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這部即將在北影節首映的電影,或將是楊·史雲梅耶的最後一部?

這部即將在北影節首映的電影,或將是楊·史雲梅耶的最後一部?

作者/文森特

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光影捷克」單元,將會展映四部捷克影片,其中由兩部動畫電影及兩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組成。而首映單元還有一部捷克影片《昆蟲物語》,這部電影是捷克Cult片大師楊·史雲梅耶的最新力作,也是他個人宣布的「最後一部作品」。

此前《昆蟲物語》只在鹿特丹電影節和捷克、斯洛伐克放映過,北京電影節是該片第一次的亞洲放映。

《昆蟲物語》海報

因電影內容過於恐怖與「驚奇」,電影節本打算將它放在「午夜單元」,但最終被放在大師首映單元,開票後受到影迷火熱追捧。

動畫界的「卡夫卡」

史雲梅耶的創作力十分旺盛。除了較為純粹的動畫影片之外,他也打造了很多以實拍為主的片子,其中包括不少影院長片,如《極樂同盟》《貪吃樹》等。

史雲梅耶的影片常會涉及成人化的元素與話題,所以比起很多更主流的大師來說要「生猛」和「重口」一些。新片《昆蟲物語》是一部真人和動畫結合製作的影片,史雲梅耶本人還實力出鏡,在片中講起了他動畫製作背後的故事。

《昆蟲物語》的籌備艱難,是通過眾籌籌到部分資金,再加上一部分投資才拍攝完成的。電影根據捷克知名的恰佩克兄弟戲劇作品《昆蟲生活》改編而成,故事關於一個小鎮的業餘劇團,正在綵排恰佩克兄弟的《昆蟲生活》。

近幾年,史雲梅耶平均每五年完成一部長片作品。而這部《昆蟲物語》他籌備了七年,原戲劇對當時社會的弊病進行了猛烈抨擊。

深受《變形記》影響的史雲梅耶,又在本片中將黑色喜劇、經典恐怖片元素、奇異的風格融為一體,作為一部低成本的眾籌長片,觀賞性、藝術性都很不錯。

《昆蟲物語》劇照

小血腥,怪趣味,腦洞大,還有老爺子獨特的手工藝術展示。而《昆蟲生活》的靈感也正來自於想起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小說中昆蟲的行為跟人類很像,而人類也常常表現得很像昆蟲。

史雲梅耶的動畫就像一場場表面波瀾不驚卻暗自洶湧的噩夢,沉鬱而悲傷。有國外影評人評價史雲梅耶說,「對於人生超現實的悲觀詮釋,只有文學巨匠卡夫卡可以和史雲梅耶相提並論。」

「戀物癖」製造夢境幻覺

一直以來,夢境感的營造讓史雲梅耶非常感興趣。正如他自己所講:「在我們的文明中,夢是想像的自然源泉。在它的空間里我們發現荒誕性優先於我們科學的、理性的體系。」史雲梅耶的作品永遠可愛、古怪卻又深奧。

想要看得更透,恐怕還要更深的了解他本身。楊·史雲梅耶,從1964 年開始創作動畫以來,至今已拍攝了30多部動畫電影,其中大部分是短片。他的動畫由於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充滿隱喻的想像力,在國際動畫界獲得了普遍的讚譽。

盛行於歐洲的超現實主義於30年代萌芽,在當時仍方興未艾,而在1964年史雲梅耶開始創作時,超現實主義已經漸漸式微,而他卻為超現實主義注入了鮮活的血液。

在布拉格應用藝術學院就讀時,史雲梅耶收到同學送給他的一本關於卡雷爾格·泰格的書,後來又接觸到薩爾瓦多·達利的畫,這是他在學生時代初次接觸到超現實主義。

楊·史雲梅耶的動畫幾乎每一部動畫都讓人有一種毛骨悚然,不寒而慄之感,甚至很恐怖。尤其是用食物做的動畫,如系列動畫短片《食物》(中餐、早餐、晚餐)就有用生肉製造一種油膩膩的畫面,這種畫面的視覺效果強烈,往往會給人產生一種不適應的感覺。

