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高原亮相震懾阿三,「當家花旦」東風-16彈道導彈的成長史

高原亮相震懾阿三,「當家花旦」東風-16彈道導彈的成長史

【文/觀察者網風聞 席亞洲】

首先還是解釋下一下問題,我們前面已經說了,高超聲速飛行器一般是指在大氣層內飛行的高超聲速人造交通工具。很多導彈的彈頭都能夠達到這個速度範圍,但是它們並非都是高超聲速滑翔器。但雙錐體外形的機動彈頭,其實就已經運用了高超滑翔原理,只不過它還沒有後來出現的非軸對稱升力體滑翔器那樣先進而已。

而另一方面,高超聲速滑翔原理能夠大幅度增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了,但是傳說中正在研製的「東風-21那麼大的導彈,卻能打到美國本土」是不是靠滑翔呢?恐怕這麼說不科學。一般關於高超滑翔能夠「增程50%」的說法,是再入段的航程增加這樣一個比例,而不是全射程。如果考慮導彈的總射程,滑翔彈實際的射程與常規的彈道導彈相比增加的幅度並不能達到這麼誇張。所以,東-21那麼大的導彈如果能實現洲際射程——那首先還是要歸功於導彈推進系統設計的優勢,畢竟現實中這樣的導彈是存在的,就是美國的「侏儒」嘛。高超滑翔的主要優勢還是在突防性能、隱蔽性能和命中精度方面。

雖然近年來頻頻放狠話,並作出部署THAAD這樣的動作,但美軍一直試圖從韓國盡量撤出地面部隊(當然韓國人會哭求爸爸別走)——為啥呢?

周總理詩云:東風催異客……

接下來進入正題,周總理有一首送別友人的詩是這樣的:東風催異客,南浦唱驪歌。轉眼人千里,消魂夢一柯。

但若是把「東風」理解為東風導彈,這首詩的味道就……

啊,不受歡迎的美國「異客」,你們倒是慢些走啊……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光華」獎被提名人,就是研製中近程「東風」,催中國周邊的「異客」趕快捲鋪蓋走人的一位女總工。

在「光華」獎提名文件中,提到這位總工:她參加工作30年來一直工作在地地戰術彈道導彈科研第一線,她先後擔任我國三代、7個地地戰術彈道導彈武器系統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現任戰術彈道導彈系列總設計師兼我國第四代中近程常規導彈武器系統(xxxx7)總設計師。她主持研製了5個新型導彈武器系統,實現了我國地地戰術彈道導彈從威懾到實戰、從火力打擊到偵打一體、從傳統彈道式飛行到助推滑翔式機動飛行的三次重大技術跨越。

1996年台海危機代表性的一幕

這其中的XXXX7,可能就是不久前把美國《外交》雜誌驚掉眼鏡的東風-17中近程高超聲速滑翔導彈。這種導彈也正是我國即將服役的第四代中近程常規導彈武器系統。

文中寫道,這位總工上世紀80年代開始參加工作,參加了我國第一代地地戰術導彈研製,先後擔任主管設計、主任設計師、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為開創我國地地戰術彈道導彈技術領域和我國常規導彈武器裝備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段歷史今天相信很多軍迷都已經耳熟能詳,上世紀80年代我國差不多同一時期,研製了兩種戰術地地導彈。一是航天科工集團的東風-11,另一個,就是這位總師所在航天科技集團負責的東風-15導彈了。

東風-11和東風-15研製時間相近,戰術指標相似,但其起源還是有區別的。

東風-15作為我國第一種固體燃料戰術地地導彈,其研製源頭要追溯到很早。

我國在上世紀50-60年代時,曾向蘇聯提出,要求分享火箭固體燃料技術,結果蘇聯專家一指「喀秋莎」火箭炮——這就是我們的固體燃料……其實他們倒也不是故意隱瞞先進技術,而是蘇聯在固體燃料技術方面確實比較落後,當時沒有研製實用化的固體燃料。

