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你以為是養生的飲食習慣,但其實傷害更大!大多數人都中槍!
生活中很多人因為自身的原因或者被某種飲食觀念所誤導,容易進入「以為自己是在養生,」的飲食誤區。
1、長期吃粥
我國有句俗話「喝粥養胃」。從古至今,很多人都把這句話當作養生名言,適當喝粥的確有利於消化,但如果天天如此,反而對身體不利。
這是因為,吃飯咀嚼時需要用牙齒將飯粒細細咬碎,這一步驟可以幫助腸胃更好的消化食物;同時咀嚼時還促使唾液分泌,唾液中所含的酶對澱粉也有初步的消化作用。
而在做粥時,穀物與水長時間混合熬煮後,直接形成食糜,幾乎無需牙齒的咀嚼和唾液的幫助就被胃腸消化。這樣一來,進食時缺乏咀嚼,唾液中的澱粉酶就不能將粥中的澱粉充分分解為麥芽糖,從而會影響消化。
唾液還具有中和胃酸、修復胃黏膜的作用,而喝粥時口腔幾乎不用分泌唾液,長期喝粥自然也不利於保護胃黏膜;並且,缺少咀嚼還會加速咀嚼器官的退化。因此,應適當吃些米飯,飯可燒得爛些,也可吃麵條,但不宜長期吃粥;若患有牙病無法正常咀嚼時應鑲牙補牙、積極治療。
2、鈣補得越多越好
許多人誤認為,鈣補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實不是這樣。過量補鈣並不能變成骨骼,會引起血液中血鈣含量過高,導致高鈣血症,並會引起併發症,如腎結石、血管鈣化等,危害健康。
鈣是如何被人吸收的呢?鈣經胃腸吸收,進入血液,形成血鈣(即血液中鈣的含量),再通過骨代謝,把血鈣進行鈣鹽沉積,形成骨骼。這個過程如果沒有維生素D幫助鈣沉澱吸收,也很難形。所以,不是說鈣吃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血液中鈣的含量必須保持在一定水平,過多或過少都不行。並且補鈣的同時,要多補充維生素D。
3、經常吃剩飯剩菜
很多人多節儉,再加上現在家中都有冰箱,就經常把剩飯剩菜放進冰箱隔餐或者隔夜食用,可是食用剩飯剩菜是有危害的,再次食用需要小心謹慎。
飯菜里的各種營養素都會隨著存放時間延長而逐漸損失,時間越長,損失越多。特別是隔夜的綠葉蔬菜,非但營養價值不高,還會產生致病的亞硝酸鹽。
相對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而言,剩飯剩菜中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損失會相對少些,但長時間存放飯菜,需要防止蛋白質發生變質,脂肪發生酸敗,碳水化合物發生霉變。
另外,剩飯剩菜中產生亞硝胺幾率也會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如果吃時再不熱透,還容易滋生細菌等微生物,引發胃腸疾病。專家提醒,老年人腸胃功能比較脆弱,盡量不吃剩飯菜。
4、吃飯越清淡越好
有許多人的飲食信奉越清淡越好,甚至說吃素能長壽。他們認為,素食可以減少胃腸負擔,容易消化,還可以防止心臟病的發生。但事實證明,人吃過分清淡食物會降低體質,疾病反而更容易侵襲人體。即使患有心臟病的老人,也不可強求飲食必定要清淡。
其實,人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不在於吃葷還是吃素,而在於吃什麼和吃多少,也就是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是不是全、是不是適量。從食物中所攝取的成分及其份量,正是人體生理及生活運作中需要的,為正確的營養攝取最基本的原則之一。
例如在海產品中,大多含有非常豐富的優質蛋白,還有能夠降低血脂的多種不飽和脂肪酸、以及人體容易缺乏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在一定程度內多加進食海產品,是大有益處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TAG:小吳家常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