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經典,做臨床

學經典,做臨床

作者:甘之如草

學經典,做臨床

「經典與臨床」課程在清明節前夕結束了,各位學驗俱豐的臨床老師從實際出發,用一個個活潑生動的案例回溯了他們的中醫養成之路。如我們一樣,從一個個初出校園懵懂迷茫的中醫新新人,一步一步成長為今日各個領域的專家,一路走來,頗多感慨頗多收穫頗多教訓。在學習的過程中,並未覺得臨床枯燥,經典晦澀,老師疏離;而是發覺原來如今的困惑是學習中醫的必經之路,而臨床之樂經典之美需得沉潛篤學方能體悟。

經典與臨床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關係,亦如陰陽,需得在靈動中平衡,如此才有中醫精魂;二者離一,陰陽離決,則如生死離別,伯牙子期之痛,中醫之路難暢。

縱觀老師們介紹的經驗,學習經典要先死讀書,讀死書;再活用書,書讀活。何解?王耀光老師介紹了劉渡舟劉老的一個例子。數十年前,某地工廠火災,現場數十人吸入有毒煙霧,導致呼吸道、消化道黏膜水腫,症見胸脘疼痛、喘憋胸悶、發熱嘔吐,重者昏迷。西藥無特效解毒藥,對症處理,療效不顯。適逢劉渡舟教授等人在當地講學,遂邀會診。此類中毒,中醫書籍未載,診為何病?辨為何證?頗費神思。只見劉老師看數十人癥狀相類,口中念念有詞:「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即囑柴陷合方,每個病員服藥1碗,昏迷者由鼻飼灌入,日服4次。當天就有嘔止熱退的,不過兩三日,大多康復。隨行西醫同僚大呼神奇,疑為劉老是用治病。郝萬山先生笑解,非也,劉老實在誦念經典是也。劉老作為傷寒界泰斗,一貫主張熟記經典,張口既來,如此才是有源之活水,臨床見之,隨見隨驗,隨診隨思,方能舉一反三,不斷加深對經典、經方的認識。如此,讀書才不至於心無定數,見異思遷,無從判斷,難得甚解;而臨床則因經典胸有成竹,落筆有方,舉重若輕,陣列端詳,雜而不亂,處變不驚。一言以蔽之,經典為臨床提供了方法論,臨證為經典注入新活力。尊古而不泥古,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全面繼承,方能在繼承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吸收、創新和補充。任何的拓展都需要既定的根基,而中醫的根基在於經典。這裡的經典不僅是四部經典,也包括歷朝歷代醫家的真知灼見和臨床效驗。中醫體系是樹形結構,其根在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分支是三世醫學,四部經典(內、難、本、傷)起於三世,歷代醫學又是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在四部經典之上的批判性吸納、拓展及補充。

這提示我們,必須堅實中醫基本功,了解中醫的發展脈絡,根據個人的興趣特長明確一條學習時間軸。而中醫的基本功,始於記誦,進於勤習,養於審諦,成於臨證,精於體悟,如此方能使澄源清流,渠深道暢,活水自來。

王耀光老師還介紹了自己的一個有趣的驗案。有一老年女性患者,每於感冒後口咸難忍,不能食鹽,求真於王師。刻下症見:神清,精神可,感冒後口中咸,口乾,喉中有痰,心煩,夜寐欠安,納少,尿赤,大便調,舌紅,薄黃苔,脈弦。王師以傷寒竹葉石膏湯加減,2周後患者口咸明顯好轉,喉中痰少,夜寐仍欠安,余未見明顯不適,繼予清熱健脾治則,予白虎湯加減,患者口咸幾愈。此案頗為奇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自萬物難以思之,試退一步,則恍然開悟。咸屬水,咸重則水剩。口中本和,五味調和;今鹹味獨勝,則五行不合,故見其獨也。土製水,今水泛於上,為堤壩不固,土虛難制,反受水侮。然水性驅下,無動力則難上越,故知有虛火灼於內之基。外感熱邪耗傷津液,脾土虛於內無力運化散布津液上承於口,故口乾。《素問·六節蔵象論》中提到:「五味入口,藏於脾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宣明五氣篇》曰:「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由此知口咸責之腎水,而其機在脾土虛衰無力制水,使水氣上泛所致。

拓展開來,不僅僅是脾土虧虛可致口咸,腎之陰陽失衡,腎陽虧虛亦可致陰水失制而上泛。肝、脾、腎三脈,以沖脈貫通,最終合於任、督周流一身。故肝氣鬱而化火亦可下乘於腎,蒸水而上;肝氣浮越亦可攜水上行;而沖氣上越,腎氣隨之而起,亦可見之。口咸為此法,余諸臟亦可推知。由此觀之,知常達變,法活方圓,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自平凡化神奇。

