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孩子的情緒,該如何安撫?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之前有寫過一篇文章,關於如何安撫孩子,就是要先講出他的情緒來,替他表達出他的感受,他覺得被理解到,就能夠很快被安撫。
很多家長留言給我說:孩子的情緒真的太難了,根本不明白他在想什麼,要怎麼辦?
這其實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我們不能真的鑽進孩子的腦袋裡去看看他在想什麼,有的時候就是不知道他為什麼哭為什麼抓狂,也不是所有孩子哭就代表傷心,也可能是憤怒?羞恥?情緒是複雜的,我們抓不準的時候到底要怎麼辦。
上周我參加家庭治療的培訓時,老師的一句話震驚到了我,她說:「很多情緒都是成年人給孩子標定的,比如有的家長帶孩子來找你,說他孩子抑鬱了,但其實你和孩子聊完以後發現那個孩子是壓抑。」
這讓我開始反思,會不會有的時候我在替孩子說出他的情緒的時候,其實我也沒說準確,但是孩子沒什麼分辨能力,也不懂更精確的表達自己,於是就默認我說的是對的,從此以後就按照我對他情緒貼的標籤來定義自己的情緒。
這真是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會不會我們看似科學合理的育兒方法,其實是對孩子的干擾?
當天題問老師這個問題的時候,她是這樣回答的:「我一般比較喜歡用現象學的描述,比如:媽媽看到你眼睛留出了眼淚,看到你握緊了你的小拳頭。不去猜測他是什麼感受,只描述你看到了什麼。我們的猜測,其實都是經過我們加工的東西,你怎麼就能保證孩子哭就是傷心?」說完還給我補了一刀:「反正,這也只是我自己的觀點,不保證對。」
我想,如果孩子很憤怒或者傷心,我們並不是真的就要那麼精準的去和他交流去說出他的感受,有的時候可能安安靜靜的陪著他,抱一抱他就會好了。
其實我們都是一群對負面情緒很不耐受的人,我們見不得人哭,見不得人生氣,覺得表達負面情緒是可恥的,當我們自己情緒崩潰的時候,我們也會覺得自己是軟弱無能的,會立刻擦乾眼淚,默默告訴自己要堅強。
但是,為什麼非要說哭就是不堅強呢?情緒多無辜,它只是正常的出現,等它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就會消失。見過不少從來不哭的堅強女人,到中年老年就發展出了一系列的心身疾病,你曾經壓抑的情緒,總有一天身體會替你表達出來。
我們見不得自己哭,也見不得孩子哭,於是想方設法的找一些招式來立刻制止孩子哭,立刻安撫孩子暴躁的心。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他真的就是需要哭鬧,就像他高興了需要笑一樣,我確實是見過有的家長連孩子笑的太開心都要制止一下,覺得不能太過開心,怕孩子會笑昏過去。這其實都是對情緒張力的不耐受。
我們聽到孩子哭就立刻心跳加速血壓飆升,這是當媽媽的本能,與其說我們讓孩子止哭是在安撫孩子,不如說是在安撫自己的小心臟,實在是承受不住這一陣陣哭鬧的刺激了。
有很多人都曾經出現過當孩子大哭不止的時候想把孩子扔出去甚至打一頓的感受。我曾經見過一個奶奶帶孫子,小孫子在廣場上跑步,摔了一跤,立刻就放聲大哭,奶奶趕忙衝過去,把孩子抱起來,心疼的詢問和安慰,安慰了挺久,孩子慢慢的由放聲大哭變成了小聲抽泣,這時奶奶就有一點不耐煩的說:「都是男子漢了,堅強一點,別哭哭啼啼的。」孩子聽了這句話彷彿一下受了天大的委屈,又開始放聲大哭。奶奶也一下子就變得暴躁了起來,開始打孫子的屁股,一邊打一邊說:「有什麼好哭的!丟不丟人!還哭!閉嘴!」可想而知,孩子哭的越發的厲害了。
這個時候奶奶其實並不是真的氣孩子為什麼哭,而是氣自己為什麼沒能讓孩子止哭,這種受挫帶來的羞恥感,讓她憤怒,她沒能消化這種憤怒,就會用外歸因的方式來把憤怒對準孩子:都是你哭,你懦弱才讓我不得不打你,我打你是為了讓你堅強。
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所以對孩子的要求也太高了。研究母嬰關係的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說,當60分足夠好的媽媽就可以了,那天上課,老師說,當58分的媽媽就行了。
我估計大家可能都會很好奇,寶寶有我這樣一個心理諮詢師媽媽,會不會成長的特別好?其實我一直在提醒自己的就是盡量別對他有什麼期望。懂得越多,越覺得自己把孩子教的好,孩子其實就越容易出問題。
這大概就是我們現在育兒過程中的一個怪圈,我們學到的越來越多,我們反思自己反思的越來越多,但是卻覺得越來越不會教孩子了,孩子任何一個小小的行為偏差我們都如臨大敵,想要去分析一下背後是什麼原因,這樣,遲早會培養出一個精神病孩子吧?
當我們一直用鞭子抽著自己要去當一個好媽媽,那麼,孩子的壓力其實也很大,因為對他來說,他如果不好,就意味著間接否定了你的努力。
58分的媽媽,就是偶爾缺席,偶爾情緒失控,偶爾自私,偶爾對孩子發泄。這些偶爾出現的不足,偶爾讓孩子失望的瞬間,卻也正是孩子可以成長的瞬間,因為你不那麼完美,孩子才有機會超越你,也正是這些不完美,往我們成為一個活生生的媽媽而不是聖人。
希望大家都能活的更舒心,而不是更完美。
TAG:香港3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