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江山淪陷之下,僅靠意志能堅持8年?真正的原因其實是…錢?
【軍武次位面】 作者:楊樹
原來70年前,「土八路」就打過貿易戰
在我們的印象中,一提到抗戰,首先想到的,不是正面戰場的大戰役,就是敵後戰場的小游擊,鬼子囂張兇殘,我軍英勇抵抗……這些,都是看得見的戰鬥。但抗戰還有另一個少為人知的深層維度,那就是金融和貨幣之戰。
軍迷們都知道「戰爭就是打後勤」這個道理。後勤,事關很多方面,從軍工製造到前運後送,無所不包,但如果再往深了追,就會發現,財政才是後勤有力的最終保障——錢都湊不夠,飯都吃不飽,拿什麼打?
事實上,一切戰爭都逃不掉這個規律,財政上垮掉的一方,無論其它方面如何,必定難於堅持,抗戰也是如此。在雙方軍隊激烈戰鬥的幕後,還隱藏著沒有硝煙,但同樣重要,甚至是更加致命的金融戰爭!
金融這個詞出現的很晚,但金融戰卻是古已有之。春秋戰國時期的齊桓公欲稱霸,但楚國不服,相國管仲建議,楚人善戰,出兵討伐恐怕占不了便宜,最好以利誘之,削弱其國力。
管仲宣布,高價收購楚國的活鹿,於是楚國人競相捉鹿賣錢,不事生產,楚王也因為賣鹿獲利而沾沾自喜。等到楚國舉國生產荒廢之時,齊國突然中止貿易,楚國誤了農時,積糧很快被耗盡,糧價大漲,齊國再派人拉糧食在邊境高價出售,大批楚國人投奔齊國,楚國國力大損,不得不向齊國屈服。
後來,管仲還用這種辦法對付過衡山國、魯國、梁國等諸侯,屢試不爽,以非常低的成本,成就了齊國霸業,這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融戰實例之一。
「虎踞龍盤」只是一種迷信說辭
真實原因是因為南京靠近金融中心
金融和財政,是政府和軍隊的最終後盾。蔣介石之所以要建都南京,也是考慮到了這個原因,在二三十年代,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地區,人口不到全國的五分之一,卻集中了全國銀行業的三分之一,定都南京顯然有利於控制金融。
1928年,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等由國民政府控制的金融企業相繼成立,有了金融上的優勢,蔣介石在財政方面就大大勝過了其它軍閥。
偽滿州中央銀行奉天分行
那麼,中日之間的金融戰,又是如何打的呢?
第一階段,全面抗戰爆發前。
9.18事變前,日本在東北的直接投資達55020萬美元,這個數字超過了其它外國投資的總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日元以及「朝鮮銀行」發行的鈔票流通於東北各地,而中國貨幣的流通量不及其五分之一。9.18之後,日本直接扶植偽滿政權,成立偽銀行,發行偽幣,以此掠奪人民財富。
為了準備遲早要來的戰爭,國民政府於1935年進行了幣制改革,廢兩改元,推行法幣,收回全部白銀充為準備金,防止白銀外流。對外,法幣實行盯住英鎊的政策,固定對英鎊的匯率(1法幣合一先令二便士半),事實上加入了「英鎊集團」。
中國一改革,日本就氣急敗壞,聲稱國民政府「忽視具有東亞安定勢力之日本,擾亂東洋和平之新政策,日本帝國將斷乎排擊之。」顯然,這十分不利於日本用金融手段從中國撈取利益。
第二階段,1937-1941。
全面抗戰爆發後,日本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力圖速戰速決,在金融方面並不積極。但隨著抗戰進入相持階段,為了「以戰養戰」,日本便開始在金融和財政方面打起了主意。
在佔領區使用軍票而非日元
是為了避免日元迴流日本
造成通貨膨脹
日本出招——1938年7月12日舉行的日本「五相會議」做出決定:「為了使敵人喪失抗戰能力,並推翻中國現中央政府,應設法造成法幣的崩潰,取得中國的在國外基金,由此在財政上使中國現中央政府自行消滅」。於是,日本每佔領一處,要麼強制推行沒有準備金,毫無信用的「軍用手票」,要麼以偽政權的名義設立銀行,發行貨幣。
日本直接掠奪中國的貴金屬
也是金融戰的一部分
戰後中國追回了一部分
南京、華北、蒙疆地區的偽政權,發行的偽幣有「中儲券」、「聯銀券」、「蒙銀券」等,由於沒有準備金,日偽規定偽幣與法幣平價互換,還利用無良奸商將淪陷區物資走私到國統區。實際上,這兩招是相當毒辣的,因為其實質是套取法幣,然後將法幣拿到當時還未被日本佔領的上海租界,從國民政府開設的銀行換取外匯,再以外匯採購從國際上採購各種物資……
也就是說,負擔日本戰爭費用的(起碼是一部分),實際上是中國人!
