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治為何非得殺了自己的親舅舅長孫無忌,因為受到褚遂良的牽連

李治為何非得殺了自己的親舅舅長孫無忌,因為受到褚遂良的牽連

史海鉤沉:李治為何非得殺親舅舅

可以這麼說,李治的皇位是他的舅舅長孫無忌為他爭取而來的。長孫無忌作為貞觀一朝的大功臣,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加上其妹是李世民的皇后,他在李世民面前說話相當有分量。為了李治,長孫無忌還製造了許多冤案,借著高陽公主的謀反案,將李治最為忌憚的吳王李恪(李世民第三子,李治的三哥)也一網打盡。

李治為何非得殺了自己的親舅舅長孫無忌,因為受到褚遂良的牽連

凌煙閣第一功臣——長孫無忌像

既然長孫無忌為李治做了這麼多,而且他還是李治的親舅舅,又對李治忠心耿耿,無論如何李治都不應該對他下毒手。但最終外甥皇帝還是對他下了殺手。這一切都源於武氏的立後之爭。不管李治如何的委曲求全、好話說盡,想立武媚娘為後,長孫無忌就是不肯點頭,而是武氏倔強的性格也是無論如何非得當這個皇后不可的。事情愈演愈烈,終於到了徹底攤牌的地步。

這日朝罷,按規矩宰相在退朝之後當齊集門下省之政事堂商議國事,是為政事堂體制。忽聞皇帝宣召宰相入內殿議事,然而宰相七人,僅有四人被宣召,即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尚書省左右僕射于志寧及褚遂良,而近期提拔的韓瑗、來濟及崔敦禮三人均未獲召見。事有蹊蹺,人人心中俱有所感:「今日之召,多為中宮。」——該來的終於來了!

雖然早有心理準備,然而事情到了眼前,仍不免讓人感到緊張。「長孫太尉當先言之。」有人提議。

褚遂良考慮了一下,道:「太尉貴為國舅,如觸怒皇上豈非讓皇上蒙上不敬尊長之名?不可。

又有人提議說:「英公李勣素為皇上所重,當先言之。」

褚遂良稱:「司空為國之元勛,不可讓皇上負上降罪功臣之名。遂良躬奉遺詔。若不盡其愚誠。何以下見先帝。」表示自己將以顧命大臣的身份,首先勸阻皇帝了。

這樣的交談,無疑是在事先串聯以求達到共同勸阻皇帝廢立的共識,要求英公李勣首先進言,則是明著試探李勣的態度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李勣當即決定稱疾不入,避免在關鍵場合公開表態。他既不願意幫助群相給皇帝施壓,也不願意當眾和同僚翻臉,迴避也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其餘三人步入內殿,皇帝沉默良久,顧望長孫無忌道:「莫大之罪,絕嗣為重。皇后無嗣息,昭儀有子。今欲立為皇后,公等以為何如。

褚遂良即答道:「皇后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此陛下所聞,言猶在耳。皇后未聞有過,豈可輕廢!臣不敢曲從陛下,上違先帝之命!

孝道的大帽子壓下來,談話頓時無法繼續。不歡而散。

李治不甘心,第二日,舊事重提。這回褚遂良乾脆把武昭儀的背景全部抖了出來:「陛下必別立皇后,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要在武氏?且昭儀經事先帝,眾所共知,陛下豈可蔽天下耳目!使萬世之後,何以稱傳此事?

武氏原為先帝侍妾,高宗以之為妃,已是子奪父妾,行同亂倫。這個事實雖然盡人皆知,卻絕少有人敢當面說出來。而今到了廢立皇后的生死關頭,褚遂良突然不顧一切地說了出來,大出高宗的意外。

光天化日之下,自己的隱私突然被赤裸裸地形諸口舌,公諸於眾,「昭儀經事先帝,眾所共知,陛下豈可蔽天下耳目!」一字字如箭刺心,凌厲尖刻,惟其說的是事實,更讓當事人覺得情何以堪。

褚遂良猶未住口,續道:「陛下倘虧人子之道,自招不善之名。敗亂之端,自此始也。

此次以孝道責備皇帝,已經不像昨日那樣僅僅是遺棄王皇后,有負先帝囑託,而是直斥皇帝子奪父妾,亂倫通姦,給先帝戴綠帽子了。縱然他是顧命大臣的身份,說出這話也可說是大膽已極了。

