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有一種絲綢叫做蘇州織造

有一種絲綢叫做蘇州織造

我國江南地區盛產絲綢,歷史上出產了不少精美絕倫、製作精良的絲織品。明代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江南已經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絲織業中心。到了清代,朝廷從內務府司員中選任監督一員,分別在江寧(南京)、蘇州和杭州設立三所織造衙門,簡稱「織造」,合稱「江南三織造」。

清初,歷經戰亂後的江南百廢待興。順治二年(1645年)清廷著手恢復甦州織造局,翌年經過陳有明等官員的苦心經營,蘇州織造局終於初具規模。據《蘇州織造局志》卷三記載:「順治三年,奉旨遣工部侍郎陳有明、滿洲官尚志等織造蘇、杭。(陳)有明管總織局,(尚)志管織染局。」總織局有機房196間,鋪機450張,綉緞房5間,染作房5間。織染局經順治十年工部侍郎周天成修葺後,機房增至214間。康熙年間是蘇州織造局的旺盛時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設花素織機400餘張,工匠1160餘名。此後,生產規模逐年擴大,至乾隆年間更是織者萬家、織機萬台,一片繁華景象。

以下介紹的瀋陽故宮博物院服飾藏品為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故宮博物院調撥,均為蘇州織造局貢獻清宮的精品。

皇太極御用黃色團龍紋常服袍

常服在清朝只有男子可以穿用,系君臣在祭祀時所穿用。這件常袍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雖然看上去不夠雍容華貴,但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它是用明黃色錦緞製成,有暗紋,樣式具有非常濃郁的滿族特色。滿族先世在寒冷北方長期的騎射生活形成了這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圓領,捻襟,箭袖,大襟下部四開裾。其中箭袖也稱馬蹄袖,由於在冬季射箭非常寒冷,所以為了不凍傷手背,手背的部位做得就比較長,而手心的地方又為了不影響射箭,做得比較短。而四開襟又很方便騎馬,這些都是滿族服飾獨有的特色。

這件常袍原本存放在瀋陽市長寧寺。這座寺廟的前身是皇太極的「避痘所」,「痘」即現在所說的天花,但是當時由於傳染快,死亡率高,又缺乏有力的防治措施,所以人人對痘疫都非常恐懼,皇太極因此就在瀋陽城五里外的僻靜之地建起了「避痘所」,裡面還設有宮殿、佛堂、值房,每當疫情出現時,皇太極就攜帶后妃、子女到此處躲避,另外盛夏季節也到此避暑休憩。因為避痘所成為了皇太極經常駕臨的「行宮」,他要在此處理朝政、習武、禮佛及飲食起居,所以這裡就有了一批他使用的器物。清太宗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從此避痘所封閉。順治十三年(1656年),經世祖順治皇帝欽准,將此處改建為「長寧寺」,並將太宗遺物作為「神器」供奉,這件常袍就是其中之一。1949年該常袍歸還瀋陽故宮,現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明黃芝麻紗彩綉平金龍袍

這件是清乾隆皇帝御用龍袍,是其參加宮廷慶典、筵宴時所穿的吉服袍。

龍袍是清朝皇帝、皇后、妃、嬪及皇太子專用的服飾。《大清會典》中規定,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貴妃的龍袍是明黃色;皇子、貴妃、妃的龍袍是金黃色;嬪、貴人、皇子福晉、親王福晉、親王世子福晉、郡王福晉、固倫公主、和碩公主下至縣主,都用香色的。

龍袍十二章紋是皇帝龍袍專有的紋飾,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發展歷經數千年,每一章紋飾都有它的含義,如: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徵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山,代表著穩重性格,象徵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龍,是一種神獸,變化多端,象徵帝王們善於審時度勢地處理國家大事和對人民的皇權。

