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玉雕與雕塑大有玄機,清華美院博士錢亮透露了

玉雕與雕塑大有玄機,清華美院博士錢亮透露了

何謂玉雕

《周禮·天官·大宰》記載:「以九職任萬民……五曰百工,飭化八材。」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八材:珠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木曰刻,金曰鏤,革曰剝,羽曰析。」《考工記·總敘》載:「刮摩之工:玉、楖、雕、矢、磬。」 據此推想,今俗稱的「玉雕」一詞是否古已用之?《說文》言:「琢,治玉也」古代「琢」字本身專指對玉的加工製作,如「玉不琢,不成器」,琢玉一詞是琢的複詞。雕,《爾雅·釋器》載「玉謂之雕」,又「雕謂之琢」。《孟子》雲「必使玉人雕琢之」,雕與琢同義。由此出現一組關係:雕=琢=琢玉=治玉。可見,若稱「玉雕」,則會出現「玉琢」、「玉琢玉」等不合邏輯的名稱。由此揣測,在中國古代,「玉雕」同「雕塑」一樣,「玉」和「雕」兩個字是分開的,玉工和雕匠分屬兩個工種。故古不稱「玉雕」,多謂之「琢玉」、「治玉」。

>古代琢玉圖

研究某一概念時,既要分析傳統的習慣,不脫離當時的歷史語境和背景,也要與時俱進,看到概念的發展與演變。現代漢語中,「雕」的字義愈加寬泛——在玉石、象牙、竹木等材料上刻,上述磋、磨、刻、鏤等字眼似乎已慣於用雕字來代替,如牙雕、石雕、木雕,當然,還有玉雕。

從琢玉到玉雕,看似簡單的詞序顛倒,歷經數千年,除為符合現代人的語言習慣外,也合乎「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單從字面上理解,不管是琢玉,還是治玉,人的行為都在材料前,彰顯的是人的力量。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個「攻」字,可見制玉之艱難,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鬥爭,以腳蹬手磨的方式使其成為人們想要的樣式,是人對玉的征服。作為技藝的玉雕,人的行為在材料後,制玉過程是在尊重珍惜材料、認知理解玉文化的前提下,巧施技藝,與天地合作,達成和解。其次,作為名詞的玉雕,包含制玉的結果——用玉石雕琢成的器物的概念。再次,是工具的變革。從低矮型砣機、坐凳式砣機到電動工具、數控技術,從夏商之際的石砣到銅砣、西周末春秋初的銅砣到鐵砣,再到如今的金剛砂工具,「雕」相對於「琢」而言,似乎更貼合電動工具制玉的效率。當然,制玉者應保持平和的心態,雕玉琢心,追求少、慢、拙、難的工匠精神。

玉雕的概念被世人廣泛接受非無本之木,它涵蓋了制玉的工藝過程、玉器的自然人工屬性及玉文化的豐富思想。

雕塑與玉雕

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借鑒、挪用、轉化在當代中國雕塑中不乏優秀的作品實例。如今,「中國夢」啟迪靈智,傳統文化在活態傳承的過程中,逐漸與當代藝術創作、城市日常生活融為一體,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

玉文化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從未間斷的一種文化,從原玉、神玉、王玉、禮玉、德玉至民玉,從物質之石到文化之石,亘古流變,經久不衰。它承載著獨特的中國美學思想和藝術精神,並在當下得到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當代雕塑家對玉雕的借鑒主要在材料、工藝、文化等方面,這類作品與其說是玉雕,不如說是以玉石為媒介的當代藝術作品。

王少軍的《通靈》、《松下吟》等作品,用玉雕語言繼續演繹著「角兒」的人文生活,以淡然自若的神態和肆意逍遙的心態雕琢出多種生活景象與詩意想像。「角兒」應物象形、隨色賦類,語言平實質樸,意境古韻雅緻。新的角色,讓人感受到「角兒」的潤澤以溫、不撓而折,化古為今,開創新貌。無獨有偶,許亨的《異生系列》讓異化的生靈從雕塑「飛」入玉雕,棲息在枯枝上,酣然入夢,照進現實。