李治為何非得殺了自己的親舅舅長孫無忌,因為受到褚遂良的牽連

禇遂良像,他還是著名書法家

皇帝一口氣還沒喘過來,褚遂良已經先把朝笏放到地上:「臣上忤聖顏,罪合萬死,倘得不負先帝,則甘從鼎鑊。」臣得罪陛下,罪該萬死,可是只要能不負先帝,死也甘心。說罷頻頻叩頭出血。題外話一句,褚遂良對於太宗倒可以說是竭盡忠誠,相當依戀的,太宗曾謂:「褚遂良鯁亮,有學術,竭誠親於朕,若飛鳥依人,自加憐愛。」然而李治此刻聽來,只覺憤慨,怎麼你對老爸就是小鳥依人,對我就是老樹盤根?難道他是皇帝,我不是皇帝?罵得那樣痛快,皇帝還沒有發作,他倒先尋死覓活起來,一腔怒火,哪裡還按捺得住!當下命令殿前武士將褚遂良拖出殿外。

刺目的鮮血,盛怒的皇帝,氣氛緊張得如繃緊的弦,快要斷裂開來,突聞珠簾之後一個尖利的女聲響起:「何不撲殺此獠!

赫然竟是武昭儀!

她當時也不過就是個普通嬪妃罷了,竟然敢隱身簾後旁聽君臣議政,不僅偷聽,而且公然發作出聲要求懲辦顧命大臣!群臣震驚過度,一時反倒說不出話來。

平心而論,武氏這一生很少有這麼失態的時候,當是褚遂良先鄙薄她出身寒門,接著揭露她曾事二夫的隱私,讓她太以難堪,激怒之下終於不克自制吧。

李治為何非得殺了自己的親舅舅長孫無忌,因為受到褚遂良的牽連

電視劇中的武昭儀形象

原本緊張得讓人喘不起來的局勢,被武昭儀這麼橫插一腳,頓時變得說不出的詭異和尷尬。長孫無忌畢竟久經風浪,當下道:「褚遂良曾受先帝遺命輔政,不可加罪。」

此次激烈程度比昨日尤甚,先是褚遂良指責皇帝亂倫,天顏震怒喝令拉出,顧命大臣血染金殿,武昭儀簾外發難,君臣針鋒相對,態勢逐步升級,親眼目睹這一場龍爭虎鬥互不相讓直至最後彗星撞地球一幕的兩朝老臣于志寧,嚇得戰戰兢兢,連大氣也不敢出。

消息迅速傳播開來,舉朝驚駭。與長孫無忌榮枯與共的韓瑗當即入奏:「皇后是陛下在籓府時先帝所娶,今無愆過,欲行廢黜,四海之士,誰不惕然?且國家屢有廢立,非長久之術。願陛下為社稷大計,無以臣愚,不垂采察。」這是重彈太宗親為擇婦的老調,加以廢立為取亂之道,可是皇帝要的就是四海之士惕然心驚的效果,重塑天子威嚴,哪裡肯聽?次日韓瑗再度切諫,感情更加悲切,說到激動之處,潸然淚下,悲不自勝。皇帝大怒,促令引出。韓瑗仍不罷休,再次上疏,以皇后母儀萬國,左右善惡,事關重大為由,援引妲己傾覆殷商,褒姒毀滅周室為例,直斥武昭儀必為亡國禍水,不堪為後。與關隴集團素無瓜葛的中書令來濟也上表聲援,縱論古今,大談家世背景之重要,漢成帝以出身微賤的趙飛燕為後,如何使得皇統亡絕,社稷傾淪云云,總之以出身背景兩皆尷尬的武昭儀為後就是不行。

這些話雖已重複過多次,高宗早已聽得耳朵生繭,再不新鮮,可是立後之事竟然牽動那麼多宰相,態度又都是如此堅決,高宗不能不有所顧忌。如今七名宰相除了李勣尚未正式表態之外,無一持贊成態度,激烈反對的倒是大有人在。而他們多出生士族,無論家世背景,政治上經濟上,都有廣泛的影響力。

