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成事的人,有城府,無私怨
一、做大事的人,要有城府
中國人不喜歡用『城府』這個詞,喜歡用謀略,就像謀略同樣是中性詞,不帶有貶義和褒義,但我們還是喜歡用謀略,為了區分,我們分成陽謀和陰謀,並樂此不疲地為它們分門別類。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凡成大事者,大都城府很深。而關鍵的一點是,為一己私利,還是為天地立心。
還記得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嗎?劉備的城府有多深?劉備愛哭,關張死的時候哭,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哭,魯肅討伐荊州的時候哭,和劉璋分別的時候哭,用哭來博取同情,籠絡人心,用現在的話說打感情牌,這是看到了人心深處的情感及人性的弱點。
不論是動情而哭還是演技超絕,這一哭劉備身邊聚集了一批忠肝義膽之人,這一哭做事也師出有名了。
曹操曾說:在這亂世中,我的智慧謀略自認不輸給任何人,可是一旦我故去,該如何?論謀略劉備確實輸給曹操,論城府深沉,曹操卻比不上劉備。正是這樣,兩人能在戰火紛飛的亂世之中並肩而立,成一方霸主。
二、有城府的人,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
拳王鄒市明,在他還是無名小卒時,參加業餘拳賽,對手是南美的一個年輕選手,規則是以點數記勝負。在這種規則下,不看打的力度,而是看擊打的部位和次數。因此,兩人都選擇防守,避免被擊打到頭部面部。兩人在場中兜起圈子,你不主動攻擊我也不攻擊。
時間久了,非常考驗場上選手的心理素質,因為要一直提防著對方,非常消耗心神。南美的選手終於耐不住這種煎熬露出一個小破綻,鄒市明抓住這個破綻,直擊對手肋下,擊打過後又轉為防守。
對手一直沒有機會,眼看時間一點一點過去,南美選手有點慌亂,情緒開始不穩定了,情緒一旦波動,露出破綻的可能就越大,在這種高手對招的情形下是致命的。
最終,鄒市明採用這種『撓你一下就跳出圈子』的方式成功激怒對手,亂了對手的節奏,獲得勝利。鄒市明說:人生如打拳,就是需要點城府,沉得住氣。
試想沒有城府的人,可能出手就上了,結果有兩種,一是被對手掌握了節奏牽著鼻子走,二即便打贏了也兩敗俱傷了。控制不住情緒的人,最終會走向毀滅。
越王勾踐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詳,在遭受屈辱的三年里,裝出一副弱小和頹廢的狀態麻痹吳王,而卧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最終,滅吳稱霸,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在遭受屈辱後,怒而不發,在遭受囚禁後,衰而不哀,這份隱忍和堅韌,造就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美談。
三、成大事者,無私怨
現在已經不能單一片面來看『城府』,古往今來成大事者,他們藏得深是為了成大事,不是為了解決私怨,私怨只會局限人的視野,把個人的格局變小,從而把精力浪費在斤斤計較上。是人性的複雜和世事的險惡決定了,擁有城府才能更便捷地完成自己的目標,達成自己的目的。
但是我們不要失了本心,城府之所以是中性的,就是有人用城府來建功立業,福澤萬民,替天行道;有人卻玩陰謀詭計、笑裡藏刀。城府、謀略,歸根結底,還是人心。成大事者,動念處,有城府,無私怨而已。
那麼如何做到有城府,無私怨呢?簡言之,對事,不對人。
我們要把目光移到『事』上,對事的看法要擺脫自己的主觀情緒,才能看得清,辨得明,把『我』先放一邊。這樣,判斷決斷就不夾雜私慾,不會因為自己人性上的東西影響到對事的判斷,則得其『正』也。
劉邦打下江山後。看到有一群人總是竊竊私語,就問張良:這些人在竊竊私語什麼?
張良告訴他,這些人在謀劃造反。
劉邦一驚:所為何?
張良說:這些人為你打下江山,你登了帝位,可是這些人卻沒有分封。
劉邦:那怎麼辦?現在分封也來不及呀?也沒有那麼多官職可以封啊?
張良:那就先封賞你最討厭的人吧。
於是,劉邦封了自己最討厭的人,那些人會怎麼想,他連自己最討厭的人都封賞了,自然不會忘了我們。
這就是對事不對人。解決這件事如果只是依循自己的喜好會步入萬劫不復之地。
真正有城府的人,大局觀很強,他們胸懷寬廣,懂得寬容,一切都為了大局著想,把『我』先放在一邊。
有城府,無私怨。是分析事情,在大局觀的立場上看事情,這樣自然能把握事情的條理和本質,進而成大事。凡成大事者,大都城府很深。而關鍵的一點是其城府心思,為自私自利,還是為天地立心。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轉載請註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