>《松下吟》/ 王少軍

>《異生系列》/ 許亨

錢步輝在80年代曾有過玉雕廠工作的經歷,如今,他復歸玉雕,探索著二者的有機融合。作品《媽媽您在哪》以人們熟知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為背景,在這裡,乾裂土地上的小蝌蚪要找的不僅僅是媽媽,更是對以往生存環境的找尋。故事中的小蝌蚪最終找到了媽媽,現實中的我們,還能分辨出地球母親的真實面貌嗎?這件作品入選2011中國·蕪湖首屆「劉開渠獎」國際雕塑大展,並被放大置於蕪湖雕塑公園,將作者觀念和作品體量放大的同時,更是對玉雕邊界與玉石文化的拓展。

《媽媽您在哪》/ 錢步輝

玉材有貴賤之分,對材料的選擇無優劣之別,重要的是用適合的材料做合適的作品。再如錢步輝的《上帝的禮物》、《玉錢》等作品,巧用幾乎被當作廢料的翡翠「公斤料」的形、色、質,在玉料皮殼上做文章,仍能化腐朽為神奇。婁金和於豐也合作的《大米基金》及康悅的碧玉《春芽》,皆取材自邊角料,材料雖小,積少成多,大有可觀。米是五穀之首,茶是舉國之飲,從物質到精神,從現實到想像,玉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當思來處不易,恆念物力維艱。

>《玉錢》/ 錢步輝

>《大米基金》/ 婁金、於豐也

>《春芽》/ 康悅

卓凡的玉制系列作品保持著一貫的裝置感,玉雕部分是作品的主體,「開窗」式的局部雕刻,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通過與繪畫、影像、光電等技術手段結合,營造出綜合的藝術效果。翁振偉在物與影、實與虛上做文章,作品《自在》是用岫玉雕的一組蓮花荷葉,殘芰斷蘋,紅消翠散。牆面上是光源對實體照射後自然生成的娑婆世界之影,物是影非,歸於平靜,可謂亦花亦世界,一葉一菩提。

>《中國書房—滿階月明中》/ 卓凡

>《自在》/ 翁振偉

以上雕塑家將玉作為基本材料,進行雕刻專項實踐,「即有向中國傳統經典文化致敬之意,也或能預示當代雕塑包括玉雕藝術發展的可能走向。」(許正龍《玉·示》)以此來對接本土雕塑傳統,開拓中式和合之道。

玉雕與雕塑

提到玉雕,人們通常會和傳統掛鉤,玉雕在中國具有悠久的傳統,不等於說玉雕是傳統的,況且,傳統不等於落後當代玉雕藝術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性發展,一些玉雕藝術家從傳統出發,吸收借鑒雕塑的內容、形式與觀念,走向當代。

潘驚石從方寸之間的百獸率舞到自由天地的生死輪迴,俏色巧雕,他刀下的草蟲動物除鮮活的形態外,還具有時間性和象徵性。如《拋物線系列》中蜥蜴與頭骨的結合,小和大、軟與硬、整和零,生命的兩端,連接起物生的拋物線,進而聯想到人生的起起伏伏……作品《城市螻蟻》更具象徵性,密密麻麻的螻蟻爭先恐後地湧向負空間,是集體擴張,還是結伴逃離,亦或是彼此間的互相踐踏與廝殺。同是動物題材作品,何馬的《看過彩虹》和楊波的《自由呼吸》相對溫和,但溫和中包含著淡淡的憂傷,一隻「掉隊」的白鷺,一條「垂尾」的鯨魚,似乎在向人們默默的控訴——何時能夠再見彩虹?何地得以自由呼吸?

