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語》大量「抄襲」還得獎,這對嗎? | 虹膜問答
提問者:木易三告
怎樣看待《水形物語》大量致敬(借鑒)各種電影,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回答者 | 於昌民
愛荷華大學電影學博士
好萊塢自古以來便有提倡、營銷自身傳統的歷史──二十世紀初,電影總在掙扎地讓大眾承認自身的藝術價值。
有人認為電影只是複製現實,有人認為這種工業大眾媒體只不過是嘩眾取寵,沒什麼技藝風格可言,跟雜耍馬戲沒什麼兩樣。
奧斯卡的誕生便是為了應付如此的焦慮:如果那些高傲的藝評認為電影是沒有傳統的藝術,那麼我們就來搞一個。
在多年的演變下,整個頒獎儀式有點像是說「我要把大獎頒給那些肯定並發揚(美國)電影史傳統的作品。」
《藝術家》是如此,《水形物語》也不例外。
《水形物語》
美國學者大衛·波德威爾的新書《再造好萊塢》(Reinventing Hollywood : How 1940s Filmmakers Changed Movie Storytelling)就強調了1940年代的影人們如何「偷」別人的材料來用,東改西補,更進一步建立了某種致敬的典範。
波德維爾認為1940年代的導演與編劇透過許多既定的「模板」加入了時下的材料,來推陳出新。
某個程度上,我們得把這樣的狀況看成某種電影的「生態系」,每部作品和其它作品都有著相生相輔的關係,沒有作品能夠僅僅靠著創作者的天才憑空而生。
《水形》把這件事情完全拉到台前,讓有點內行的好萊塢評審們能夠覺得自己的體制受到肯定。
《水形物語》
但對於影史的致敬,導演要做的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黑湖妖譚》、《美女與野獸》這類簡單的例子就不用多提,但女主角樓下戲院放的《路得記》則有更深一層的意義──除了這部聖經影片當中,路得從異教徒轉信一神教以外,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路得記》的科技形式。
《水形物語》
當影片當中的「他者」從公寓中脫逃出來,他不是跑去別處大開殺戒,而是深深地為樓下戲院中所放的影片而著迷,看得目瞪口呆。
由當代數字科技所創造出來的水中神祉,也會為電影史上的種種奇觀感到興奮、訝異而難以轉開目光──這不就是肯定電影藝術價值最好的手段了嗎?
即使當代觀眾不記得《路得記》這部影片也沒有關係,好萊塢總是會創造與提供更為讓我們震撼的奇觀(這樣的說法也適合解釋《頭號玩家》這類作品──電影史才是新媒體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