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自律的司馬光
□ 江永紅
一說司馬光,我們馬上會想到史學巨著《資治通鑒》。但司馬光不僅是史學家,還是思想家、政治家,他在北宋一朝事三代皇帝,為官長達49年,個人品德高潔。即使是在政治上與他勢不兩立的王安石,也佩服他的風節。
司馬光究竟憑什麼讓人見賢思齊呢?首先,他不好色,不貪財,堪稱榜樣。
宋代知識分子通過科舉入仕的目的大多是為了「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司馬光在20歲時就以優異成績考中進士甲科第六名。同年結婚,娶與父親同為群牧副使的張存之女為妻,婚後育有兩子:司馬童和司馬唐。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他跟隨恩師、原宰相龐籍在并州為通判時,兩子相繼夭折。也許是過分悲痛引起內分泌紊亂,他們夫婦當時才三十六七歲,卻再也沒有生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妻張氏急了,去找龐籍夫人。兩人商量,決定給司馬光納妾,並報告龐籍。龐籍沉思良久,說,若明說納妾,他將死拒,得另想辦法。商量的結果:找一個初通文墨的16-18歲的女子,先以侍女身份服侍他,待他們產生感情,就順水行舟了。於是依計而行。買來的女子先放在龐籍家調教,然後由張氏領回家中。一個假日,張氏如此這般給她交待一番,便與龐夫人一起郊遊去了。「侍女」端著茶走進了司馬光的書房,司馬光見到這麼個打扮入時的美人兒,先是一怔,接著厲聲問道:「夫人不在,汝來何干?」「侍女」答:「奉夫人之命,來侍候老爺。」司馬光說:「我勿須侍候,趕緊出去!」後來她又按張氏授意來到書房,拿一本書走近司馬光身旁,問:「老爺!此是何書?」司馬光接過書,以書遮面,說「尚書」。張氏想盡了辦法,司馬光油鹽不進,無奈,只好打發她走了。在宋代,官員納妾是司空見慣的事,司馬光卻始終恪守一夫一妻制。那「無後」的問題怎麼解決呢?他說服兄長司馬旦,將其一子司馬康過繼為養子。
司馬光做官的年代,正是宋朝建國百年前後,朝野苟安奢靡之風盛行。一方面高官大賈揮金如土,一方面國家財政捉襟見肘。司馬光崇簡戒奢,希望以此來緩解財政困難,改變社會風氣。宋代官員的正當收入,除俸祿外還有一大塊是皇帝的各種賞賜,如郊祭、新皇登基,一次賞賜就相當於甚至超過一年的工資。嘉佑八年(1063),仁宗駕崩,英宗即位,宣布文武百官每人進官一等,一切按乾興元年(1022)之標準給賞。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共需1100餘萬(貫、匹、兩)。另外,兩府大臣、宗室、近臣等,還可以得到大行皇帝的遺物,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數目。司馬光時為知諫院,四品官,遺賜之珠寶和金帛價值1000餘貫。越往上越多,至兩府大臣,何止數萬!看著分給他的珠寶和金帛,司馬光怎麼也覺得應該退回去,於是上呈《言遺賜劄子》說:如此給賞,「恐非所以遇士大夫之道也」,並帶著同事來到朝堂,準備帶頭將遺賜捐出。可答覆是:「乾興無此例,不準。」他又上申堂狀,仍不準。宰相韓琦等兩府大臣所得賞賜最多,司馬光以為他們一定會帶頭,而事實卻讓他大失所望,於是再上《言遺賜第二劄子》說,如果群臣稍有「廉恥之心」,又「何面目以自安?」可惜還是沒有得到一句話的答覆。他只好將所得珠玉捐給諫院作辦公經費,而把金帛送給了舅家。
「陳立就列,不能者止」,是司馬光對待職位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如果你的能力不能勝任你的職位,再美的官也應辭去。司馬光屢辭美官,以氣節名世。