皇帝的龍袍上面織、綉五爪金龍或藍龍、珍珠龍紋16條。其中正龍8條,行龍8條。此件龍袍制於乾隆朝。以紗、綵線織就。長139.5厘米,腰寬61.8厘米,下擺寬128厘米,袖長95.5厘米,袖口寬12.5厘米。

此袍為右衽大襟式,無領,馬蹄袖,四開裾。領口、開襟、馬蹄袖俱為石青緞地,金線、綵線綉制金龍、海水、朵雲。袍前胸、後背各有一條金線綉正金龍,下面各有兩條升龍,左右肩部分別有一條升龍,右面內襟裡面有一條行龍,從正面或背面看時,均可見5條金龍,恰與「九五」之數吻合。袍面在龍紋之外滿飾圖案,在傳統十二章紋樣外,另有五色雲紋、蝠紋和團壽文字等。袍下部為海水江崖,下幅為八寶立水,下擺斜向成彎曲的水腳。該袍為國家一級文物。

黃緞織錦八團雲龍夾袍

此袍為清乾隆皇帝春秋季節御用常服袍,為其在後宮、園苑休憩時所著服裝。以緞、綵線織成。長146厘米,腰寬56.5厘米,下擺寬126厘米,袖長92厘米。

其為傳統的滿式旗袍樣式,右衽大襟,無領,馬蹄袖,下部四開裾。夾袍用料為皇帝專用的明黃緞,袍面以綵線綉八團雲龍織錦紋,袍領口、開襟、雙袖部及馬蹄袖為石青緞平金雲龍紋,邊沿部鑲以石青地片金雜寶織錦緞,袖下部為石青緞護腕。此袍選料精良,做工細緻,為清帝御用服裝的典型之一。

明黃江綢綉平金夾龍袍

此為清嘉慶皇帝春秋季節御用龍袍,用於宮廷筵宴、慶典等吉禮場合,以綢、綵線製成。長151厘米,腰寬79厘米,下寬122厘米,袖長104.3厘米,袖口寬20厘米。

該龍袍為傳統的滿式旗袍樣式,右衽大襟式,無領,馬蹄袖,四開裾。此袍用料為皇帝專用的明黃江綢。袍面滿綉圖案,雙臂下部無紋飾。袍面以金線綉8條龍紋,以綵線滿綉雲朵紋,間以皇帝專用的十二章及八寶、蝙蝠圖案,袍下部為海水江崖、曲折立水等紋飾。袍領口、開襟及馬蹄袖部為石青地,彩綉龍紋、朵雲及海水圖案,臂部亦有海水江崖紋飾。此袍為嘉慶皇帝御用,反映了清中晚期皇帝服飾的特點。

明黃納紗五彩金龍夏朝服

朝服也叫「朝袍」,是清朝帝後臣僚在上朝或是祭祀時所穿的禮袍。朝服,實際上是由旗袍演變成的官服,是一種披肩領、馬蹄袖的大襟袍,上衣連下裳,衣長到腳、袖長掩手。夏季多穿用紗地絨綉、納紗綉及緙絲的,春秋多用緞或綢的,冬季則穿用裘皮的。宮廷女眷們的朝服是由朝袍、朝褂、朝裙三件組成的。《大清會典》中規定,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貴妃的朝服都用龍做圖案;貴妃、妃、嬪、皇子、親王、親王世子、郡王及皇子福晉、親王福晉、親王世子福晉、郡主福晉、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郡主、縣主的朝服,是用五爪蟒紋做圖案;皇孫福晉、皇曾孫福晉、皇元孫福晉、貝勒以下至文武七品官及貝勒夫人以下至七品命婦和郡君以下至鄉君的朝服,都以四爪蟒為圖案。

清代皇帝夏季御用朝服用於宮廷朝會、典禮等各類重要場合。此件制於乾隆朝。以紗、綵線製成。身長135厘米,腰寬59厘米,下擺142厘米,袖長93厘米,袖口寬17厘米。

