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周末推薦」到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訪學,看看這位年輕醫生收穫了啥

「周末推薦」到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訪學,看看這位年輕醫生收穫了啥

來源:健康報微信傳播矩陣-健康報醫生頻道(jiankangbaoyoung

一年時間匆匆而過,美國的學習和生活如同腦海中的電影,歷歷在目。

身在異鄉心卻時常思念著祖國

近幾年我們的生活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身處國內並未察覺到這些經濟進步、時代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和快捷,來到美國,才深刻體會。在美國最大的困擾不是語言,而是時時刻刻在擔心人身安全,這是我從來都沒有經歷過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位於美東老工業城市巴爾的摩,這是哥倫布最先登陸的城市,更是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城市。醫院正處於城市中心,而東西南北均被黑人區包圍,所以,即便是在醫院內的馬路上走,也不是絕對安全的。初來一個月的一個中午,就在醫院主樓的街角,我就被兩三個黑人堵住,友好地「借」了錢,雖然只有一美元,但是嚇得我魂飛魄散,整整一個下午都沒有緩過來。

「周末推薦」到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訪學,看看這位年輕醫生收穫了啥

之後才知道,原來醫院周圍搶劫、槍擊案頻發,哪怕是白天,醫院樓下的銀行也會被搶劫。美國的社會治安問題是最大的問題,而在國內,無論多晚,都不存在對安全的擔憂。而公共交通的不便利,某些公共設施的陳舊,購物休閑生活的匱乏,還有飲食的單調,讓我無比想念祖國。

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有相關各腫瘤的MDT,比如淋巴瘤、乳腺癌、結腸癌、黑色素瘤等專業,均有病理專家、影像專家和很多住院醫參加。開會的時候和國內一樣,住院醫一律謙虛地坐在後排,前面幾個主要的專家爭論不休;與國內不同的是,他們似乎並沒有太精心細心地做準備,無PPT,只是簡單的口頭報告,相關實驗室檢查和病史闡述並不十分清楚。怪不得他們謙虛地稱自己叫作「tumor board」(腫瘤討論小組)。想想本院的MDT每次都會有住院醫或者進修醫精心準備病例幻燈,留檔並隨訪,實在是為MDT的高質量運行付出了巨大的精力。

學習踏踏實實做學問的精神

作為一個研究型醫院,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科研人員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以放射科的核醫學為例,共有100百多位工作人員,醫生、護士、技術員這些臨床工作者僅有30餘名,其餘70多人都是研究人員,這讓我十分驚訝。

「周末推薦」到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訪學,看看這位年輕醫生收穫了啥

他們對科研也是十分支持的,每個人都喜歡新想法,並為之探索和實踐。他們也喜歡討論,幾乎每周都有科研組會。他們對某些課題有持之以恆的鑽研精神,比如目前火爆的人工智慧,這邊的課題組已經進行了數年的研究和實踐,不斷有新的研究成果湧出。跨學科的聯合更是必不可少的合作模式。因此,對於科研,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值得我們學習,其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先進性更值得我們借鑒,那種對新事物探索的精神和踏踏實實靜下心來做學問的心態,也是忙碌的中國醫生所欠缺的。

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住院醫師培訓非常嚴格規範,以放射科為例,每天早晨七點半,都會有專業授課。核醫學專業也一樣,每周固定的幾個早晨都會有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授課,幾乎每天中午12時~13時,都會有病例討論或者主題內容,以至於我十分懷疑,美國人中午不但不休息,居然連午飯都省了。怪不得這裡核醫學專業的住院醫師培訓在全美排名第一。

從專業的角度,我們科室與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核醫學科各有所長。我們的PET/CT日檢查人數是他們的3倍,我們醫生的診斷閱片水平絲毫不遜色,甚至擁有更多的專業經驗。在一些新型顯像劑的研發和應用方面,也是各有所長。這所有的一切,是我與美國同行專業交流時的底氣和驕傲,各取所長,以長補短,才是這一年訪學的真正意義。

勇氣是解決困難的第一件法寶

初到美國,一切都是陌生和恐懼的,語言、法律、規則等,我要在這裡安頓一個家,照顧好我的女兒和媽媽,租房、買車、開通水電煤氣銀行卡,每一件大事小事都讓我倍感困難。但是也要咬緊牙關,一件件硬著頭皮做下來。來美國的很多事情都挑戰了自己,一年的生活經歷比國內十年的生活還要磨鍊人。事情也一件件地解決了,日子也一天天幸福地度過,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勇氣是解決困難的第一件法寶。

「周末推薦」到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訪學,看看這位年輕醫生收穫了啥

美國人的心地和性格都很簡單,沒有那麼多顧慮和煩擾。正是這種簡單和執著,應用在臨床、科研、教學上,反而折射出無限的能量和魅力。他們肯為一個小問題不斷討論,不斷修正,雖然身為教授,仍為一個大會發言不斷聽取周圍意見,不斷完善修改。他們在科研上方法做到最先進,結果做到最極致,數據做到最精確,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有時我會心生感慨,簡單的心意反而更加執著,選擇一件事情不斷做到極致,哪怕終其一生,仍不失是一種幸福。

一年的訪學生活,讓自己從填鴨式的教育模式逐漸轉變到主動求知探索,這是美國教育的特點,無論是小學生,甚至博士後。之前我總是要問上級教授和老師自己該幹什麼,現在要主動去想我能幹什麼。之前科研中遇到困難,第一想法就是去問別人,讓別人幫助解決,現在遇到問題,首先查google,查文獻,追本溯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前是封閉式自我管理模式,現在更多的是針對一些具體問題展開小組討論,甚至是與相關專家、教授討論,尋求以長補短、相互合作的機會。我也希望這一年養成的科研和學習習慣可以受益終生。(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核醫學科博士 於江媛)

編輯製作:王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康復行業觀察·上篇|康復醫療需求已被點燃
國辦印發《關於改革完善仿製葯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附全文)

TAG: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