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殲20曝快速彈艙配導彈可向後攻擊:敵機近身就有來無回

殲20曝快速彈艙配導彈可向後攻擊:敵機近身就有來無回

4月8日,航空工業一組企業宣傳片中的鏡頭首次公之於眾,其中殲20內置彈艙綜合試驗模擬器是某次公之於眾,其高性能側彈艙和位於機身中部的內置大型彈艙也是首次曝光其細節,軍事專家告訴記者,隱身和超聲速巡航能力是第五代先進戰鬥機的顯著特點,為了實現良好的隱身性能,武器攜帶方式由外掛式轉變為內埋式或者說內置大型彈艙,第五代戰鬥機對隱身性能的要求,使得可以減少雷達反射面積的內置彈艙再一次出現在戰鬥機身上。隨著殲-20、FC-31、F-22、F-35和蘇-57等隱形戰鬥機的出現,內置彈艙儼然成了隱形戰鬥機的標配。甚至是第四代戰鬥機在改進中,為了減少雷達反射也引入了內置彈艙的設計。如美國波音公司的F-15SE「寂靜鷹」和F/A-18I「國際版大黃蜂」概念中,是將機身兩側的保形油箱增加了內部武器掛載和發射能力,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內置彈艙。

雖然看起來內置彈艙技術並不複雜,但實際上,五代機在應用內置彈艙的強度遠遠超過四代改進型戰機,其空空導彈武器基本都在超音速條件下發射,而武器艙門在超聲速條件下打開時,艙內的強渦流和艙口剪切層的相互作用使流動出現自持振蕩,產生強烈的氣動雜訊,引起武器艙附近結構共振,甚至對彈上電子產品產生損傷,降低武器作戰效能。因此,內置彈艙的安全分離技術已成為當前內置彈艙發展的瓶頸技術,一般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機械工業能力和風洞啟動研究實力,顯然沒辦法掌握這套尖端技術。例如日本和韓國的所謂隱身戰鬥機方案最終都沒有內置彈艙,一方面是其飛機體積和尺寸限制,另一方面就是其研製難度極大,特別是五代機的側彈艙,配置在五代機進氣道兩側,其發射原理和方式與過去戰鬥機的導軌是外掛架發生明顯不同,內置彈艙要首先打開艙門,然後掛架伸出彈艙,進而點火發射,這些都需要在幾秒內一次型完成。

所以,難怪外國媒體一直懷疑俄羅斯蘇-57戰鬥機沒有側彈艙,目前確認擁有側彈艙的戰鬥機僅有F-22和殲-20,俄羅斯蘇-57戰鬥機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公布一張開彈艙的照片,可見其試驗並沒有完成。軍事專家雷澤告訴記者,一般來說,F-22和殲-20側武器艙掛載的近距格鬥空空導彈採取發射前鎖定工作模式,在發射前導引頭截獲目標。但他們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同,F-22採用LAU-141/A伸縮式掛架將AIM-9X紅外近距格鬥導彈裝載在側武器艙中,F-22戰鬥機的格鬥導彈發射前,伸縮掛架將導彈伸出艙外,導引頭捕獲並穩定跟蹤目標後,發動機點火推動導彈與載機分離。

燃氣擋板把發動機尾焰導出艙外,防止對機身的燒蝕,發射完畢後掛架收回側武器艙內,這一過程耗費的時間實在太長,很可能在近距格鬥中那短短的幾秒鐘內「貽誤戰機」,所以,殲-20戰鬥機採用一套完全不同的側彈艙結構。殲-20戰鬥機的側彈艙採用一個內置的整體式掛架機構,通過內部旋轉將霹靂-10導彈從彈艙內「轉」出來,其機構簡單,不需要像F-22戰鬥機一樣,其側彈倉發射導彈時艙門是不能關閉,增加了阻力,隱身性能大大下降。而殲20側彈艙設計使之可提前把導彈伸出機外,對隱身破壞小,不增加太多阻力。此外,殲-20戰鬥機打開彈艙的時間要比F-22快3至5秒,這就是這短短的幾秒鐘時間,殲-20戰鬥機在格鬥時的作戰能力就遠在F-22之上。

不僅在作戰反應時間上如此,更加關鍵的是,殲-20的創新性側彈艙一次解決了艙門在進入格鬥前全程開啟影響隱身外形以及干擾氣動的問題、艙門打開可能遮蔽格鬥彈導引頭前上半球視場的問題以及選用的格鬥彈到底應該是先射後鎖還是先鎖後射的問題。軍事專家告訴記者,美國F-35戰鬥機沒有格鬥彈的側彈艙,美軍通過先發射後瞄準的方式讓人懷疑其瞄準的精確性,而殲-20側彈艙還支持霹靂-10這類大離軸角的導彈進行躍肩攻擊,也就是從飛機的機頭位置發射,戰機突然轉向後方,攻擊自己身後尾隨的其他戰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軍事 的精彩文章:

不愧是世界第一戰鬥民族:俄羅斯訓練大型運輸機對地攻擊
海軍第二種艦載戰鬥機全面曝光:機載雷達比殲20都先進

TAG:圖說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