此袍服為上衣連裳式,用料為皇帝專用的明黃納紗。右衽大襟式,帶有滿人傳統的披肩領和馬蹄袖。披肩為石青納紗制,彩綉平金龍兩條及五彩雲紋。披肩、領口、大襟邊緣及中部隔沿、下擺底沿、馬蹄袖口沿,均以片金織錦紋緞鑲飾。馬蹄袖為石青地平金龍、五彩海水江崖圖案。袍身中央至兩臂呈圓弧形圖案,有正龍、行龍,間以朵雲、皇帝御用十二章及海水江涯紋飾。腰帷襞(bì,褶子)積處綉行龍5條,下裳打折,前後各綉團龍9條。下部彩綉正龍、行龍,間以五色雲紋,最下為海水江崖紋飾。此件夏朝服保存完整,朝服用料及紋飾均顯示出皇帝至高無上、九五之尊的寓意,既有史料價值也具藝術價值。

石青江綢彩綉平金團龍袞服

此為清朝皇帝專用袞服,為清代皇帝禮服之一,凡宮廷祭祀、吉慶典禮時於龍袍外面穿用,形成固定的服裝組合形式。其穿用的場合比較多,祭祀、祈雨、祈谷以及授出征大將軍敕印、受俘、凱旋、皇帝萬壽節、公主下嫁等祭祀吉禮時穿用。它也是帝服中唯一不用明黃色的衣服,用的是石青色。

此件身長106厘米,胸圍80.5厘米,下擺114厘米,袖長73厘米,袖口30.5厘米。屬於特殊的補服,為無領對襟式,身長至膝,平袖,袖口與肘部相齊。服裝為石青緞面,月白纏枝暗花軟緞里。袍服外有4處圓形補子,分別在前胸、後背、左右肩部,均以藍綠素緞綉平金五爪龍紋,其間彩綉朵雲、蝙蝠、桃子、壽字、卍字及海水圖案,在左右肩部的團補中特別綉有皇帝專用的日、月二章,以顯示其與眾不同的尊貴地位。

紅緞平金鎖線蝠壽活計(一套)

滿族人的習俗除了在頭上、手上佩戴各類的首飾以外,也非常講究在身上配帶一些小物件,特別是男子的腰帶上,更是琳琅滿目地掛滿了各種佩飾,既很實用,裝飾性又很強。

滿族隨身佩掛各類日常隨手可用的小雜品,統稱為「活計」。男子佩戴的活計都別掛在腰帶上,有扇套、眼鏡盒、表套、荷包、煙袋等,最多可佩戴十餘件,當時稱「宮式九樣」或「官樣九件」;婦女所用盛裝小飾件的活計通常要少於9件,婦女佩戴的時候就別掛在衣襟上,有掛鏡、荷包、香包等。這些小袋子都色彩艷麗,做工精細,看起來十分美觀。此件為清宮后妃所佩戴,用於盛裝各類小件飾品或用品,造型別緻、功能各異。制於清中晚期。緞、綵線。每件約5~10餘厘米不等。

此套活計由8件附件所組成,包括粉盒、方鏡、把鏡、鏡套、表套、扇套、香袋、荷包。均以紅緞地為面料,表面平金鎖線綉有精美圖案,基本於各件中心綉金色福字,兩側彩綉仙桃圖案,上部綉蝙蝠,下部綉如意、雲頭紋。每件活計系有黃色弔帶並綴五彩絲穗,邊緣處多縫有藍白相間的花色絲絛。

蘇州織造局由於負責皇宮所用、官府所用以及祭祀禮儀等所需絲綢的督織,責任重大,所以在生產過程要求十分嚴格,工藝技術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鼓勵機織工匠挖掘傳統,不斷革新,創造出一種既是貢緞的地子,又是傳統雲錦的花紋「漳緞」,深得朝廷的讚美,並令織造局發銀督造,還規定不得私自出售。

《蘇州織造局志》部分

以下介紹的瀋陽故宮博物院服飾藏品為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故宮博物院調撥,均為清中晚期織造局貢獻清宮的精品。

