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知道你為啥pick他們九個了
采寫:新京報 張赫、豆包(媒體人)
新媒體編輯:吳奇函
圖源網路
偶像養成類真人秀《偶像練習生》已於上周五收官,數千萬粉絲在當晚通過直播「共襄盛舉」。那天晚上,朋友圈裡好多從不冒泡的人都在刷著屏…
最終個人練習生蔡徐坤以4764萬的超高票數成為出道組合「Nine Percent」的「C位」,前20位練習生的總票數也超過了1.8億。這個數字是難以想像的。追溯到2005年,選秀「鼻祖」《超級女聲》的極盛時代,李宇春拿到冠軍時的總票數也不過352萬。
近兩年,國內其實並不缺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燃燒吧少年》《蜜蜂少女隊》《天生是優我》……但這類節目大多都是衛視綜藝,無論是收視率還是網路點擊量都反響平平,最終推出的「限定組合」,微博粉絲也不過幾十萬。
相比之下,截止到目前總播放量超過28億,微博話題高達136億的《偶像練習生》無疑是大獲成功的。
養成綜藝眾多,為何唯獨《偶像練習生》可以成為「爆款」?數以千萬計的粉絲究竟是為何不惜一擲千金pick該節目的選手?
為此,新京報記者採訪了270位《偶像練習生》的觀眾,以及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副研究員、視頻節目創新研發專家冷凇,「冷眼看電視」創始人楊智帆,博見傳媒吳聞博等業內人士,從觀眾和綜藝研究者的角度揭秘千萬粉絲Pick《偶像練習生》的原因。
數據說話
ps:新京報記者通過問卷調查網站進行了為期一天的隨機調查,共270人參與此次調查,女性佔據98.89%,共267位,男性只有三位;其中,95後150位,90後108位,80後21位,00後11位。
我把問卷答案製成圖表,供大家直觀的參考~
1.這個節目最好看的地方是哪裡?
在【其他】這個選項中,大家填寫的答案,大部分還是和節目中的嘉賓或者選手有關。比如有人是為了張藝興去看,有人是為了pick(選擇)自己喜歡的選手,也有人只是單純的喜歡看選手間的互動~
2.這個節目與其他養成類節目不同的地方在哪兒?
在【其他】這個選項里,有因為節目模式來的,大部分還是因為對選手感興趣,覺得自己有參與感。
3.節目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在【其他】的選項里,有人覺得這個節目資本運作太厲害、有人覺得這個節目黑料(抄襲、沒有版權之類的消息)太多、也有人覺得從前幾期就能判斷出最後排名,沒什麼太大意思。
4.為pick自己的選手花了多少錢?
因為是隨機的觀眾調查,【1000-5000】和【1萬以上】兩個區間內並沒有,5000-1萬的有一位。大部分還是蠻理性,消費在500以下。
5.以前是否關注同類型的偶像養成類綜藝?
最受歡迎的練習生TOP10(有效票數共257票):
蔡徐坤 80
朱正廷 29
尤長靖 23
林彥俊 18
卜凡 15
小鬼 14
Justin 11
陳立農 10
范丞丞 9
王子異 9
通過以上結果,可以看出接受調查的這些觀眾,在看《偶像練習生》這個節目時,基本都有自己堅持看下去的理由,雖然她們也都覺得這個節目有缺陷,但並不阻礙她們為自己喜歡的人花一些小錢。
還有更多沒有填寫調查的節目死忠粉or某選手死忠粉的,投入的激情和精力讓人瞠目結舌。
其實《偶像練習生》這檔選秀綜藝在播出之初,網路上是有不少冷嘲熱諷的——不外乎是對練習生們的舉止打扮頗有微詞。
殊不知從第一集開始,節目組為選手們準備的人設劇本就已經開始運作了。(例如坤音四子,雖然他們最後未能進入前九,但熱度絕對不低,至少他們的「貧民窟」故事,觀眾們都印象深刻)
「死忠粉們」奮力為偶像「刷數據」(包括官方投票、視頻數據、社交媒體數據),而且進行了有組織有規模的後援會集資。這些資金將作為應援行動的物資支持,包括廣告牌製作和投放、應援周邊等等。甚至還有奮鬥在節目基地、舞台和各大機場的粉絲代表,陣仗之大應該會令不少出道明星自愧不如吧。
了解過「飯圈」的人,其實能明白,《偶像練習生》的爆紅,正是國內日趨成熟的粉絲市場與正在形成的本土偶像製造體系正式相遇的標誌。
2017和2018連續兩年為觀眾們貢獻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選秀節目:比如去年重啟的《快樂男聲》以及同期的《明日之子》,以前者為例來說,觀眾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音樂並非選擇標準,與十年前的超女快男相比,偶像氣質、舞台魅力和粉絲人氣成為了更重要的因素。
節目官博在節目結束後,發了一系列視頻,持續引起粉絲們關注
如果說快男超女是第一代選秀真人秀,《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等高水平技藝比拼的選秀節目為第二代,我們姑且將偶像選秀稱為第三代,因為「第三代」與以往的選秀節目相比,有非常明顯的特徵。
首先,節目核心不再是技能的比拼,而側重於藝人養成。節目的劇本走向就是一群准藝人如何登上最終的舞台,這和粉絲經濟的邏輯是一致的——讓粉絲參與到偶像製作的過程中,投入精力和財力,使得粉絲和偶像之間存在著隱形的契約關係,使得兩者的關係更加緊密。
並且,節目選手更加註意人設打造和「圈粉」策略。比如,《偶像練習生》中的舞台呈現並非是最重要的東西,也不會放很多鏡頭在選手技能的評點上,舞台的準備過程和選手舞台下的行為舉止反而被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因為這些環節才是能夠製造故事,通過鏡頭的剪輯塑造選手的性格,製造記憶點,甚至每一次的花絮都能對第二天的投票結果產生直接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粉絲總是喊話節目組公平分配鏡頭的原因。
節目里直觀呈現了練習生們有多辛苦
而節目的導師已經完全由年輕人喜愛的當紅/流量明星來擔當:「快男超女」評委已經從當年的柯以敏到如今的陳粒。他們承擔了兩種作用,首先當然是為節目組吸粉,其次是配合節目組共同輸出一種「偶像價值觀」,即通過努力和自己的粉絲共同成長、共同實現夢想,不再過分強調天賦和履歷,努力與夢想才是核心命題。
「越努力,越幸運」
綜藝研究者談《偶練》
新京報:為什麼《偶像練習生》會火?