>《拋物線系列》/ 潘驚石

>《看過彩虹》/ 何馬

>《自由呼吸》/ 楊波

楊曦的作品頗具形式感。從他早期的《江南》到近期的《速寫江南系列》,有一個共同點是對內容的簡化和形式的提煉。鏤空的線性語言,將江南朦朧煙雨的似是而非、小橋流水的曲徑通幽勾勒的饒有意味。疏密的線條,撥動著看客的心弦;留白的簡約,填充起觀者的想像。王一卜學國畫出身,他的作品重意境的傳達,並從中透露出幾分詩性。作品《齊飛》集圓雕、浮雕、透雕於一身,溫潤、開闊、飄逸,是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好詮釋。另一件作品《山》,在空間中漸變延伸,清新淡雅、虛實相生,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速寫江南》/ 楊曦

>《齊飛》/ 王一卜

楊相象作品《山和山》,在城市與自然間尋求平衡,人為的山水,自然的城市,苟且的生活和詩意的棲居,理想與現實的悖論,若即若離。唐木《童年的記憶》是用壽山瓷白芙蓉石雕刻的一組紙飛機、紙船、紙鶴等作品。一個人的記憶,勾起一代人的回憶,通過材料的轉換,定格童年的純真和美好,留存少年的含蓄與青澀,讓清風載著夢想,助你我駛向遠方……

>《山和山》/ 楊相象

>《童年的記憶》/ 唐木

中國傳統玉雕往往是玉必琢、琢必有意而意必吉祥,直到現在,仍可見這麼一大類富有美好寓意的玉雕作品。以上列舉的這些作品不都以此為目的,更注重內容的更新、形式的出新和觀念的創新,不管接受程度如何,他們敢於嘗試、勇於突破的精神值得鼓勵,也有助於豐富和活躍當代玉雕藝術。

關聯意義

1、民間和學院互融互通

2015年初,文化部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玉雕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納入研培項目。通過彼此的交流互動,於傳承人而言,從作坊或工作室模式的相對封閉單一走進開放多元的學院;對高校來說,以此為契機建構合理的非遺課程結構和教學模式,與地方建立互動、交流、共生、發展的良好途徑,於彼於此,都不失為一種新。從民間走向學院、讓學院激活民間,使傳統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讓現代創意盤活非遺文化,促進學院和民間、藝術與工藝、雕塑和玉雕互融互通。

2、豐富雕塑材料語言

「雕塑,就是應用具體材料實施空間製作,形成飽含創意的審美物體。」雕塑的發展與材料的選擇、運用及表達息息相關,從已有的傳統材料、工藝、文化出發,能否建構一個既關聯過去又展望未來的關係?以玉石為媒介的當代雕塑創作,能夠集傳統與當代、東方和西方、工藝與藝術於一身,有利於提升雕塑品質、傳承雕塑文化、豐富雕塑語言、拓展雕塑邊界,「玉」見雕塑未來。

3、有助於建設本土雕塑教學體系

借探討中國傳統玉雕與當代雕塑之關聯,凸顯近代以來中西「雕塑」概念的不完全對接,分析其原因,比較作為美術領域的雕塑和作為工藝美術範疇的雕塑之異同,突破以往學界偏向對中國傳統雕塑重「人物動物」輕「器物」的思維模式,對接中國本土雕、塑傳統,探討「中國傳統+現代主義」的工藝之路在當代語境下的走向,建設本土雕塑教學體系,打造特色學科。

4、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玉,石之美兼五德者。玉石這一中式之物是實現傳統文化復興和創新性發展的理想載體之一。通過與當代雕塑的結合,集材美、工巧、藝韻於一身,可折射出社會物質生產、意識形態與文化交流的許多信息,可以更好的向世人展示溫潤、謙和、堅韌的中華民族特質,以此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身份意識,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走向「和自然、合藝術」的美好未來!

2018年3月於清華園

錢亮

2016年至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博士在讀

201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獲碩士學位

2010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獲學士學位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

《當代工藝》副主編、《中國雕塑》特約編輯、《學院雕塑》編輯

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青年藝術創作人才資助項目《盛大的節日》負責人;《物非物系列》、《把玩系列》、《小虎妞系列》等作品參加多個國內外展覽並獲獎;作品被土耳其卡爾塔爾市政府、長春世界雕塑公園雕塑藝術館、山東美術館、河南藝術中心等政府、藝術機構及個人收藏;策劃「玉·見未來」、「玉·見歐洲」、「玩物尚志」等展覽;主編作品文集、發表文論二十餘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玉雕界- 的精彩文章:

超寫實的蔬果,還好我口水沒滴到屏幕上
和田玉的「油脂感」哪來的?「出油」是怎麼回事

TAG:玉雕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