短片《食物》海報

史雲梅耶從動畫開始,他的作品潔簡的素材與明晰的意念總使得觀者有強烈感受。在真人扮演的影片中,麵包、木頭等這些元素也被運用其中,甚至不會覺得突兀。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見許多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普通物品:食物、刀叉、木屑、泥土、標本乃至石頭。

除了木偶紙膜黏土這些主流道具以外,任何日常用品都可以充當動畫的主角,這大概是楊·史雲梅耶與其他動畫家最大的不同。楊·史雲梅耶擅長將混亂而日常的物品,進行超現實再創作,構建自己的世界觀。他曾經說:「我的興趣不在動畫技術,不在製造完全的幻覺,而在將生命賦予日常物件」。

短片《對話的維度》劇照

史雲梅耶曾這樣解釋自己作品裡的「戀物癖」,對他來說,物品總是比人類更持久、更有生命力。它們見證著一些事情的發生,只是選擇沉默,但它們不會隱瞞和撒謊。他做的,「只是讓這些物品開口說話而已。」

楊·史雲梅耶曾經說過,「我製造全新的幻覺,目的只是讓日常物件回復生命。超現實主義存在於現在,而非與現在毗鄰。」因此,正是這種超現實主義的思維,對詩歌般節奏與韻律的追求和企圖將「日常物件回復生命」的努力成為楊·史雲梅耶動畫的獨特亮點。

超現實藝術追求

史雲梅耶似乎並沒有刻意,要將自己的動畫變成「Cult」動畫作品,但當人們羅列Cult電影時,他的名字總會赫然在列。即使是作為超現實電影開端的《一條安達魯狗》也並沒給人如此的恐懼感。

《一條安達魯狗》海報

史雲梅耶所擁有的,是一種旁觀者般的冷漠。他對於視覺和觸覺,大概有著特別的把握,把觸覺轉移到視覺上正是他的平面試驗所嘗試的。法國《電影手冊》給他的評價是:「以超現實風格對人生和世界進行悲觀詮釋的人物,在文學界只有卡夫卡可以和他媲美。」

事實上,作為一位視覺藝術家,楊·史雲梅耶追求的是視覺衝擊。當觀眾觀看他的作品,只需要睜大眼睛就足夠。不需要懂外語,因為他的作品「反台詞」。不需要了解時代背景,因為他的噩夢為人類所共有。他的影迷更喜歡把他稱為「一位善於把弄意象的超現實主義詩人」。

在史雲梅耶上部作品《倖存的生命》中,只是為了省錢而使用了拼貼畫的動畫,但那時他已經經常使用真人表演。但是當室外拍攝的資金湊夠了以後,他已經被拼貼畫這種原始之物所深深地吸引。與之對應的是,他對電腦動畫嗤之以鼻,認為其未經人手,便少了一份「觸感」。

《倖存的生命》劇照

史雲梅耶常用高速剪輯和重複蒙太奇,通過快速的剪切鏡頭,不斷切換重複的鏡頭,連續的大特寫,給觀眾帶來強力的視覺刺激。可以看出其對於超現實主義平面的拼貼藝術造詣。在拍電影間隙,他會把自己大多數的時間都花在素描,抽象拼貼畫和客觀藝術的創作之中。

一直以來,許多影評家們都試圖分析史雲梅耶作品中包含的意思,但這些影評家們的工作對這位超現實主義藝術大師本人而言毫無意義:「看我的電影不需要說明書,我的作品有不少意義,我寧願觀眾用自己主動的象徵主義去解讀。就好像心理分析那樣,人總有私自的秘密,沒有這秘密,就沒有藝術。」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導演一定要懂的畫面情緒剪輯手段!
專訪《談判官》劉一志:把表演的空間還給「有稜有角」的黃子韜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