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與默克爾「火線」訪美,會說服特朗普「停戰」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孔帆】
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早已發了公報,馬克龍將於4月23日至25日訪問美國;德國總理默克爾也計劃本月底訪美面見特朗普總統,訪問日期暫定在4月27日。德國政府表示將在行程快開始前,公布默克爾訪美日期。雖然日期也許是早就定好的,但仍然能夠看出法德領導人之間的默契。
法德領導人穿過中美貿易戰「火線」訪問美國,將會給中美歐盟的關係帶來什麼變化呢?
貿易戰會使歐洲向中國倒戈么?還是美國會與歐洲在貿易和技術方面形成統一對華「戰線」?
在法德領導人訪美前,這兩種可能都會存在;即便兩國領導人完成了這次出訪,中美歐盟的關係依然不會馬上明朗。因為法德兩個國家,就像以前大地主家的小丫鬟,嫌活兒累,受歧視,但是對現東家還存有一絲希望。甚至,還想與東家在平等地位上談判。
也許,馬克龍、默克爾真的是這樣想的。這兩個人以為,特朗普在這個關鍵時刻,肯定需要盟友的支持啊。這時候去美國拉關係,正是特朗普非常期待的。
然而,法德兩國也許真的想多了。特朗普也許並不在乎法德、歐盟的所謂支持。默克爾應該不會忘記,特朗普故意在攝像機前不和她握手;馬克龍的「讓地球再次偉大」,已經讓特朗普心存芥蒂。
2017年3月默克爾訪美 特朗普對其握手建議不置可否 圖/視覺中國
馬克龍、默克爾訪美,歐洲專家分析他們將會與特朗普討論很多國際問題。其實,當下最重要的問題是中美貿易衝突。這一衝突完全有可能威脅到世界經濟。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引發的巨大的不安定感,這才是法德領導人應該與特朗普的重要話題。
《世界報》4月6日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中美貿易的互懟之中,歐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爭議從相對來講簡單明了的懲罰性關稅開啟,可能會演變成一場貿易大戰。這場戰爭的輸家也可能是歐洲人。
這篇評論的名字就叫「貿易戰中的愚蠢一方會是歐洲」。文章認為,特朗普的懲罰性關稅是美國試圖主導控制這種發展趨勢的嘗試。歐洲甚至可以將此視為正確的目標,但美國的行為方式有著嚴重傷害全球貿易,世界經濟的潛在威脅。
中美之間的互相「傷害」,不僅會涉及到美國種植大豆的農民,或者是中國工廠的工人。對於目前沒有加入進來的第三方——歐洲,可能也會造成負面後果。
為什麼這麼說?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布朗(Chad P. Brown)是這樣分析的:美國農民得到扶持,歐洲、加拿大等國家的農民在全球市場上就會更加缺乏競爭力。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可能會把所有人都拉進一場衝突的漩渦,最終,每個人都是輸家。
歐盟如果被捲入這場紛爭會受到什麼樣的具體影響呢?德國《薩克森報》(S?chsischen Zeitung)4月7日刊登的一篇報道作出了詳細的分析。柏林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馬塞爾·弗雷茲策爾(Marcel Fratzscher)擔心,歐盟無法保護自己,只能控制損失的規模。他認為,如果中美動真格打起貿易戰,歐盟也會受傷,在未來5年內就會出現經濟增長下滑,失業率上升,德國等也會受到牽連。受到影響的可能包括機械製造、汽車工業等等。
德國受影響最嚴重的是汽車工業,路透社日前分析說,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升級可能會影響在美國南部生產並運往中國的德國豪華運動型車(運動休旅車SUV)的生產。當然,電動車生產商特斯拉和福特汽車也會受到衝擊。並且,美國工廠受到的影響最大,因為中國進口近27萬輛美國車價值110億美元,而出口到美國的車相對較少。
賓士一位發言人稱,公司並不會猜測進行中的談判,稱正在」密切監控形勢」。寶馬汽車則在聲明中稱:「中美貿易爭端進一步升級對所有利益相關方都是有害的。」
而法國受衝擊的則在農業領域。如果像特朗普所言,美國農民得到扶持,法國作為農業大國和農產品出口大國,在國際市場上必然受到衝擊。法國的農民本來就因為收入過低而怨聲載道,如果再次受到衝擊,趕著羊群上「香街」的景象將再次出現。「法鐵」工人階級的罷工潮還未平定,馬克龍可不希望農民兄弟再加入進來。
馬克龍、默克爾顯然也看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們這次訪美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儘可能的說服特朗普「停戰」。
5日的法國《世界報》寫道,面對美國和中國展開的貿易戰,更多的是技術戰,而不是貿易戰。美國的目標是把北京帶回到談判桌上,而這些將在幕後進行。中國尊重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中國的人民幣已經升值,因此指責中國進行貨幣傾銷是不可能的,甚至連特朗普在選舉後都不得不放棄進行這一指控。
這個報道在談到美國指責中國進行技術「盜竊」時說,四分之一世紀以來, 是西方人一直在轉移技術,在中國的土地上生產。既然在中國土地上生產,你就失去了對技術的掌控。
這種說法當然片面,西方轉移技術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但此類對中國的指責,確實在西方很有市場。而且為了緩和局面,法德領導人肯定會與特朗普商議,如何「規範」一下與中國的技術轉讓問題。
問題是如何才能說服中國在這方面讓步?馬克龍可能會列出法國在中國的2000家實體單位,這其中主要覆蓋領域是核電,航空領域也是兩國最關鍵的合作領域。
這麼多企業在中國,關於技術轉讓的問題,是不是可以談談呢?