日本的經濟侵略始終伴隨著軍事侵略
中國應招——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金融攻勢,國民政府制定了反擊措施,頒布了「外匯請核辦法」和「限制攜運鈔票辦法」,換匯需經中央銀行批准,認為用途得當,才可換取外匯,法幣的運送數量和方向要由財政部審核,以限制法幣流入淪陷區。這些措施給日偽以一定的限制,但管不了外國銀行,也管不了黑市,日偽仍然能以法幣套取外匯,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實際上,國民政府面對著兩難的境況,如果鞏固法幣的信用,自然有利維持金融穩定,維繫人民的抗戰信心,但同時也給了日偽套匯的機會(只要搞到法幣即可兌換成相當數量的外匯),反之,如果讓法幣貶值,日偽套匯會大大減少,但顯然也會使人民的財產縮水,經濟受損。實際上國民政府還是選擇了維持法幣的策略,同時也不得不吞下便宜日偽的苦果……
第三階段,1941-1945。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美成為日本敵國,也就沒外匯可換了。於是,日本再出招——力圖搞亂中國經濟,掠奪淪陷區財富。
首先,在淪陷區扶持偽幣,排斥法幣,然後再用從人民手中強制兌來的法幣向國統區套購物資,使法幣全部流向國統區。一方面造成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導致淪陷區法幣購買力下降,從而誘使走私者從國統區向淪陷區走私物資,同時,還向國統區傾銷「過剩」的非戰略物資——比如鴉片……
日本製造的法幣偽鈔
其次,大量製造法幣的偽鈔,企圖打亂大後方的經濟秩序。
1941年,德軍潛艇在截獲美國船隻中獲得法幣半成品十餘億元,被日本買去造假,1942年日軍攻佔香港和緬甸,發現數家印製法幣的工廠,掠走大量半成品及印鈔機、法幣編碼和底冊,日軍利用這些設備偽造大造偽鈔,據《中國軍事經濟史》記載,日本軍部的「登戶研究所」一家就偽造了40億元法幣,整個戰爭期間的偽造總數則難以統計,據估計達百億元。
「登戶研究所」專干各種邪門歪道
日本利用各種渠道,將這些偽鈔運至國統區,混入市場搶購物資,造成國統區物價飛漲、金融混亂。同時也用偽鈔充作特務機關的經費,三井、大康、同興、公大紗廠等日資企業也有這種「法幣」資本的投入,以「空手道」攫取各種經濟資源。
汪偽政權發行的中儲券,比較有知名度的偽幣
中國應招——你造我也造!
