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致敬!一對百歲夫妻以最令人感動的方式延續他們的生命

致敬!一對百歲夫妻以最令人感動的方式延續他們的生命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醫學院附近,每到怡人的三四月,總是和風漫天、櫻花滿跡。如果你沿著醫學院教學大樓旁的小徑漫步,你會邂逅一座碑——一座用來紀念遺體捐獻志願者的「無語良師」碑。碑上鐫刻著這樣一段話:「他們的生命已然終結,卻無私地澆灌著他人的健康之樹;他們的軀體或許不再完整,卻時刻庇護著他人的生命周全;他們的音容雖已消散,但純潔高貴的靈魂將在世永存;他們不戀山清水秀的墓地,卻讓浩瀚的愛成為人間美景。」

「無語良師」的意思是無言,卻以身教之。這是醫學生們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為了祖國的醫學事業,為了千千萬萬人的健康,身先士卒地踐行著人間大愛和善行義舉,為醫學生學習、探索生命不解之謎提供寶貴機會。

這豐碑承載了太多太多故事,其中便有一對百歲夫婦,他們相守一生,生時攜手共度風雨,死後續緣「無語良師」。

百年伉儷情深,續緣「無語良師」

這對夫妻的名字是陳錫臣、王夢仙。在今年清明節前夕舉行的緬懷「無語良師」活動中,他們的女兒王敬東女士便作為捐獻者家屬代表講述了父母親當初堅定地選擇捐獻遺體的初衷和故事。

陳錫臣與王夢仙同為江陰人,青梅竹馬。1934年,陳錫臣考入浙江大學農學院農藝系,成為竺可楨的得意門生,王夢仙於上海淞江女中畢業後到紗廠當會計,後來成了小學老師。他喜歡體育、足球;她喜歡文藝、話劇。滬杭郵路上的那一封封書信,便是他們互表的情愫。

抗日戰爭爆發後,陳錫臣隨浙大西遷,後在大西南湄潭農學院擔任助教,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作物標本區」。而王夢仙則從上海西行去重慶抗戰救國,一路飢病交迫,到重慶時已盤纏用盡。陳錫臣接到她的電話後,立即向校長竺可楨借了路費疾奔重慶,將她接了過來。從此,她便成了他妻子。王夢仙說,這是她這輩子最浪漫的事。

1939年陳錫臣大學畢業後,一直留校任教。他長期從事小麥生態、栽培和育種研究,先後發表學術論文幾十篇,主持培育了「輻32-2」、「輻32-3」、「嵊太」、「浙農大105」等優良小麥新品種,獲多項科研成果獎。在此期間,王夢仙一直陪伴著他。

2016年1月7日,王夢仙在家中安詳去世,享年102歲。56天後,3月3日,陳錫臣先生因病醫治無效逝世於杭州,享年103歲。他們的兒女遵照兩位老人的意願,將二老遺體捐給了浙江大學醫學部。而陳錫臣和王夢仙的名字就並排刻在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無語良師」碑上。

王敬東女士在緬懷「無語良師」活動上的發言手稿

除了陳錫臣、王夢仙夫婦外,還有許多無私之人選擇成為「無語良師」。他們的名字於碑上篆刻,他們的精神於世間傳承。

值此清明,讓我們緬懷這些「無語良師」

死亡並不代表結束,也可以是生命的延續

今年4月,清明節前夕,一年一度的緬懷「無語良師」活動在浙江大學醫學院舉行。

省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領導 、浙江大學醫學院師生代表、遺體捐獻者家屬代表、杭州市遺體捐獻俱樂部代表等400餘人聚集在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無語良師」碑前,默哀,敬獻花圈,表達他們對「無語良師」的尊敬、悼念、哀思與感謝。

浙江大學醫學院黨委副書記陳周聞代表醫學院全體師生感謝618位遺體、腦組織捐獻者及家屬,對他們「無私奉獻、大舍大愛」的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她說「無語良師」們選擇在生命終結時為醫學教育、研究事業捐獻自己的血肉之軀,為莘莘學子學醫之路架起重要的橋樑,是他們的奉獻與付出,讓人們感到生命的熱度、人性的偉大!