在宋代,官員的俸祿級差較大,不用貪污,陞官就能發財,高官即是大富翁、大地主,極少例外。官員的品級體現在官袍上,六品以下著綠,五品、四品著緋,三品以上著紫。嘉佑三年(1058),有宦官來府上宣布敕令,司馬光升之為開封府推官,賜五品服。開封是北宋的首都,開封府推官相當於市長助理兼法院院長,在此崗位幾乎沒有不高升的,兩府大臣大多經歷過這個崗位。按慣例,司馬光要跪著接旨謝恩,可他冒出一句「臣不敢受」,既不謝恩,也不接敕令和緋袍。宦官只好留下敕令和官袍走了。司馬光曾寫下「男兒努力平生志,肯使功名落蒿萊」的詩句,他並非故作清高,而是真的感到愧不敢當。
愧在哪裡?一年前,他追隨龐籍為并州通判,奉命到麟州去考察屈野河以西築堡的事,報告說可以築堡,結果築堡官兵1000餘人,在忽里堆被西夏軍圍殲,只有小部逃脫。御史來查此案時,司馬光已接到了回朝任判吏部南曹的命令,龐籍催他快走,並把所有與他有關的文件、信件全部藏匿起來,叮囑說:「此事與你無關,一切由我承擔。」恩師越是愛護自己,司馬光心裡越是難受,說:「問題出在我的那份報告,御史不來我不走。」任龐籍怎麼發火攆人,他還是等來了御史,主動說明了真相,願承擔首要責任,但最後處理結果,龐籍被革去節度使,改知青州,其他官員有的被削職為民,有的被降為邊地稅務官。別人都受到了處罰,唯他例外。他接連上《論屈野河西修堡狀》《論屈野河西修堡第二狀》,主動承擔責任,要求處分,但兩狀均無批複,司馬光只好在上朝時向朝臣們逐個解釋,「言之切,口幾流血」。最後,他直接跑到中書省和樞密院找執政大臣。答覆是:御史未給你定罪,何言降謫?一想到這件事,司馬光食不甘味,晚上無法入睡,猛拍床板,如瘋了一般。他寫了《乞虢州狀》,請求辭去開封府推官。皇上御批四字:「不許辭免。」司馬光接著又寫了第二狀、第三狀,但都被駁回。為緩解內心的愧疚,他特地請假回鄉掃墓。
司馬光的風節還表現在堅持原則,敢於彈劾、批評權臣,對皇帝也決不拍馬屁。相反,本著「責君嚴」的理念,冒著輕則降官削職,重則坐牢流放甚至殺頭的風險,不斷給皇帝挑毛病。他歷仕三代,仁宗、英宗、神宗這三任皇帝都不止一次地被他「責」過,有時還「責」得非常嚴厲,哲宗因還是個孩子,而司馬光在哲宗就位一年多就逝世了,所以例外。
在生活上,司馬光也很節儉樸素。一天,好友范鎮來看他,走進屋內,除見到四壁的書架上擺滿圖書之外,別無他物。床上的被服更讓人感到寒酸,布料早已褪色,補丁摞補丁。范鎮深感司馬光太清苦,返回許州後,讓夫人做了一床被子,託人捎給司馬光,司馬光非常感動,在被頭上用隸書端端正正地寫著:此物為好友范鎮所贈,一直蓋到去世時。臨終前,他囑咐兒子司馬康:死後仍穿平時衣服,蓋上這床被子,啟奏皇帝國家財力睏乏,不要實行國葬,將他的靈柩運回老家,予以薄葬。
司馬光任學官時,有個「梁上君子」以為他身居高官,肯定有不少金銀財寶,便在一個夜晚悄悄潛入其家中,但翻遍角角落落也沒翻出值錢的東西,只好扛走一個竹編衣箱。雖然竹編衣箱不值幾個錢,但裡面卻裝著司馬光和妻子平日換洗的衣服和被子。這下讓司馬光見客沒有衣穿,睡覺不能禦寒,不覺十分鬱悶。妻子安慰他說:「只要身體沒事,丟了東西以後還會有的。」
司馬光在洛陽任職時,每年都回鄉看望親人,出於對司馬光的敬重,沿途州縣都想招待一番。司馬光只好屢屢騎著毛驢繞著官衙走。有一次,陝州知府劉仲通打聽到司馬光要從州府路過,因政見相同,很想與他聊聊,便早早派人在路口等候。不久,差人報司馬光繞城而過,快到茅津渡口。劉仲通急忙派人帶著幾壇好酒追至渡口。司馬光語重心長地說:「我不是要拒絕劉大人的一片好心,但沿途許多百姓連飯也吃不飽,很多人用野菜充饑,我無心享受這美酒佳肴……」此後,再無官衙為司馬光設宴送禮。
司馬光不僅個人節儉,還要求兒子司馬康也節儉,《訓儉示康》就是他教導兒子崇尚節儉的一篇家訓。
司馬光離開我們已900多年了。900多年來,《資治通鑒》印行了無數個版本。他的政治理念通過《資治通鑒》延續至今;他的高風亮節也在歷史的天空中閃爍著永恆的光芒!● 插圖/高莽
(作者系解放軍報社原副總編輯)
※伊拉克重建之路困難重重
※任弼時:密切聯繫群眾是測量黨性的標誌
TAG:黨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