楊智帆(「冷眼看電視」創始人):首先,這個節目能看到練習生從菜鳥到偶像的一個養成過程,通過分組激發大家的訓練和練習。但在《天生是優我》等節目中,這個過程就被弱化了。其次,我覺得也是大環境到了,無論是節目製作實力、粉絲、資本層面、藝人經紀等,都達到要求了。還有《偶練》可以讓粉絲直接投票參與,這跟當年「超女」時代的簡訊是一個道理,有強參與感;再加上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偶練》成功其實是一種必然。
冷凇(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副研究員、視頻節目創新研發專家):
首先《偶練》在選秀門檻上做到了全新升級。傳統選秀節目純素人偏多,一些選手是零基礎,另一個極端有天生資質。但《偶練》的選手更多是有經驗的、正在提升過程中的簽約藝人,本身已經是千里挑一,自然在表演精彩性上更勝一籌,而隨著消費升級所帶動的欣賞升級,觀眾對於素人選手的要求也更高。
其次,過去養成綜藝在養成、成長,從心路歷程到實戰,以及細緻化的指導上,展現的不夠,更多是秀某一個人的才藝,並沒有把「人」的培養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偶練》做到了真誠孵化、真實情感、真實對抗,這還是其他選秀真人秀沒有達到的。
其三,這個節目也切中了綜藝大勢,即魅力男性節目的崛起。目前女性觀眾更願意欣賞高顏值男性,因此《偶練》在魅力男性的塑造上,也並非其他大眾非垂直選秀可以帶來的。
9人男團出道
新京報:《偶像練習生》的火爆,是否會催生更多養成類真人秀?
楊智帆:選秀其實是一個經久不衰的綜藝品類,也需要不斷有新鮮的血液加入。接下來騰訊的《創造101》,優酷也有養成綜藝,芒果TV應該還會繼續有快男吧。這些節目其實就是在承擔這樣的功能。但可以基本確認的是,選秀已經徹底轉移到了互聯網。
冷凇:選秀節目其實經歷了一個轉變過程:從大眾選擇到垂直性,從「零門檻」、「零限制」,到「有門檻」、「有限制」的高端藝人的選秀。這其實是一個趨勢。但未來這類節目的創作也需要高度關注主管部門的要求。實際上,電視端的選秀一直是加以管控的。若未來網路平台和電視平台的審查標準趨於一致,那麼選秀類的管理和要求也將越來越高。
騰訊的《創造101》也在進行中
新京報:部分粉絲認為《偶像練習生》的剪輯和拍攝仍存在問題,在專業角度,國內養成綜藝的剪輯是否尚未成熟?
吳聞博(博見傳媒):只要是素人,剪輯必然會有偏差,例如偏向人氣選手。因為節目只有聚焦一些內容,才能讓觀眾知道看什麼。如果對於每個選手都是平均剪輯,那觀眾看完節目也不會記住任何一個選手。
其次像」公布排名就佔用一期節目「,從節目角度來講,這只是流程中的重要一環。就像《歌手》總是用很長時間來公布排名一樣。雖然有些觀眾覺得這是」廢戲「,但這卻是一個必要的呈現節目效果的技巧。
冷凇:我個人認為,剪輯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客觀創作。無論是衛視綜藝還是網綜,都是」選擇的藝術「。剪輯師就是第二個總導演,他有權利在1000:1的海量素材中選擇使用哪些。而最後觀眾喜不喜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從《偶練》來說,我覺得這種比較」自由放任「的剪輯方式,其實是值得推崇的。因為它代表了電視節目」後期指導前期「、」後期提煉前期「的一種創新工業化生產趨勢。當然,如果未來節目組能夠給不同喜好的觀眾,做出不同剪輯的版本,例如你只喜歡看孵化過程,那你可以忽略掉宣布排名的過程,我覺得也不成問題。
※綜藝「造假」,素人不素誰之過?
※新京報文娛招一大波編輯,你敢來嗎?
TAG:新京報Fun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