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簽而不約」的中國家庭醫生也能成好友

「簽而不約」的中國家庭醫生也能成好友

雖然家庭醫生在中國不少地方面臨「簽而不約」的尷尬境地,但也有一些地方,家庭醫生真正走進了普通民眾的家庭,成為居民的「好朋友」。

2017年,浙江蘭溪全市65歲以上老年人有93116人,當地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後,目前已有52614人為有效簽約,這其中,不少生活在農村地區。於是,就有這樣一群家庭醫生,他們常年穿行在鄉村小路上,為健康守護,蘭溪黃店鎮衛生院的全科醫生鮑艷就是其中之一。除了鮑艷之外,在廣州、北京等地,也有類似她這樣的年輕家庭醫生行走在基層,並深得民眾的喜愛。

自2017年9月起,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活動,為當地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健康管理和預防服務,輔以專業服務團隊負責醫療技術支持、健康檔案管理、隨訪等工作,打通醫療服務最後一公里。目前,當地已有3萬餘戶居民成為了家庭醫生簽約客戶。圖為今年1月27日,幾名村民在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富源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諮詢家庭簽約醫生相關信息。(圖片來源:新華社)

一年至少四次面對面檢查

鮑艷經常穿著紅馬甲走在田間地頭,為自己負責的村子裡2200多人做新一季度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家庭醫生簽約工作。難以想像,鮑艷是一名有8個多月身孕的准媽媽。

《浙江日報》報道,鮑艷所在的黃店鎮地處蘭溪市西北,以山區、半山區為主,共21個行政村60餘個自然村,35665人,最遠的自然村距離鎮中心約15公里。

據統計,2018年蘭溪黃店家庭醫生簽約人數12531人,為服務他們,黃店鎮中心衛生院成立了16支簽約醫生服務團隊,平均每個團隊要為2200多人服務。

從2016年9月份起,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開始推行,每年簽1次,每季隨訪1次,一年中醫生至少4次對患者進行面對面的檢查。

鮑艷有一本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滿了每戶簽約家庭中每個慢病患者的姓名、聯繫方式、年齡、血壓、血糖、用藥情況等信息,把年齡大、血壓比較高的老人標記出來,時常提醒他們按時用藥。

有的老人吃了葯癥狀沒有改變,要提醒他們到醫院換藥。對於高血壓的病人,如果連續兩次都超過正常的標準,就建議轉診到上級醫院。每季度測量完,鮑艷都會花上幾天的時間,把信息統一細緻地輸入電腦。

鮑艷也想過建一個簽約服務的微信群,如果有什麼問題,用微信群方便溝通。可是,農村多數患病的是老人,別說微信,有的連手機都沒有。

鮑艷說,「有很多家庭留在我這裡還是他們兒女的號碼,有什麼事情都要依靠兒女轉達。有時兒女事情忙,還不如自己跑一趟來得快。」好在,下個季度起,衛生院施行移動終端,電子化記錄數據。在這之前,鮑艷盤算著用5天的時間,趕在自己生產前,和隊員一起把所有的慢性病患者、低保戶等重點人群都隨訪到位。

鮑艷(右前)所在的團隊由護士和其他醫務人員組成,有的村莊之間,有田埂相連,走走挺快,開車要繞一大圈,不方便。鮑艷於是習慣步行到每戶簽約的人家裡做檢查。(圖片來源:《浙江日報》)

日行上萬步

鮑艷和她的團隊入村進戶次數多了,村民見到他們都十分熱情。

《浙江日報》報道,在劉家村,一走到村口,87歲的黃先鳳就熱情地和鮑艷打招呼。老人患有高血壓,她說:「我的血壓,有時高,有時正常。都是鮑醫生到家裡幫我量的,每次來她都囑咐我要按時吃藥。我的心臟也不太好,葯有好幾樣,鮑醫生讓我每樣葯每天都吃一粒,我都記著。」

家庭醫生有個標準,要在2年時間裡,醫生要認識所有自己負責隨訪的村民,同時讓村民認識。

鮑艷熟門熟路,來到另一戶老人:70歲的金雪蓮和73歲的老伴劉政祥家中,二老子女都在外工作。金雪蓮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還有腦梗後遺症,右側肢體偏癱,右手動不了,老伴也是高血壓、糖尿病患者。