而默克爾也可能利用這一時機,聯合美國,與中國商談技術轉讓的「規範化」。德國政府計劃早就希望通過更為嚴格的歐盟法律,加強對德國企業的保護,以有效遏制中方的收購熱潮,減少科技和專業知識外流。
其實,默克爾不明白的是,中德之間實際上形成了一種中國市場與德國技術間的經濟共生關係:德國佔據歐盟對華出口額的一半;德國是對華提供發展援助最多的國家之一;德國是歐洲對華技術轉讓最慷慨的國家。這種經濟共生是一直並且日益密切的政治關係的基礎。
然而,中國不可能永遠處於產業鏈的下游,隨著中國沿著價值鏈的攀升,這種基於「技術換市場」之類的貿易和經濟領域的「共贏」而帶來的中德和諧關係將受到挑戰。西門子股份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凱颯(Joe Kaeser)前幾天說了一句特別直白的話:為什麼總是美國和德國公司從別處買東西,中國公司就不能在德國買東西?
本來,在指責中國「盜竊」貿易夥伴的技術、給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設置高門檻等方面,法德與美國是站在同一戰線的,但是,當法德意識到美國與中國的爭端將危及歐盟時,法德兩國就感覺到不對了:這可使不得啊,歐盟的改革還沒開始,就會因為中美爭端「胎死腹中」。
2017年5月,德國總理默克爾、美國總統特朗普、義大利總理真蒂洛尼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從左至右)圖/新華社
前不久,白宮發表聲明稱,特朗普本與默克爾和馬克龍進行了電話溝通,同他們討論了如何「聯合反制中國的不公平經濟行為」,以及中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一些做法。
可以預見,這也將是法德與美國談論的重要內容。
問題是,特朗普一心想逼中國就範,進一步開放市場;而法德兩國想的是,中美趕快「停戰」。
上次默克爾訪美,在啟程飛往華盛頓之前,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了電話,被媒體評述為是非常罕見的舉措,是向美國發出信號,表明德中將聯手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凸顯雙方促進自由貿易和市場開放的決心。這種決心,馬克龍也曾經表達過。這一次,別管默克爾是否會在訪美前與習近平主席通話,法德兩國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促進自由貿易的「初心」是不會改變的,而這也是歐美之間的分歧。
法德領導人怎麼才能說服特朗普呢?這首先得說服中國才行吧?
4月6日的法國《回聲報》強調了中國國家總理李克強重申了要開放市場的決心。美國財長姆努欽也強調談判取得進展。中國方面提議增加購買美國的半導體產品,外國企業獲得中國金融企業多數股權的措施從原本預計的六月份提前到了五月份。文章寫道,事實上,特朗普的目標與中國國家主席的目標相對一致。兩人都相信巨額貿易盈餘過去也許是好事,現在卻也是一種危險。幾個月以來,最明顯的信號就是,習近平力挺今年11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數萬家公營買主都接到了訂購目標。
你看,中國已經進一步開放市場了啊,馬克龍甚至會說,他本人將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特朗普總統,一起么?
美國對德國的貿易順差過大,批評過多次,對德國的軍費開支不夠高也繼續不滿意。默克爾為了大局,也許會讓一步,我們可以想辦法減少一些貿易差,軍費的事情可以談。默克爾當然還會建議兩國共同促使中國的市場開放更進一步。
美國指望歐洲在貿易方面與其統一對華「戰線」。然而,法國外交關係研究院駐巴黎的亞洲研究主任Francoise Nicolas表示,馬克龍能為歐洲和法國經濟做的,只能是相信習近平的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然後堅持不懈地爭取進一步互惠。其實,這也是默克爾目前能做到的。
很明顯,特朗普的歐洲盟友習慣在WTO框架之內運作貿易,它們與中國的吻合程度要高於與美國的吻合程度。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法德也不能站在美國一邊。
歐盟成員國的首要利益是:跟中國和美國建立多邊(multilateral)貿易協議。這對大家都有好處。但是,假如中美陷入激烈的糾紛,歐盟國家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日前,慕尼黑ifo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中心負責人Gabriel Felbermayr表示,他建議德國經濟部長和歐盟委員會事先通過國際貿易組織,不要陷入美國對其他國家發動的貿易戰。Felbermayr強調說:「歐盟85%的對外貿易都不是跟美國,而是跟其他WTO成員國產生的。歐盟不應該玩這個遊戲。」
雖然不能指望馬克龍、默克爾會說服特朗普,但是,我們目前也許不用太擔心歐美形成統一對華「戰線」。因為法德、歐盟很清楚,即便與美國形成統一戰線,貿易戰之下,也沒有完卵,並且,歐盟也許是第一個被擊破的卵。
※為雙面間諜中毒這事 英議會開了場「飆罵俄羅斯」大賽
※明日,特朗普或將對華征500億美元關稅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