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二十二、隨五蓋心戒
《菩薩戒本經》(30)
四十一輕戒(22)
二十二、隨五蓋心戒
文 / 觀諸法如
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乙二、明四十一輕(分三科)
丙二、別列四十一(分四十一科)
丁二十二、隨五蓋心戒
若菩薩,起五蓋心,不開覺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第二十二隨五蓋心戒。
若菩薩,起五蓋心,不開覺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菩薩願意多靜坐。「起五蓋心」,靜坐的時候,五種障礙現出來了。「五蓋」就是貪慾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和疑蓋。「蓋」就是障礙的意思,障礙你修止觀。「不開覺者」,不想辦法破除五蓋。把五蓋破除,智慧就來了。靜坐的時候,心裏面就老是想色聲香味觸欲的事情,這叫做貪慾蓋。在靜坐的時候,本來應該修止觀,但沒有安住所緣,想以前和誰不對勁了,種種忿怒的事情,叫做瞋恚。一坐在那裡,就是要睡覺,這是睡眠。掉裡面也有貪慾的意思,就是想以前如意的事情,叫做掉舉。悔,就是後悔,後悔這光陰空過了,沒有修好。若是一直地後悔,也障礙你修止觀。疑惑,這樣修行是能行嗎?能得聖道嗎?就是對經論裡面,佛菩薩的開示,沒有信心,就疑惑。如果疑惑自己:我能行嗎?就是這些疑惑。這是說「五蓋」。
「不開覺者」,不想辦法破除五蓋,「是名為犯眾多犯」,那就是犯戒了,「是犯染污起」,因為這個「蓋」就是不清凈,不想辦法破除去,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過失。
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這和前面一樣。就是一時的還不能夠破除五蓋,若是要發心能對治,只是時時對治,時時生起,此情形則不算違犯。
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箋《菩薩戒本經箋要》:
「五蓋者:一貪慾,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惑也。」
「貪慾蓋者:正修禪慧之時,其心猛利思念五塵,不能暫止也。」如正在靜坐時,忽對色聲香味觸等五塵生起強烈的貪戀之念頭,不能暫停,即是貪慾蓋生起。
「瞋恚蓋者:正修禪慧,其心猛利思念怨家,不能暫忘也。」正靜坐時,忽想起從前怨家,而生猛烈得怨恨之念,心裡越想越恨,不能暫時忘記。
「睡眠蓋者:正修禪慧,身心沉重昏昧,不能自持也。」正在靜坐用功時,提不起精神而昏沈欲睡。
「掉悔蓋者:正修禪慧,三業散蕩飄流,不能自安也。掉不名蓋,由掉難攝而生於悔,悔如毒箭,能障禪慧,乃名為蓋。」掉是掉舉,即散亂心,散亂心一起則靜不下來,坐不住,或想東想西。而掉舉不為障,最大的蓋是「悔」,悔是後悔,掉舉之後變成後悔,悔箭入心,對修行之影響更大,所以「掉」對修行之障礙還不嚴重,後悔心才嚴重。
「疑惑蓋者:復有三種,一疑法,謂此法未必能得禪慧。二疑人,師雖教我修禪慧法,自既未證種種禪慧,何必可依。三疑自,謂我根鈍障深,安能修證種種禪慧。」懷疑有三種:一、疑法,對自己所修之法門生起疑心,懷疑此法真能使人斷煩惱、得解脫嗎?二、疑人,懷疑師長跟我一樣也是凡夫,跟我差不多,也還沒有證得種種禪慧,怎能教導我,使我斷煩惱、了生死?三、疑自,懷疑自己根器愚鈍、業障深重,修行能成功嗎?能對治煩惱嗎?
「此五蓋心,隨起一種,便為大障,急須方便而開覺之。」這五種「蓋」,隨便一種,都是對修行產生很大的障礙,必須想辦法對治。
「貪慾蓋起,應觀不凈無常苦空。」貪慾蓋生起時,應修觀不凈、無常、苦、空來對治。
「瞋恚蓋起,應念實無我人等相。」若遇瞋恚蓋生起時,應念實無我人等相。
「睡眠蓋起,應當策勵警覺經行。」若遇昏沈欲睡之時,應趕快起來繞佛經行,或拜佛、念佛,即能對治。
「掉悔蓋起,應當繫心一處,漸令調伏,勿事追悔。」若發生掉舉之情形,趕快想辦法對治,把心安住一處,如修數息觀等,不要讓它繼續。事情過去就算了不要追悔,應趕快努力修行才是。
「疑惑蓋起,應念佛所說法,決無虗誑。師雖凡夫,能說聖法。如食母乳,勿嫌面丑。如采樹果,勿嫌枝曲。夙根難測,不可自棄。障無實性,不應自暴。」
若疑法,則想自己所修之法門,是佛所說之法,佛絕無虛誑語,所說絕對不會有錯,只要相信佛,疑法的情形自可消除。若疑師,則想師長雖是凡夫,但他對法門有研究,知道怎麼修,只要他所說的是正法,根據他所教之法修行,絕對沒有錯。若疑自,則應尊重己靈,不應自輕而退屈。佛菩薩也是凡夫修成,「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勒」,自己業障再重,再鈍根,只要提起精神,努力進修。過去生所栽培的善根,很難預測。障礙也是無真實自性,只要用心,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不用懷疑自己。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