「大伯,今天在家啊,我來給你量血壓了。」鮑艷一進門就和老人打招呼,又幫他們量過血壓,根據上次測量記錄,鮑艷調整了藥物劑量,在筆記本上仔細地記錄下來。

「大媽,你原來吃的葯要再增加下午吃一次,你的血壓值量了幾次都偏高,要記著,早上一顆,下午一顆。」鮑艷反覆叮囑,生怕他們沒記住。

類似這樣,鮑艷每天要走上13000多步,她用了5天時間,為劉家村的800多戶村民都測量血壓、測量血糖。

曾經隨訪的一戶低保,丈夫失明,患有高血壓,妻子有糖尿病,兩人都是低保。但每次見到家庭醫生入戶隨訪,妻子都很熱情地招待他們,山上摘得板栗,地里種的番薯,裝成一袋袋讓醫生帶回家。

「我去他們都很高興的,年紀大的都喜歡說上幾句話。有的村民知道我們要來,提前準備了自家種的橘子,每人一袋裝好。我們如果不拿,他們還會不高興。」鮑艷說,有很多還熱情地請他們在家吃飯。

不過,鮑艷遇到這樣的盛情款待都是婉言謝絕的。她和村上衛生院的醫生商量好,自己買菜帶到醫生家,幾個隊員一起燒飯。當然,也有的團隊出來自己帶速食麵。

民眾眼中的「守護神」

同鮑艷一樣,廣州市越秀區大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賴國彬也是一位行走在基層,並深得民眾喜愛的家庭醫生。

綜合廣州《南方周末》、金羊網報道,2009年,從南方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的賴國彬投入了找工作大軍,然而尚未拿到醫師資格證的他並不好找醫生工作。大學畢業一年後,賴國彬在網上看到大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招聘醫生的信息,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他從家庭病床醫生開始做起逐漸成長為一名家庭醫生。

走進廣州市越秀區大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賴國彬的診室,感覺是走進了一個茶話間:阿姨們在此敘舊、病患們在此傾訴,而賴國彬則在傳授煲湯大法——「苦瓜對你喉嚨好,比吃藥還好。」在不少病人眼中,賴國彬是他們的「守護神」,守護著他們的身體健康。

凡是與賴國彬簽約家庭醫生服務的市民,都會被拉進專屬微信群中,「沙參、麥冬、生地、玉竹各15克、冰糖適量。功效:養陰和胃,適合:脾胃陰虛。」賴國彬經常在微信群中分享葯膳食材與做法,靈感多來自當天接診的病患,「當天看的病人多患哪種病,就在群里分享針對這種病的葯膳。」葯膳頗得老人家喜愛,不少老人家看病指明賴國彬不開藥開食譜。

漸漸地,來看賴國彬的病人越來越多,「經常是大家庭都和我簽約,來看病也是整個家庭一起來。」如今與賴國彬簽約付費家庭醫生服務的已有過千名市民。

賴國彬在問診時間上有自己的堅持,「平均每個人盡量保證15分鐘的問診時間,問診時間不充分時極易造成漏診、誤診。」一次賴國彬在給一名病人檢查時,雙手在其腎臟旁摸出了異樣。懷疑是腫瘤的賴國彬,趕緊讓患者去附近的三甲醫院檢查,檢查結果顯示病人並無腫瘤,「我說你不能出院,要繼續做檢查。讓我感動的是,患者全家人都相信我的判斷,追加檢查,最後查出的確患了腎上腺瘤。」

賴國彬坦言,與流動性極大的三甲醫院相比,社區醫院更像是個「家」,平日里來看病的人多是居住在附近的「熟客」,有不少還是十幾歲的中學生,「有學生來看病,很多都是失戀等心病,為了揣摩他們的心思,像是一些青春小說我都有看。」問診期間,賴國彬往往以小說中的戀愛橋段作為鑰匙,打開少男少女們的心房。

在賴國彬看來,家庭醫生是幫助病人進行疾病綜合管理,讓人的生命周期得以健康延續,這更像是對簽約病人的守護,他甘願繼續在崗位上守護自己的病人。

姚彌是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最年輕的家庭醫生,他這樣描述自己心中的職業定位:「家庭醫生關注的是人,而非某一個身體器官、某一類疾病,或某一種技術。」

半年前,他剛從北京大學醫學部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畢業。作為首屆全科醫學專業研究生,一個班裡總共也就10人。其中,有1個投身醫療金融、7個去了三級或三甲醫院,選擇留在基層醫療機構的,包括姚彌在內,只有兩人。堂堂北醫的高材生為何選擇去社區衛生院?姚彌說:「與病人建立相對連續、穩定的健康及醫療服務關係,只有家庭醫生在社區才可以做到。」

註:本文系僑報獨家策劃專題【「簽而不約」的中國家庭醫生】系列之二,敬請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僑報網 的精彩文章:

兩名學生因在社交媒體發威脅信息被塔科馬警方逮捕
美夢成真?抽中H-1B才算數

TAG:美國僑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