曾摸了一脈。患者左寸、尺細弱,左關鬱結滑韌,宛如彈珠一枚存於脈道中;右寸、關上細弱,關脈靠下及尺洪大有力,有躍躍向上之勢。苔厚膩,苔心發黃。腹部觸之韌,扣之無砰砰作響,可知其韌非氣。患者自訴酗酒,日飲58°白酒半斤起。此次因酒後噁心嘔吐三日就診,平素納食可,嗜食肥甘厚味,小便可,大便難解,便質稀溏。切脈後結合脈象再問,果有頭暈、口咽發乾,不欲飲水,乏力疲倦。分析病機,酒為谷精所化之水液,入後理當化濕困脾,致納谷不馨。然該患者食慾與消化均可,為何?蓋濕濁困阻於脾,然酒有辛散之功,本為水谷精微,無需再經脾運化,即彌散積停於中焦。酒液入胃,其辛散之力如星星之火耗散胃陰,使胃火偏亢,故反助胃之消磨。然酒濕如網,空空包繞於脾,故非肥甘厚味不香,已明脾為濕所困。濕阻漸積,阻陽氣於下,陽氣奮起反擊,故噁心嘔吐頻作。然陽氣總會衰憊,需養精蓄銳,故其嘔吐必為陣發性,且長此以往,其陰虛之象必轉為陰陽兩虛。後觀臨床,果然如是。

脈象提示的是陰陽之間力量的對比,所以分析脈象需要的不僅僅是紮實的理論,還需要很多的經驗。如今精於脈理者寡,要想在脈理方面有所建樹,一面需名師引路,一面需自行體悟。然名師需機緣,未必有幸得之;故唯有勤學苦練,拜臨床為師患者為教,方能圖的寸進。脈象理論《內經》《傷寒》均有提及,高屋建瓴,羽翼百家。唯有熟讀經典,方能心中有數,指下能明。否則即使摸到難得、典型之脈,亦不知其究竟為何物,更遑論司外揣內,究其原理。

朱良春先生說得好:「中醫之生命在於學術,學術之根源本於臨床,臨床水平之高低在於療效。故臨床療效是迄今為止一切醫學的核心問題,也是中醫學強大生命力之所在。」西醫學對於中醫的衝擊由來日久,為何近些年來愈演愈烈?試以醫理論治即為陰陽消長。中醫療效不顯,西醫立竿見影,為何要選擇中醫?中醫謀財害命,西醫救人危急,為何要選擇中醫?中醫不可複製,西醫批量生產,為何要選擇中醫?問題不僅僅在於我們缺少文化自信,對於中醫本身來說,缺少硬實力,拿不到話語權,力薄勢衰才是關鍵。唯有療效是安身立命之本,唯有肅清中醫內部問題方能集中全部力量求發展,唯有不沉浸於自己的語言體系中開放懷抱加強溝通方能減少誤會。

那麼如何提高療效?縱觀名中醫的成長之路,學經典做臨床,二者相輔相成是不二法門。在學習初期,唯有下好死功夫,方能練就硬本領。如今醫患關係緊張,矛盾尖銳,加之社會背景使然,使得中醫學子在規培期間接觸的多為西醫知識,且接觸病人進行實際操作的機會有限,為學習中醫增加了一些客觀上的困難。但是,在主觀上,在默默臨證悄悄印證的同時,在廣泛吸納西醫知識的同時,亦不能放棄每一位可以爭取的病人,每一個可以爭取的機會,以讀書代臨證,以記誦打基礎,勤練基本功,神思沉潛,用心專一。如此在有機會臨證時才不致慌了手腳,有名師指點時才不會悔未惜時。

讀經典,是為了更好地做臨床;做臨床,是為了更好地讀經典。對於中醫的自信,對於傳統文化的自信,就建立在每一條條文的記誦中,每一個舌脈的積累里,每一次對病機的推斷,每一份認真寫過的處方分析。正如老師們一再強調的那樣,中醫的事業,終究要交到我們手中;振興中醫、發揚中醫的責任,終究要擔在我們肩上。並不是誰都能成為領路人,但是想讓普羅大眾真正見識到中醫簡、便、廉、驗,認可到中醫的魅力,需要靠每一位中醫人。

當我們糾結於中西醫之爭時,想想《大醫精誠》和《傷寒論序》,想想為醫者的身份,便會明了腳下的路。當我們想要放棄、想要逃跑時,想想身上的白衣,想想背過的條文,便會明了心裡的路。

路在哪裡?在我心裡。而我的心裡,有光。

版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心者說 的精彩文章:

TAG:醫心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