清乾隆石青緞彩綉平金龍女朝褂

這件朝褂制於乾隆年間(1736~1795年)。材質為緞、綵線。身長137厘米,腰長58厘米,下擺寬112厘米。

朝褂是后妃、宮眷,下至七品命婦於朝會、祭祀時套在朝袍外面的一種服裝。此褂是清宮后妃所用第三種朝褂,圓領,無袖,長款對襟式。其外形類於背心。褂長過膝,自腋下左右開氣,邊緣縫以片金。前後身用金線綉成面面相向的戲珠立龍,龍身周圍滿綉彩雲。下幅為江崖海水及八寶、雲頭紋,最下部為立水紋飾。褂里為暗雲紋、團壽字紅緞。做工精湛,華麗無比。

石青緙絲五彩金龍棉女朝褂

這件朝褂的樣式和上述一樣,兩件都是春季所穿用的。制於乾隆年間。材質為緞、綵線。身長142厘米,腰寬76厘米,下擺寬118厘米。按照清朝定製,后妃朝褂共有三種,其款式基本相同,以領後絲絛顏色的不同顯示區別,皇太后、皇后為明黃色,其他后妃為金黃色,絛上所綴寶石亦有所區別,以顯身份和地位的尊卑。

此褂是清宮后妃所用第一種朝褂,圓領,無袖,長款對襟式。以緙絲製成,衣為石青緞料,綉以雲龍圖案,褂邊為黑地片金卍字織錦緞,縫以銅扣。褂里為暗雲龍紋紅綢,中綴金色團壽字。

石青綢綉金龍女褂

這件女褂屬於吉服褂,是皇太后以下至七品命婦在筵宴、冬至、元旦、萬壽節及軍禮等大型典禮時所穿用的。穿的時候可以套在吉服(龍袍)外面穿,也可以單穿。樣式比較傳統,圓領,對襟,平袖緊身窄袖,保留了滿族原始的生活習俗。

此件為清宮后妃於宮廷慶典、筵宴時所穿之常服褂,制於清中晚期(1736~1911年)。以綢、綵線製作。全長140厘米,腰寬47厘米,下擺寬78厘米,袖長76.5厘米,袖口寬22厘米。為對襟長褂式,袖口為平袖,前後開裾。褂身為石青綢料,彩綉八團龍紋,龍身納以金線,以五綵線綉朵雲、海水江崖圖案。下擺綉五彩海水江崖及立水紋飾,兩袖下部綉五彩行龍、朵雲及海水江崖、立水,袖口最外部為織金花卉鑲邊。從女褂體量及綉工來看,應為皇后所用之服。

黃綢暗團壽字彩綉百蝶鑲邊單袍(襯衣)

這件衣服是便服。樣式是圓領,右衽(右側衣襟),直身,長袖,平口開氣的旗袍,是清朝晚期出現的一種新型服裝。起初它作為內衣出現,所以就稱為「襯衣」。在清朝,有很多外衣都開裾(衣服的大襟),像男子的吉服袍、常服袍等,女子的吉服袍、氅衣、大褂等,也都有開裾,如果穿這些衣服的時候不穿內衣,就極不雅觀,也是當時封建禮教所不容的,所以為了避免行走時露出腿部,就得做一種無開氣的內衣,穿在裡面,作為內衣的襯衣就由此產生了。後來,因為顏色樣式的美觀,它也可以作為居家的便服來穿。

此件為清宮后妃於內宮、園苑所穿之春秋袍服。制於清中晚期。以綢、綵線製作。全長137厘米,腰寬78厘米,下擺寬120厘米,袖長70厘米,袖口寬35厘米。為右衽大襟式,袖口為大挽袖二層平袖式,大襟三道鑲,袖口五道鑲。袍身為黃綢滿織暗團壽字,以藍、黑、白等綵線細綉百蝶圖案,領口、大襟及挽袖口縫有三道鑲邊,分別為藍緞綉香色、白色花卉絛、藕荷緞彩綉雲鶴絛、藍地斜卍字片金絛。兩側內袖為白緞綉香色金魚、淺色水藻圖案,最外部為黑地片金斜卍字織錦絛。袍里為黃綢里。此件單袍精美的綉工和典雅的色彩,為皇家所專有。