我國當時就根據相關資料,開始自行開發新型固體火箭推進劑,並取得了初步成功,以此為基礎,航天科技集團的前身開展了東風-41(1966年的戰術導彈方案,和今天的東風-41可不是一個概念)、東風-61等導彈的研製,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功。

80年代,又研製了東-15彈道導彈,也就是這位總師參與研製的第一型地地戰術導彈。

東-15在80年代艱難的時期曾打算以M-11的代號用來外銷,巴基斯坦可能獲得了部分與之相關的技術

1999年,東-15參加閱兵式

東風-15導彈在1996年台海危機時,執行了向台灣附近海域發射的任務,成為當時我軍對台威懾最有效的武器。

不過,當時的東風-15導彈技術還相對簡單,主要考慮的是投射戰術核彈頭的需求,投射常規彈頭時精度就差點意思了,攻擊台灣機場目標的話效果不會太好。因此在90年代末,我國又研製了東風-15A導彈,該導彈具備了子母彈頭等多種特種彈頭,提高了殺傷能力,但這依然沒有解決東-15導彈當時精度相對較差的缺點。

東風-15A主要特點是使用了多種新型彈頭

三哥「大地」導彈的集束彈頭模型,當然,不夠寫實,勝在樸拙可愛……

俄「圓點」導彈教具,注意集束彈頭

我國反跑道集束彈頭攻擊試驗場衛星圖片

東-15A的特點在於鋪量……

90年代末,這位被提名人作為總設計師,主持了東風-15B導彈的研製工作。在提名文件中我們看到,該導彈採用了慣性和衛星組合制導方案,大大提高命中精度。這種導彈也被稱為「國內第一個應用速率捷聯慣導和全數控系統的高超聲速導彈」。這裡所說的「高超聲速」,就是指東-15B導彈的雙錐體空氣舵再入飛行器,該導彈的圓概率誤差據稱已經達到10米級,作戰效能大大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國內首先提出採用發射陣地快速瞄準計算的方法,建立了瞄準計算數學模型,完成瞄準軟體設計。這一系統讓東風-15B導彈得以大大提高火力反應速度,可以迅速改變目標,大大提高了作戰靈活性。

東-15BC導彈作為我國的第二代戰術地地導彈,與航天科工集團的東-11A導彈共同擔負了我國21世紀初對台威懾的重任。而且至今這兩種導彈依然承擔著戰備值班任務,在每年火箭軍部隊的考核訓練中執行大量的發射任務。

東-15B導彈如今已經服役十多年,在各種訓練和打靶中大量被拿出來發射

近幾年這種壯觀的場景大多打的都是東-15B導彈

過年哭窮也是用它——陸(用T-34-85)、海(用037獵潛艇)、空軍(用殲-7):喂,有點過分啊!

而且,東風-15B導彈的改進也在繼續,我們可以看到,這位總師在2016年有兩個和XX-X5B導彈有關的專利,其一是光學末制導,另一個是利用北斗衛星傳輸目標圖像的彈載偵察系統。

這應該是運用在東風-15B導彈後期型號上的新技術。

關於這種後期改進型東風-15B導彈,文件中有這樣的描述「提出基於再入機動彈道導彈的光學末制導設計方法、基於北斗二號衛星中繼的『彈-星-地』自主實時彈載圖像偵查技術,實現了對點目標的米級自主精確打擊和戰場環境實時自主偵察。」

關於這種東-15B改型導彈的意義,在揚基老師之前的文章里已經提到過,它讓當時的二炮部隊具備了依靠自身力量形成一個戰場範圍內的偵察情報網路,能夠直接依靠彈群中配屬的不同導彈,完成一個完整的OODA循環(觀察-判斷-決策-行動),可以說直接為二炮升格為火箭軍奠定了裝備基礎。

