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廈大人!吳伯僖教授!

廈大人!吳伯僖教授!

人物名片:吳伯僖教授,1948年畢業於我校數理系。我國著名的半導體發光物理學家、教育家。長期從事半導體、發光物理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他始終堅持「提出新概念有時比實踐更重要」的理念,潛心科研,碩果累累,在我國首先進行半導體發光學研究,首先制出導電玻璃,首先利用神經網路研究密碼通訊及傳真糾錯,首先觀察到電致發光現象並在廈門大學建立中國第一個電致發光實驗室。他春暉遍四方,丹桂滿園香,參加創辦五校聯合半導體專業工作,為我國培養第一批從事半導體事業人才做出貢獻。作為廈大長汀時期的學子,他一生都以薩本棟校長為楷模,愛國愛校、尊師愛生是他一生的堅持。

時光飛逝,廈門大學轉眼已建校97周年,五老峰下聽風,芙蓉湖畔觀瀾,廈園漫說豐年。風光無限好的今日,你可知,時光深處,有這樣一位廈大人?他自畢業後留校任教致力科研,情系廈大建設,陪廈大走過風風雨雨許多年,用前瞻的眼光引領科研發展,無私的奉獻植桃李天下,他是吳伯僖,「南強傑出貢獻獎」的得主,一位92歲的廈大人。

走在科學前沿的開拓者

1948年吳伯僖畢業於廈門大學數理系,畢業後他留校擔任教師。1950年抗美援朝,廈大理科、工科遷往龍岩白土。1951年夏,時任校長王亞南到白土調研時,積極上進的他主動向其申請,前往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學習。當時世界上一些國家剛剛發現了電致發光現象,但國內尚無人開展這方面研究。吳伯僖來到中科院後,時任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長陸學善得知他是數理系畢業且對發光學有興趣,便讓他開展研究。於是,吳伯僖一個人籌備起實驗室,藉助科學院好的圖書材料研究有關資料。

1953年他回到廈大,在廈大建立中國第一個電致發光實驗室,並與化學系江培萱合作研製電致發光材料。前瞻的目光是指引,是號召,是進步的燈塔,於是無數個日日夜夜,在實驗室里將思想萃取,將雙腳紮根,從磕磕絆絆的自我摸索到集大成的研究成果,他只用了兩年,將國外先進的技術破解出來了!吳伯僖首先在我國觀察到電致發光現象,並設計出便於研究的發光盒,多年被全國高校及研究所研究電致發光者採用。

1958年,由於內陸與台灣金門關係緊張,金門炮戰讓廈門大學處於戰火中,化學、物理系搬遷至漳州市政府旁邊的小學課舍。吳伯僖所在的半導體小組在艱難的環境中毫不懈怠,日以繼夜,熬夜加班是常態,甚至有時連續幾天不眠不休。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最終研製出國內第一台晶體管收音機,要知道在物質匱乏的當時,甚至連教授《晶體管原理》的教師都沒有見過真正的晶體管……

1956年,國家制定科學發展規劃,將半導體列為重要發展技術之一。同年在北京大學成立了由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吉林大學組成的半導體培訓班。由於當時在半導體研究領域中所取得的成績,吳伯僖受命前往北京大學參與五校聯合人才培養,為我國培養第一批從事半導體事業人才作出貢獻。

除了在半導體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學術成就,他還在1993-1995年首先利用神經網路研究密碼通訊及傳真糾錯。吳伯僖謙虛地說:「沒什麼大成就,只是提出一些新概念。

他始終堅持「提出新概念有時比實踐更重要」的理念,1955-56年間,為響應周總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吳伯僖根據半導體發光的原理及現象,首先預言笨重龐大的電子管黑白電視機將被輕薄可掛在牆上的平板彩色電視機取代,這一預言,過了二十多年才真正實現。多年前,他曾與友人討論新能源電動車時,提出「邊行車邊充電」的概念,現此項技術在美國和我國已有城市正在試驗。

光陰荏苒,時間的溝壑布滿臉頰,知識的溝壑走在時代的前端。科研是破除蒙昧的火花,是跟緊世界潮流的第一手段,那個時期誕生了一個個有前瞻性、有行動力的科研者,隨著新中國成立、破舊迎新,每個人邁出的一小步匯成了堅定的一大步,推動著中國的前進。

