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萬噸級大型驅逐艦都不採用核動力?這6大原因不可忽視
隨著現代海軍的發展,驅逐艦的噸位越來越大,定位也和巡洋艦幾乎無異,於是很多人都認為,可否讓這些大噸位的驅逐艦採用和航母相似的核動力系統呢。但至今很少有在萬噸級別的驅逐艦/巡洋艦上採用核動力的,對此,我認為主要有以下6大原因。
第一,艦用核反應堆的技術難度大、研發費用驚人。
這裡肯定會有軍迷說,核潛艇都造出來了,還造不出艦用的核反應堆?要知道,艦用和潛艇用是不相同的,這可不是簡單的移植問題。
目前全球共有三型共12艘核動力航母,其中有10艘「尼米茲」級、1艘「福特」號核動力航母,以及1艘法國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同樣是採用核動力,「戴高樂」號卻由於簡單地把核潛艇的技術移植到航母上,使得「戴高樂」號的動力孱弱,最大航速只有25節,幾乎無法為艦載機提供起飛的風速,因此很多人都認為它基本不具備實戰能力。
儘管核潛艇和核航母從工程原理上看是一樣的,但是,航母用的反應堆和潛艇用的反應堆有很大不同,兩者的工作環境差異極大,需要進行重新設計。這無異於增加了技術難度和研發成本,要用十幾年、幾十年的時間去解決了。
第二,性價比太低。
核反應堆技術如果要具體應用到軍艦上,都需要根據不同型號的軍艦的實際情況進行「量體裁衣」,這樣的成本顯然太過高昂!
上世紀美蘇就進行過這方面的嘗試的結果,同樣是水面艦艇:核動力巡洋艦、核動力驅逐艦、核動力航空母艦等,它們使用的反應堆,幾乎全部都要經過重新設計。驅逐艦的成本才多少,顯然把核動力技術應用在更高成本的航母和戰略潛艇上,才談得上有性價比。好比一輛發動機,只有安在汽車或卡車上才能發揮應有作用,安在自行車上就太不現實了。所以美蘇都早已逐步放棄核動力驅逐艦甚至核動力巡洋艦的研發了。
第三,核動力戰艦的維持條件苛刻。
戰艦使用核動力的優點極為明顯:首先,動力充沛,可以全速無限巡航;其次,不需要保留髮動機進排氣系統和燃料儲存系統的空間,可以把更多的艦內空間用於人員居住和武器裝備存放。
但是缺點也非常明顯:核反應堆周圍必須設立防輻射保護層,龐大的散熱系統,高運算速度的控制計算機和全時守候在反應堆邊上的高級維護人員,這些都造成了核動力戰艦在服役期間高昂的維護費用。除此之外,還需要專門的維護保養場所和泊停碼頭。做為大國主力戰艦的驅逐艦,動輒十幾艘甚至幾十艘投入使用,如此龐大的數量核戰艦對任何一個國家的軍費都是一個沉重負擔。
第四,萬噸級驅逐艦的「小身板」難以裝下龐大的核反應堆。
航母很大,因此反應堆大一點無所謂,堆大了功率大。驅逐艦則不一樣,本身空間就小,相對狹窄的內部空間不能容許動力裝置很大,尤其是高度不能很高。反應堆的體積一大,驅逐艦艇的噸位就得增大,到頭來就成了「四不像」,驅逐艦?巡洋艦?航母?原本擔負的職能角色定位受到影響。因此空間不一樣,對動力裝置的影響就很大。排水量、體積的限制對動力裝置的要求非常高,不僅工作條件更苛刻加,還要滿足性能的要求。
我們可以看一組數據:美國第一艘核動力巡洋艦「長灘號」的排水量約為1.8萬噸,經過實際使用證明,如此大噸位卻沒能充分發揮核動力的優勢,作戰性能與同噸位的常規動力戰艦相差無幾,反而維持費用要遠遠超出常規動力戰艦,因此美國海軍陸續讓它們退役了。而蘇聯建造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則擁有高達2.8萬噸的排水量,可裝備290多枚各型導彈,這樣才勉強發揮出與核動力相匹配的作戰性能。
反觀現在,全球最大的驅逐艦是朱姆沃爾特級,排水量1.4萬噸,還有我國的055型驅逐艦,排水量1.2萬多噸,但這樣的身板對於核動力來說,還是顯得太小了。
第五,使用壽命不同。
以美軍為例。美國人對曾提倡艇堆同壽的理念,一般堆芯壽命可以達到30年,然而後來這種口號不提了。驅逐艦技術性能各方面都要不斷更新發展,別說30年,10年後的最新技術應用就要淘汰一大批驅逐艦,採用核動力還沒跑幾年,客觀上就要設計發展新型號的艦艇。相對而言,航母的壽命可以達到50年,航母大的空間對改造升級創造了好的條件。
第六,作戰需求不同。
驅逐艦和核動力航母、潛艇擔負的職能任務完全不同,用核動力不太合適宜。航母一般是長時間、高航速地連續航行。相比之下,驅逐艦擔負的任務更加多元化,有時需要根據情況以較低巡航速度行進,只有規避或追逐敵人時才開滿速。所以驅逐艦對核反應堆的機動性要求更高一些,必須更能適應多工況運行。
的確,核動力有著十分明顯的優勢,但基於上述6大原因,使得「萬噸級驅逐艦採用核動力」成為了一種不會去實現的幻想。縱觀全球海軍,如今還在使用核動力的巡洋艦,也只有俄羅斯的基洛夫級了,就連美國現役的提康德羅加級和即將建造的伯克3,都還是採用常規動力,畢竟它們和航母不一樣!
※我國殲擊機搖籃有多牛?名號響亮,這8款主力戰鬥機都是它的傑作
※你知道為何美軍的武器名稱中,總是出現「block」這個詞嗎?
TAG:軍視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