李治為何非得殺了自己的親舅舅長孫無忌,因為受到褚遂良的牽連

電視劇中的李治形象。他為了立武氏為後,不惜得罪無數正直的大臣

而武昭儀雖然新近也招攬了一批支持者,但都是中下層官吏,資歷最老的也不過就是有「無行文人」之稱的許敬宗而已,他的禮部尚書還是剛提上去的。要依靠這些人力拚整個宰相集團,顯然不現實。他們的富貴都是高宗給的,而高宗自己的皇位都是長孫無忌給幫忙捂熱的,只此一端,高下立見。

高宗煩悶之下,輕車登門,密訪李勣。「朕欲立武昭儀為後,然顧命大臣皆以為不可,」皇帝吐出一肚子苦水,是傾訴也是試探,「現在只能停止。」李勣微笑,笑容中有心照不宣的默契,以他一貫含蓄的口吻回答:「此為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作為軍方代表的李勣這樣一說,無疑是暗示高宗自可隨心所欲,不必有太多顧忌。對於高宗來說,這句話真如同久旱之後的甘露,精神為之一振,擾攘多時的皇后廢立之事,至此一錘定音。——「上意遂決。」

對於李勣這一舉動,歷來頗多猜測,有認為他因太宗臨終前的貶官舉動暗含殺機感覺寒心,故此在大唐社稷面臨危機之際採取了袖手旁觀冷漠以對的做法,然而細細考究便可知此說頗為牽強,大有事後諸葛亮之嫌。畢竟,武氏當時不過是個寵妃罷了,後來能走那麼遠是誰也想不到的事,開天闢地以來什麼時候出過女皇帝呢?而當時有震主之威權勢侵凌天子的,並不是曲意承歡的武昭儀,恰恰正是直言厲色反對廢后的託孤大臣們。如果李治自己是有才能的,那麼很顯然他借皇后廢立事件開始巧妙地擺脫被老臣控制的情況,意欲有所作為,難道不好么?如果他本人昏庸無能,那麼被權臣挾制和被內寵玩弄又有什麼不同呢?這至少是個改變的機會吧!王皇后本人並不是一個賢能出眾的聰明女人,況且沒有子息,何足為惜。

值得注意的是,受命保護王皇后和長孫無忌的,是褚遂良而不是李勣。從太宗的臨終安排倒是可以看出他是以長孫為輔政,以李勣為制衡了。李勣是否另有遺命在身,這裡暫且不論,但他扮演的角色顯然和褚遂良不同。而終高宗之世,李勣這個軍政大保鏢的任務,也算功德完滿,這不僅表現在皇后廢立事件中,給予李治以軍方的承諾和支持,也表現在日後李義府觸怒高宗時,李勣作為唯一監審的朝中重臣,判處李義府以長流嶺外的無期徒刑,累及家屬,雖遇大赦而不得放還,最後憤激而死。這也難怪日後武后臨朝稱制,何以會激起李勣之孫徐敬業的反抗,而武后又何以會罪及英公屍骨了。

李治為何非得殺了自己的親舅舅長孫無忌,因為受到褚遂良的牽連

不問帝王家務事的李勣

除了以上為公的原因,從個人上來講,不過問皇家是非向來是李勣堅守的原則,玄武門事件即持中立態度。而他跟長孫無忌的關係,素來疏遠,真要說起來,長孫一手炮製了名將李道宗和薛萬徹之死,跟這二位有袍澤之誼的李勣未必不懷有戒心,又怎麼能期待他會像一直和長孫合作愉快的褚遂良那般支持長孫無忌呢!

總之,不管他是為公也好,為私也好,作為軍方領袖人物的他這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說話,給了李治以萬金不易的承諾,暗示長孫無忌決不會得到軍方的支持。只要軍隊不掌握在權臣手中,那就好辦。得此一諾,李治始能放手施為,不致擔心長孫無忌情急之下效霍光行廢帝之事,當即貶褚遂良為潭州都督,拿顧命大臣開刀了!

褚遂良被貶後,唇亡齒寒,李勣又倒向了高宗一邊,長孫無忌孤掌難鳴。此時的他,其實已經是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了,而他又不肯改變自己的心意。萬般無奈之下,高宗李治也只得對自己的舅舅舉起了屠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讀古典 的精彩文章:

殘忍的人殉制度,孔子為何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西晉王朝的報應——弱智兒為何能做皇帝,醜惡女為何能為皇后

TAG:慧讀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