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女權主義在電影中是如何進化的呢?

女權主義在電影中是如何進化的呢?

近年來,「女性主義」(Feminism)似乎成了影視界追捧的熱門辭彙。

它不同於我們總愛掛在嘴邊的「女權」二字,沒有深明大義的家國榮譽之爭,有的只是對女性自身的側寫。

實際上,「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用語。

首先,「女權主義」主要指爭取男女社會平等地位,敘事上竭力展現「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宏圖偉業。

但是「女權主義」容易讓人誤解,以為女人要奪權,奴役男人。其實一種性別奴役另一種性別,正是「男權社會」。

女權,權利的權,不是權力的權。

這樣的作品,不在少數,往近了說,2015年的《婦女參政論者》便是其傑出代表。(小編個人更喜歡台灣譯名《女權之聲:無懼年代》)

單看海報,三位女士的目光或堅毅、或不屑、或憂慮,佐以下方混亂而激憤的人群,我們大概就能將劇情猜個一二。

本片編劇和導演都是女性,用柔和的鏡頭和講述一個多世紀前,英國女性為了爭取選舉權而不懈鬥爭的故事。

1912年的英國,社會底層的女工們面對著工資剝削、家庭暴力、性侵犯等不公平待遇,她們一度默默忍受,沒有人敢想像去爭取平等。

直至艾米琳·潘克斯特(梅麗爾·斯特里普 飾)成立以揭露性別歧視、呼籲女性選舉權為目標的婦女社會政治聯盟,像是星星之火,為女工們不見天日的生活點燃了希望。

人們聯合起來,走上街頭,為自己的權益吶喊。

「We don"t want to break the law, we want to make the law."

我們不想違背法律,我們想制定法律。

那時的底層女性合法權益堪憂,那麼上流貴族呢?我們不妨從《唐頓莊園》里窺探一二。

本劇開篇時間設定也是1912年,泰坦尼克號沉沒,帶走了大小姐的未婚夫,由此引入莊園的繼承權問題。

當時的限定繼承法雖然嚴苛,但尚有緩和餘地。格蘭瑟姆伯爵上下打點一番,即可改為自由繼承。

奈何他不肯違背莊園祖訓,開女性繼承之先河,一門心思只為撮合大女兒的婚事,替家族找到一位男性繼承人。

由此可見,當時社會「父權」體制對女性和女權的壓迫。

這樣的環境下,三小姐無疑是一股清泉般的存在。

她年輕知性,敢想敢做,甚至為了選舉權而走上街頭參與示威遊行。

隨著時間推移,一戰來臨。

男人們離鄉背井上了戰場,男性勞動力的缺失導致莊園的固有規矩被打破,女人的作用得以凸顯,女性意識也開始覺醒。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解讀「女性主義」。

「性」不同於「權」,它側重打破性別霸權,打破男性中心主義。有其身影掠過的影視作品,也都是著眼於個人的微觀敘事。

而我們往往意識到權利平等的重要,卻依舊難以擺脫一些自覺或不自覺的性別偏見。

上世紀70年代美國颳起一股「女性主義」電影風潮,意在展現女性的自我解放。至今,此類作品在大小熒幕上也是屢見不鮮。

憤而崛起,突破自我型

《龍紋身的女孩》,一部女性復仇的電影,帶有強烈的女性主義色彩。

積壓了兩個小時的男性壓迫,在結尾處悉數爆發。整體節奏完美,情感力量直擊人心,實在過癮!

《末路狂花》,主人公們那希望和絕望並存的自我救贖之壯舉,實在令人動容。

一言以蔽之:沒了退路,只好飛向自由。

娓娓道來,清新雋永型

《指匠情挑》,改編自英國女同作家Sarah Waters的第三部小說。

將故事加諸在十九世紀的蕾絲花邊上,更具有遠離現代節奏的古典的雅緻和華麗,與傳奇般的縹緲。

結尾處,兩位女主在書房深情告白,柔美的光線讓人捨不得說再見。

《安妮·李斯特的秘密日記》,BBC以其一貫的細膩和嚴謹,將這個維多利亞時期的傳奇女性搬上熒幕。

在那個女人穿褲裝都會被冠以「非主流」名目的年代,安妮·李斯特飽覽群書,和女朋友同居,開礦做生意,成為約克郡的大地主...

「想給愛人幸福,就先強大自己」,這個道理,古往今來,男女皆準。

不得不提,逗比搞笑型

《女間諜》,誰說女人就得待在陰冷的地下室里?胖子又何嘗不能端起槍來突突人?女主這股特工界的泥石流,耍起帥來完爆幾位男士。

影片大部分笑點和燃點都集中在女主強大的吐槽力和吵架技能,還有社會對這類貌不驚人女性的固有看法,與女主所展現出的截然相反的個人魅力之間的衝突。

小編見識淺薄,千言萬語化作一句:我們不標榜「女權」,先談性別差異和偏見,鼓勵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崛起。

「性」觀念解放了,「權」何患不來?

最後,小編推薦關注微信公眾號:圖解電影,觀看和支持更多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解電影 的精彩文章:

每日一圖丨千萬不要相信在床上說的情話
沒想到有天竟會對這種電影有了審美疲勞...

TAG:圖解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