浙江省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主任季雲松系統回顧了近年來我省遺體、器官捐獻的發展歷程,已有越來越多的遺體、器官捐獻者們為醫學教學、臨床醫療默默地奉獻,為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優秀的醫生、挽救一個個生命發揮自己的熱度,讓更多患者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雖不能語,卻以身教之」

在學習解剖課時,醫學生們將「無語良師」們尊稱為「大體老師」。

「我是一名全科醫生,畢業已經20多年,回想大學時光,最難忘的課,就是『大體老師』上的解剖課。因為這是一個用自己的身體教我知識的老師,雖然他沒有語言,沒有動作,他卻用自己的身軀帶著我認識人體的第一根神經,切開第一條動脈,熟悉第一個臟器……正是『大體老師』的無私奉獻,讓我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熱度和人性的偉大!」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我們眼前的從來就不是沒有生命的冰冷肉體,而是我們滿懷敬畏和感恩的無語良師。所以,每一位同學都始終懷著敬意,懷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謹慎地划下手中的每一刀,認真地學習每一個人體結構,不辜負無語良師們的深厚情誼。」

在緬懷「無語良師」活動中,浙大醫學院師生代表發言,感謝這些帶領他們走進醫學世界的老師們。

在「無語良師」碑成立後,每年清明節前,老師們都會組織醫學生們到碑前敬獻鮮花,進行簡短而莊重的追思儀式。

「無語良師」們無悔地用自己的身體引領醫學生們探索醫學奧秘,用大愛去啟發生命的新思維。在生命的結束的同時,也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贈遺軀照人間

在這次緬懷活動中,有數十位杭州捐獻遺體俱樂部的成員參加。每年的清明、冬至,杭州捐獻遺體俱樂部的代表成員都會來這裡祭奠,已經堅持了將近10年。這些成員都已經想好,等他們離開這個世界,他們也要像碑上的「無語良師」們一樣,用自己的軀體,再為這個世界、為子孫後代做最後一次貢獻。

俱樂部秘書長葉天和今年81歲,他原來是電廠的工人,他說他打算身後捐出遺體,並沒有什麼崇高的立意和想法。

「我這一輩子,經歷太多啦,對生死已經看得很淡的。就像那首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葉先生是杭州捐獻遺體俱樂部的第一批成員,除了捐獻遺體外,他還是俱樂部里第一批填志願同意身後捐腦的人。

除了葉先生,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每個人都經歷著不同的人生,述說著不同的故事,但他們都做了一個相似的決定——那便是將來要做一名「無語良師」。

讓我們對這些勇敢的人也同樣的獻上崇高的敬意,由衷地說一聲:「謝謝!」

「無語良師」雖不言不語,卻教與莘莘學子洞開生命之謎的密鑰;「無語良師」雖不言不語,卻給予無數患者擺脫病魔的康復之音;「無語良師」雖不言不語,卻錚錚訴說著生命的聖潔和奉獻的高尚!

他們以另一種方式教會人們理解生命本身的彌足珍貴,激勵人們以一顆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感恩之心回報社會。

清明時節雨紛紛,許多師生,醫務工作者,遊人自發前往 「無語良師」碑,緬懷這些無私奉獻之人。

值此清明,讓我們追憶「無語良師」,願豐碑永駐,願無私相傳。

部分內容整合自: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微信號《大愛無疆 生命永恆 —— 記2018·浙江大學醫學院緬懷「無語良師」活動》(圖文:姜華東丨葉小康 編輯:張琪)

浙江大學微信號《斯人長辭,留下桃李滿園,值此清明,懷念過去一年離世的浙大先師們!》(文案:胡雨虹)

浙大一院微信號《致敬器官捐獻者!清明將至,你在那邊的世界還好嗎?》

記者大臉貓微信號《清明:怎樣生,如何死?》

部分素材及圖片由浙江大學醫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學生會提供

文案整合:陳玉嬌丨李子亘丨施樂媛丨金云云丨陳思屹

今日編輯:陳思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江大學 的精彩文章:

生死救援!18小時,1600公里……原本進行臨終關懷的寶寶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醫生救回!
突破性進展!這一浙大團隊打破物質的本性,讓又脆又硬的無機材料變得「彈彈彈」!

TAG:浙江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