裝備偵察彈後,東-15B導彈的彈群本身就可以完成打擊效果判定任務,大大增加下一輪火力打擊的效率

東風-15B偵察彈的有效性如何呢?在文中提到,成功進行50餘發實彈飛行驗證。

而更牛的是,從導彈研製時間上來看,東風-15B光學制導型號的研製,還是在這位總師主持了我國第三代地地戰術導彈的研製技術工作期間,「抽空」完成的。(好像比斯皮爾伯格在拍攝《玩家一號》期間「抽空」拍攝《華盛頓郵報》牛多了哈)所以「高超聲速地地彈道導彈紅外末制導」和「彈載偵查技術」兩個報告是寫在一起的——當然這也表明,採用了紅外末制導技術的「第三代地地導彈」也同樣具備光學偵察能力。

這種「第三代地地戰術導彈」在提名文件中描述為「紅外末制導、超音速整體鑽底彈、彈載偵察」,實現了「由打擊單一種類地面目標向自主精確打擊多種類和地下堅固防護目標的里程碑式跨越,並實現了從火力打擊到偵打一體的技術跨越」。「該型導彈武器參加數十次全軍和火箭軍演習,在參加全軍演習時,因為極高的可靠性、精度、毀傷效能等實戰能力,曾受到習主席欽點,打擊指定目標,打擊精準、毀傷震撼,受到習主席及部隊官兵的高度評價」,是「保衛國家周邊安全的『殺手鐧』武器」。

鑽地彈、集束彈,高爆彈混合裝填

高原亮相,嚇尿三哥

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這就是我國戰術地地導彈部隊現在的「當家花旦」——東風-16彈道導彈。

東風-16導彈射程據稱為800-1000公里,足以打擊沖繩美軍基地、駐韓美軍基地,以及部分日本境內的目標,更不用說2017年中印邊境危機時,它還上了高原,從青藏高原公路沿線它可以覆蓋幾乎整個印度北部地區。

而東-16導彈的特點,申報文件中描述為「一平台多彈頭」,另一個是「超音速大當量整體鑽地彈」。

關於這個,之前在網上曾經出現,火箭軍部隊展示一個發射營的6輛發射車,攜帶不同類型導彈整裝待發的場景,這就是一個對於「一平台多彈頭」設計的直白說明了。

……衡山掩體看來還得再重新翻修,否則……

至於「超音速大當量整體鑽地彈」呢,還記得我們之前提到過,東風-15C的鑽地彈頭直徑不大么?正是因為它的直徑不夠大,因此能容納的炸藥相對就少,殺傷效能就沒有新一代的鑽地彈強。而為什麼它是「超音速」而不是「高超音速」導彈呢?其實從外形上來看鑽地型東-16應該也是採用雙錐體外形的高超滑翔彈,說明它在命中目標前還需要減速——這是因為鑽地彈的結構強度無法無限上升,所以命中速度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在某個速度範圍內,一些老式的鑽地彈為了提高效能甚至要減速到亞音速。東-15C和東-16鑽地型已經運用了超音速鑽地彈的新設計原理,因此在超音速條件下具備更好的穿透效果。

而延伸到之前我們提到的,我國鑽地彈試驗的方法——大炮豎直向下轟地面——就可以明白當年那門引起西方媒體驚詫的,口徑可能800毫米的巨炮是幹嘛用的了。

根據當年的論文,列車長曾經算過,東-15C的鑽地彈對鋼筋混凝土加固目標的侵徹深度約為25米,那麼東風-16導彈的戰鬥部,穿透深度可能接近40-50米水平。

這就讓筆者想到一件事,台灣新造的「國防部」大樓,據稱其地下設有指揮部,為了防禦東風-15C的穿透,他們把頭頂的水泥板厚度加大到了40米,然後……

那麼,有了第三代導彈,自然又要有「第四代」導彈。

第四代戰術導彈會是這個詭異的設計嗎?咱明兒再說

申報文件中寫道,被提名人現任職務為:「戰術彈道導彈系列總設計師兼第四代中近程常規導彈武器系統(xxxx7)總設計師」

這個XXXX7……

是我們明天要講的內容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宣布再次進行反導試驗
特朗普稱F-18是他最喜歡的飛機 同日一架F-18墜毀2名飛行員彈出

TAG: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