藕荷綢彩綉海棠紋女棉袍(襯衣)

這件是女子平時所穿用的一種便服,既可以外罩單穿,又可外套緊身、馬褂,它的華麗程度僅次於氅衣。

此件為清宮后妃於內宮、園苑所穿之冬季袍服,制於清中晚期。以綢、綵線製作。全長140厘米,腰寬85厘米,下擺寬117厘米,袖長70厘米,袖口寬30厘米。為右衽大襟式,袖口為挽袖二層平袖式,大襟三道鑲,袖口五道鑲。袍身為藕荷綢滿織暗蝴蝶圖案,以香色、白色綵線綉秋海棠圖案。領口、大襟及挽袖口縫有三道鑲邊,分別為月白緞綉香色菊花圖案,杏黃緞綉藍色二龍戲珠、白色雲紋圖案,藍地片金斜卍字織錦圖案。兩側內袖為白緞綉香色金魚、淺色水藻圖案,最外部為藕荷地斜卍字織錦絛。袍里為藍綢里。此件單袍,因其綉有二龍戲珠紋飾,應為清宮后妃中地位較高者所穿用。

藍緞彩綉靈芝蝙蝠夾袍(襯衣)

此件為清宮后妃於內宮、園苑所穿之春秋袍服,制於清中晚期。以緞、綵線製作。全長139厘米,腰寬71厘米,下擺寬110厘米,袖長67厘米。為右衽大襟式,袖口為挽袖二層平袖式,大襟三道鑲,袖口五道鑲。袍身為藍緞料,以香色綵線綉靈芝,以綠色、藕荷色綵線綉蝙蝠圖案,造型各異,形態多樣。領口、大襟及挽袖口縫有三道鑲邊,分別為白緞綉墨色、香色荷花圖案,藕荷緞綉香色靈芝及藍色、綠色蝙蝠圖案,淺綠地片金卍字織錦圖案。兩側內袖為白緞綉墨色、香色荷色圖案,最外部為藍地片金卍字織錦絛。袍里為月白綢里。此件袍服上除縫有一枚常見的圓銅扣外,還縫有5枚蝴蝶式機制銅扣,新穎別緻。

灰哈拉呢彩綉雲鶴紋氅衣

清宮后妃於內宮、園苑所穿之春秋袍服,其衣料為北方少數民族特有的服裝用料。此件制於乾隆年間。以哈拉呢、綵線製作。袍身長145厘米,腰寬74厘米,下擺寬110厘米,袖長96厘米,袖口寬47厘米。

氅衣是由后妃襯衣發展而來,但卻成為可以罩於襯衣外面的一種正式服裝。它與襯衣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左右開裾較高,直達兩腋以下,且於左右腋下縫有雲頭狀鑲邊,增加了服裝的靈活性及美觀性。

此衣為右衽大襟式,平袖寬大,兩側開有高裾並裝飾雲頭圖案。夾袍由灰哈拉呢製成,表面滿飾藍色朵雲圖案,間以綠色蝙蝠和白色圓圈團鶴圖案。領口、大襟及左右開裾處均為黑色呢,鑲以藍色、灰色鑲邊,中間為藍色朵雲、蝙蝠和白色仙鶴。袖口為大挽袖樣式,袖裡為白緞彩綉雲蝠、仙鶴圖案。袍里為藍色綢面。這件氅衣據其顏色來看,應該是老年女性或寡婦所穿用的。年輕女子的氅衣顏色很鮮艷。