國民政府針鋒相對,也製造了大量的偽政權貨幣偽鈔和日元的偽鈔(「中美合作所」的功能之一就是干這個事,被稱為「特券」),運到淪陷區大量購買物資,搶購回了大量棉紗、黃金和糧食等緊俏物資,同時也收買了不少漢奸,讓他們為假鈔賣命。總的來講,中國造偽鈔的數量遠不及日偽,雖然挽回了部分損失,但還是落了下風。
那為何不多印偽鈔呢?因為更多的資源還是要用來印真法幣……由於半壁江山淪陷,國民政府的財政壓力山大,不得已只能靠印鈔票支撐,也就是說,即使日偽不搞那些妖蛾子,國統區也一定會通貨膨脹。從1937年到1945年,法幣的發行量增加了三百多倍,相應的,人民的財產也縮水了三百多倍。
日本在佔領區發行的貨幣不計其數
劇烈的通貨膨脹帶來了一個歪打正著的效果——日本製造的偽鈔在國民政府海量印刷的真鈔面前,如泥牛入海,也就起不到什麼作用……中美製造的偽幣的偽鈔也遇到點麻煩——因為美國用的紙張質量太好太經用,儘管其它方面可以假亂真,但還是因此而容易被辨認出來……
中日金融貨幣戰,互有攻守,如果比「戰果」,還是日本人佔了便宜,淪陷區和國統區大量財富被掠走,人民受害甚大。
紅色政權的首任行長毛澤民
但是,這個維度的戰爭,還不能忘了抗戰中在敵後戰場堅持的共產黨。
紅軍時代,在江西根據地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同樣成立了自己的金融部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即紅色政權的中央銀行,行長毛澤民,發行的貨幣被稱為「蘇幣」。直到現在,這種貨幣也是收藏市場上的搶手貨。紅軍長徵到陝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也隨同轉移,國共一致抗日後,改稱「陝甘寧邊區銀行」,總行設在延安。
土共不土之一,朱大管家出身清華
在大家的印象中,土八路嘛,肯定很土,當時國民政府也是這樣認為的,當國共有摩擦時,就不再提供法幣經費了——反正那邊是土包子,不懂經濟,一封鎖,早晚要崩潰!不過,在抗戰最艱苦的歲月里出任邊區銀行行長的,是畢業於清華大家經濟系的朱理治,這樣的高材生當大管家,土嗎?
雖然大管家不土,但共產黨面臨的情況卻更糟,國民政府還有英美支持,地盤和人民也更多,而共產黨要同時面對國日偽三方在金融方面的壓力,根據地多是貧瘠的農村,看上去似乎沒有勝算。
土共不土之二,邊區財政處長宋劭文
土八路貨幣戰的操盤手
北大歷史系1935年畢業生
日本對付共產黨根據地的金融手段,無非還是靠偽鈔那一套,因為一開始邊區銀行發行的「邊幣」與法幣直接掛鉤(因為缺乏貴金屬做準備金,也為向國民黨表達誠意),打擊了法幣,自然也就打擊了根據地。很快,隨著國共矛盾的產生,邊幣想同法幣掛鉤也不行了,邊區政府開始建立起獨立的金融體系,日本就得再印假邊幣來對付共產黨。
八路軍如何應對呢?
1938年8月17日,共產黨中央提出了邊區貨幣政策的原則:
一、邊區應有比較穩定的貨幣(金融和經濟要穩定)。
二、邊區的紙幣數目,不應超過邊區市場上的需要數量(不能通貨膨脹)。
三、邊區的紙幣應該有準備金:第一貨物,特別是工業品;第二偽幣;第三法幣(要有根底)。
四、日寇佔領城市及鐵路線,我據有農村……邊區應該有適當的對外貿易政策,以作貨幣政策之後盾(取之於敵)。
五、邊區軍費浩大,財政貨幣政策應著眼於將來軍費之來源(以軍為主)。
六、在抗戰最後勝利之前,法幣一定繼續跌價……偽幣亦會有一定程度的跌落,邊區紙幣如數量過多,亦會跌落……邊區紙幣應維持不低於偽幣之比價(著眼長遠)。
陝甘寧邊區的邊幣
不得不說,這些原則準確預測了日偽和國統區的經濟走向,同時也做出了有針對性的布置,從1938年起,邊幣就脫離了法幣,這是個正確的決定,否則必定會被國統區內的飛漲的物價所拖累。皖南事變後,邊區政府規定法幣只兌出不兌入,法幣隨即跌至1:0.7,邊幣成為獨立自主的貨幣。
大生產運動,除了提供實物物資以外
也有經濟戰方面的考慮
1940年9月,彭德懷在北方局高級幹部會議上指出:「一般在根據地流通的貨幣數目,不得超過全人口每人三元。」
在我們的印象中,彭德懷元帥就是個能征慣戰的大將軍,還有點大老粗,殊不知彭帥也懂經濟戰,身為八路軍副總司令的彭大將軍,除了分管軍事以外,也負責八路軍的經費供給和根據地的經濟工作!
