人看的,但這並不是人們的根本訴求,因為人們看它的時候,眼睛只是輔助的外在因素,而真正的感知卻在心理意識的活動之中完成。換言之,看並不是主要目的,而根本的目則在於藉助這座銅像,在人們心目中凝聚起統一的意志,而這個心理意志的依託,正在於「巍峨屹立」四個字上。

然而,一場風就將這座銅像吹倒了,那麼,人們心目中那種「巍峨屹立」的心理依託又何以為繼?客觀地說,那場風確實不小,可以吹倒一般的路牌,甚至還可以吹倒路邊的大樹。但是,這卻不應當成為對這座銅像的參照標準,因為本身就不能將這座銅像等同於一般的路牌,它凝聚的是一種後人對前人的尊重,凝聚的是現代文明對歷史輝煌承接。

如果翻一下中國文化名勝錄,就可以看出,成百上千年的歷經風雨而不倒的建造物比比皆是。而就現在的建造技術來說,已經歷了多年的長足發展,與古人相比,不知已超越了先人多少倍,因而建造一座穩固的秦始皇銅像並不是什麼難事,況且,大國工匠精神也成為人們對中國技術的認同,而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工匠魯班就出在山東,可以說,山東一帶歷來都是匠人云集的地方,從來不缺能工巧匠。

但這座「世界第一」的秦始皇像為何能被吹倒呢?顯然這是因為當地建設者只是將它看成了政績工程,只要看上去好看,不管它能存在多少年,那都與自己無關,反正自己的政績有了,當地的形象有了,只要上過電視、上過廣播、上過新聞,那就是一些領導的最大功勞。至於將來如何,那都不是他們考慮的事,功在當代,弊在千秋,因而能湊合就湊合。

這座巍峨屹立的秦始皇銅像,在狂風助力下,騰空而起,飛出數十米,被吹倒在地,面目全非,銅製的冕旒也散落了一地。表面上看,這座銅像是底盤不穩,但是,從根本上說,還是因為當地政府只追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導致了政績的空心化。(作者:CCTV《談事說理》欄目評論員,CCTV發現之旅頻道《文化大視野》欄目原執行製片人,CCTV《藝海》欄目原執行製片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熱點冷評 的精彩文章:

校車雪天拒載學生只載老師:大學的人文情懷哪裡去了?
漁民12萬元燒「金山」:祭海可以理解,理念需要更新

TAG:熱點冷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