品月緙絲水墨菊花大坎肩

坎肩是清朝皇宮和民間的男女老幼都喜愛的服飾,也稱為「馬甲」。清初坎肩一般都很瘦小,只穿在袍和褂裡邊,清晚期則穿在袍、衫的外面。清宮后妃所穿坎肩有多種形制,如大襟式、對襟式、人字襟式、一字襟式、琵琶襟式等,款式豐富,穿著方便,為清代貴族、平民雅俗通用服裝。

清宮后妃於內宮、園苑所穿之外罩服裝綉工精美,款式華麗,此件制於清中晚期。緙絲。身長142厘米,腰寬73厘米,下擺寬120厘米。

此件坎肩為對襟長款式,領口窄小,腋下寬大,並斜向外展,於底部形成寬大的下擺。坎肩胸部有如意頭造型,兩側腋下亦為如意頭形狀,類於氅衣之制。衣料為品月色地緙絲墨色菊花,秀媚而雅緻。坎肩邊緣部分均為三道鑲邊,分別為絳色片金正卍字織錦緞、藕荷色地緙絲墨色菊花、藕荷色地綉兩體壽字緞絛,中間的菊花鑲邊因為較寬,形成與衣料同樣的效果,對比鮮明。坎肩裡面為月白綢里。

黃綢彩綉竹梅鑲邊氅衣

氅衣是清朝後期出現的一種款式新穎的女式外衣。在清朝后妃們的便服中,它的規格最高,是平時后妃們探親訪友、接待客人時所穿用的一種帶有禮節性的便裝。在清朝女子便服中,氅衣的鑲邊最考究,製作手法最獨特,做工最精美,花紋最豐富,最富有裝飾性效果。無論年齡大小都可穿用。為了貼近自己的年齡和身份,一般來講,新婚婦女和年輕的未婚女子喜歡穿大紅色、桃紅色和粉色的氅衣,中年婦女喜歡穿藕荷色、紫紅色、絳色、湖色、月白色、品月色等色彩較鮮艷一些的氅衣,年老者和寡婦常穿深絳色、蝦青色、藍色、寶藍色、灰色等色彩較暗的氅衣。

氅衣都有顏色不同、花紋不同、層次分明的兩層袖頭,袖頭上再鑲不同花紋的滌邊,這樣看起來既別緻又高雅、美觀。衣身都是直筒式的,肥大,沒有線條。領口、袖口、大襟邊緣、下擺全都是鑲邊。最有特色的地方,是衣身左右兩裾都有鑲邊,在兩裾的上端有大如意頭做裝飾,這和其他樣式的旗袍明顯不同。

清宮后妃於內宮、園苑所穿之常服外衣款式新潮,色彩對比強烈,令人賞心悅目。此件制於清中晚期。以綢、綵線製成。全長137.8厘米,腰寬65.5厘米,下擺寬116.6厘米,袖長52.6厘米,袖口寬30厘米。

此件氅衣為右衽大襟式,無領,袖口為大挽袖二層平袖式,大襟三道鑲,袖口四道鑲,另於左右腋下製成雲頭形狀裝飾。衣身為黃綢地,表面以藕荷色、藍色彩綉梅花,以綠色、白色彩綉竹子,工整而繁密。領口、大襟、左右開裾及挽袖均縫以三道鑲邊,分別為藍地織灰色花緞,黑地彩綉梅花、竹子鑲邊,藍地片金卍字織錦緞。兩側內袖為月白色緞,彩綉梅花、竹子圖案,與外衣及鑲邊形成呼應。此件衣服製作精美,是清宮后妃傳世服裝中較為珍貴的品種。

-END-

[聲明:本文由淘古趣平台自互聯網搜集並整理髮布,侵刪。同時,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尊敬的淘古趣用戶,淘古趣新增功能「集珍寶格」已經上線!更加自由的交易方式就在這裡。不愁賣不出去,不愁淘不到寶,快來體驗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古趣 的精彩文章:

淘古趣拍賣資質證書已到達!敬請期待!

TAG:淘古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