正是在彭德懷的親自主持下,太行地區的敵後根據地成立了冀南銀行,發行的冀南票在冀南和太行山地區成為堅挺的本位幣。除了邊幣、冀南票,各根據地還分別發行了「北海票」、「光華商店代價券」、「陝甘寧邊區貿易公司流通券」等幾十種貨幣。
從日軍佔領下的招遠金礦搞到的13萬兩黃金
成為邊區的經費來源和準備金
要使根據地的錢成為堅挺的貨幣並不容易,因為打貨幣戰是要有實業做基礎的,只是憑空耍技巧無法戰勝敵人。所以,邊區實行了減租減息,鼓勵農耕和工商業的政策,如果發明創造了邊區不能生產,需要從敵占區進口的商品,邊區還會給予貸款支持。同時,還將農民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農民只要入社就能根據入股的多少分紅,極大的調動了群眾生產的積極性。
邊區銀行的運鈔工人
據1945年統計,邊區所需要的軍工類物資,除了水銀、鹼面等少數種類,其餘如硫磺、棉花、銅、錫、碳等,均可自給,這樣,打貨幣戰就有了底氣。
邊區的貿易原則為對外管制,對內自由,內部怎麼買賣都可以,對外就要有限制了——糧食、棉花、能做枕木的木材,絕對禁止出口,奢侈品比如雪花膏、洋布、鋼筆等,嚴禁進口,這就卡住了物資流向,當然,這也要求邊區政權有相當的執行力,緝拿效率高才行。
宋劭文規定,邊區的任何商品都必需以邊幣計價;出超的地方,對於偽幣只打不收,對於執邊幣來買糧食的商人,給予一定的價格優惠;加強對群眾的教育,使群眾能夠識別偽邊幣。種種措施之下,金融的天平漸漸向邊區傾斜。
特殊商品「肥田粉」
比如,淪陷區某商貿公司主動找上門來,用「肥田粉」(硫酸銨,可做炸藥原料)交換棉麻。棉麻是邊區嚴禁出口的商品,不過,要是用炸藥原料來換,還是可以考慮的——要的就是這效果。
於是,該公司用汽車運來肥田粉(此時路上不會有地雷和伏擊),走的時候又將邊區產的毛衣、土布運回,由於價格只相當於淪陷區的三成,大小商人都樂於到邊區採購,當然前提是這些商人手裡也得有貨——軍工原料、電池、藥品這些東西才行,而且得用邊幣結算。
皇軍托你給八路帶個話……
邊幣就這樣成為堅挺的貨幣,不僅在邊區流通,也為淪陷區人民所依賴和使用。曾有一名會計出身的日軍主計少尉,在山西某小鎮兼任「市場管理員」,主要的幹活就是沒收市場上的邊幣和法幣。
一開始這個少尉還蠻積極,結果上任沒幾天就發現,沒收的邊幣塞滿了大大小小的抽屜,不由心生感慨——「八路的經濟滲透政策令人生畏」,邊幣,真保值真堅挺啊!後來,這個少尉乾脆自己也下海了,通過山西的商人,暗中跟土八路做起了買賣,戰敗後身藏賺來的金條回到日本開了商社……
1947年,給職員發日薪是這樣的
共產黨在經濟戰方面的成功是能夠堅持到抗戰勝利的重要前提,要是沒有經濟和金融上持續提供的財政支撐,何以能與實力遠強於自己的鬼子纏鬥八年?
事實上,抗戰除了練出一大批經驗豐富的軍隊,也練出了一批經濟戰的好手。在接下來的解放戰爭中,國民政府再次上演了通貨膨脹、經濟崩潰的一幕,而共產黨則繼續利用更加廣闊的根據地和針對性極強的貿易政策,在經濟上給予國民政府以重擊,這同樣是國民黨敗走台灣的深層原因之一。
到了今天,打熱戰成本過高已經是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共識,所以貿易戰、金融戰越來越成為國家之間競爭交鋒的主要模式,想必大家對20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還有所印象,美國總統特朗普更是直接宣布要開打貿易戰。
當然,中美之間的「貿易戰」,與當年中日之間你死我活的狀態在性質上並不一樣,至少,中美和平是主流,有很多共同利益,也有很多可以商量和迴旋的餘地。不過,即使如此,這也提醒我們,除了軍隊要備戰,經濟和金融方面也不可輕慢——當年的土八路,仍然是一個好榜樣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印度爆軍隊防彈衣質量差,中國:我們古代紙鎧甲都能防住AK47
※令以色列最頭疼的暗殺目標:危險到來前總能化險為夷
TAG:軍武次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