一生光風霽月的廈大人

品一句「得而不喜,失而不憂」。吳伯僖一生遵循內心操守,踏實自在,他不追求名和利,卻時刻不忘培養人才。他身體慢慢老去,心卻愈加清明。

他不善於爭取巨額科研經費,對於他來說,科研經費的申請向來只有兩步,一是填材料,二是上報等評審,完全不花心思去想申請「背後的工作」。要知道,當時他一位學生就在經費評審的重要部門工作,打聲招呼,或許對爭取經費有所幫助。但吳伯僖卻從來沒因為經費的事「麻煩」過他一次。「我要做的只是把科研做好。」如今,回想起來,吳伯僖仍毫不後悔。

不善於做「背後工作」的吳伯僖在本職崗位上則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在他任職研究生處長期間,廈大仍然只憑上報材料,獲准成立研究生院,研究生培養工作取得重要的階段性進展。

他忠於職守,廉潔奉公,在職責範圍內,對有培養前途的學生儘力為他們向校領導推薦給予發揮才能機會。現在,他的學生多人已成為不同學科帶頭人。有世界五百強企業的創業者、有專研科學的院士…

1994年,本應七十歲退休的吳伯僖,提前兩年退休了。原因很簡單——為了讓年輕人有晉陞教授的機會。當年,每個院系的教授名額有限,時任物理系主任陳傳鴻和他商量提前退休,為物理系讓出一個教授名額。吳伯僖不暇思索,欣然同意。

推動廈園建設的見證人

隨著新中國成立,國內發展欣欣向榮,但是地處前線的廈大,科研的條件卻依然十分落後和艱苦。

1953年,吳伯僖離開中科院回學校繼續開展發光學研究便面臨著這種困境,落後的實驗條件,設備的缺少讓他的工作進展艱難。時任副校長的盧嘉錫主動提出要將實驗室改造成無塵實驗室,但也只是刷了油漆,將門窗改造為雙層,離無塵的要求還差很多,科研環境仍舊十分艱辛。

或許正是當年的切身感受,讓吳伯僖深切明白科研等硬體條件對於一所大學的重要性。而這也成為日後,吳伯僖關注廈大建設的重點——要大師,也要大廈。

以一人之力難撐大廈,合眾人之力才建廈大。或許多數廈大人都知道頌恩樓、建文樓、亦玄館,洪文炳樓等校內建築是由校友及熱心教育人士捐資興建的,但鮮為人知的是捐贈的背後有一個人的身影,穿針引線,促成此事,那就是吳伯僖。

1993年,在數理系學生畢業45周年聚會上,吳伯僖與許多老朋友見面了,在學生時代,他與丁政曾和蔡悅詩伉儷尤為要好,得知他們在泰國辦了工廠效益很好,慨嘆曾今條件的艱苦,吳伯僖心內一動,鼓勵:「你們是否要為母校出份力?」他們欣然同意,與學校洽談後,捐資建造建文樓。

1998年,畢業50周年聚會,全國高校都在爭取「211工程」,廈門大學也在也在申請中。為紀念校主陳嘉庚先生,實施「211工程」建設規劃,學校決定修建跨世紀的標誌性建築群——嘉庚樓群。雖然當時正逢東南亞經濟危機,但丁政曾、蔡悅詩伉儷為嘉庚精神所感召,欣然認捐建造嘉庚樓群主樓——頌恩樓。原計劃是建18層,後吳伯僖向丁,蔡二位勸說:「我校很有可能入選211工程,建議改建21層樓,一方面表示迎接二十一世紀到來,一方面迎接211工程,他倆慷慨認可,於是有了我們今天見到的21層高的頌恩樓。此外,亦弦館,洪文炳樓均為邵建寅校友捐獻及推薦捐獻,過程也有吳伯僖的身影在內。

幾十度春華秋實,幾十度風雨兼程。吳伯僖見證了廈大一步步的成長,見證了許許多多廈大人的艱難困苦和那顆堅強的心。

如今,現已九十二歲高齡的吳伯僖,作為科研先驅,仍在學術前沿努力著——在家利用電腦進行數論上的「難題」計算,尋找新的梅森素數。他不求回報,只講付出;不求成名,只為探索,用自己故事為 「自強不息、止於至善」校訓做了最美好、最生動的註解。

如侵刪丨如轉注

【整理不易,記得轉發】

半導體人臨走記得點下方拇指留下腳印。如覺文章不錯,留言評論,轉發更多朋友,傳遞咱半導體人的觀點。

合作方式

覺得不錯,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導體行業聯盟 的精彩文章:

美光氮氣事件!
宣戰!FPGA新方向!

TAG:半導體行業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