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一位物理學教授的足球日記

一位物理學教授的足球日記

踢球,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認識的這位老者,雖已年過七旬可依舊活躍在足球場上,並且和球友們有一個「八十歲」的約定,他希望能一直踢到80歲。就是這樣一位熱愛足球的學者,他就是北大物理學院、清華物理系和體育部中國足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葛惟昆(下簡稱葛老)。

初次聽到葛老大名,還是在中國足球發展與研究中心的網路課程中。彼時,他在《科學足球的魅力》課程中用物理學原理解釋了很多足球場上令人匪夷所思的足球運動。拋開學術,其實葛老還有那麼一段不為人所知足球往事。

從衚衕球場踢到美國球場

出生於北京的葛惟昆,從小就喜歡踢球。四年級之前其實他一直算班裡的差生,屬於險些留級的那一類。除了每天都在衚衕里和小夥伴們踢球,葛老小時候還非常喜歡到官園體育場去看紫光隊的比賽。

1951年組建的第一支北京隊,其中就有紫光隊的曹桂明(前排右二)。

一直混跡於野球場的葛惟昆也從未進入到球隊從事過任何專業的訓練,5年級時,葛老的學習成績也開始名列全班前茅,到初中畢業時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四中。進入中學階段之後,他因為踢足球而發展的短跑特長,使他被吸收到了田徑隊,還與賀龍之子同場競技。從高中一直跑到大學,升入北大之後,還當上了北大田徑隊隊長。

「說到重回足球場,還要將時鐘撥回到1979年。」葛惟昆說,「當時我已經從北大畢業14年,經過1978年的文革後第一次研究生考試、被選派往英國留學。當時留學的城市就是足球之城曼徹斯特,來到曼徹斯特之後自己很快被當地濃郁的足球氛圍所感染,自己也經常跑去看球,不過不是現場而是在電視機前。當時英國的轉播已經相當發達,用電視看球相當方便。」

1978-79賽季的曼市德比戰。

在看球過程中,他的英國朋友還提醒他:「千萬不要隨便和外人講自己支持曼城還是曼聯,這樣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舉動。要知道曼徹斯特當地的球迷是非常瘋狂的,明確支持哪支球隊,另外一隊的球迷一定回來和你辯論,搞不好還要打起來的……」

光看不練自然覺得技癢,所以在課餘葛惟昆還是決定去室內五人制小場和當地的英國人切磋下球技。「雖然當時自己是三十七八歲了,而且去踢球的頻率並不高,但我依舊堅持踢到回國。」葛惟昆說。

葛老與球友們(前排左二)。

拿到博士學位回國在中科院半導體所參加工作之後,葛老從42歲起才算是正式開始了自己的踢球生涯。在所里,他時常和研究生們一起踢球,當時林業大學的操場上能時常見到葛老的身影。

在國內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葛老來到美國訪問,在美國的這五年也是葛老踢球最為密集的一段時間,因為在美國有很多天然草的足球場,而且這些球場的條件相當好。踢球之餘,他還將平常和自己踢球的一些中國學生組織起來在1991年參加了美國東部舉辦的第一場美東中國學生足球聯賽。由於當時的他已經49歲了,所以並沒有怎麼出場,更多是擔任教練的角色。「在最後一場對陣耶魯大學的比賽中,我們1比0小勝對手、拿到那屆比賽的冠軍。賽後,隊員們將我舉起來一起慶祝,這也是我唯一一次以教練的身份享受這樣的待遇,享受了足球的快樂!」葛老回憶道。

葛老征戰球場(左一)。

葛老(左二)雪天堅持踢球。

從美國回來之後,無論是在香港科大還是在北大或者清華,葛老一直沒有中斷過踢球,現在踢球已經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76歲高齡的他每周依舊還在堅持踢球。即使像4月4日突然雨雪交加的天氣,也沒有阻止他踢球的熱情。

日記里的中國足球

從去年底開始,葛老會把自己看球的一些心得體會寫成足球日記,發表在公眾號上。在他的日記里,自然也少不了大家都很關注的中國足球的問題。大到中國的足球文化和體制的一些思考,小到某一場具體的比賽發生的事情,葛老都會在有時間的時候記錄在他的日記里。

最近他寫的一篇正是關於中國杯的。說起這兩場慘敗,葛老認為不必看得那麼重。畢竟實力差距的確存在,且足球比賽偶然性極大,進球失球都在一瞬間。他更關注的是這背後反映出來的一些現象,「為什麼(王燊超)在這一場表現失常,這其中有文化的問題。就是說中國人對足球的看法,不夠自信。就不管我跟誰踢,我踢不過你也無所謂,我要踢出我自己的最好。有些球員腦子裡雜念太多。」葛老分析道。

採訪中,葛老主動提到了王燊超的停球失誤。

文化的問題,葛老之前就不止一次在自己的日記中提到過。他認為不僅整體環境中缺乏足球文化,球員也缺乏文化知識。「這個足球運動員,如果從小就脫離學校的環境,脫離文化的學習,他這一輩子成長都是不完整的。球場上的表現也反映著文化根基。」葛老說道。很多人認為足球是靠踢出來的,而不是靠腦子,但葛老十分不贊同這個觀點,他認為的好的足球運動員應該是高智商的運動員,應該具備很好的學習能力。

採訪中,葛老多次表示自己喜歡哈維這樣的智慧型中場。

歐洲的很多培養模式可以兼顧學業和足球,這建立在他們每個地區都有很多職業俱樂部的基礎上,大學生也可以成為俱樂部成員,踢得好有機會到職業隊去,到不了職業隊至少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可以做其他的工作;日本完善的校園足球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但國內目前的職業足球體制在葛老看來,不僅不能培養更多的優秀球員,甚至還會毀掉一批球員。

「他文化沒有,這些人他就沒出路了,所以是很大的社會問題。如果你看到這個事實之後,很多家長他就心生疑慮,我為什麼要孩子走這麼一條不歸之路,就是你將來怎麼辦這個孩子?」葛老說。家長不同意,帶來的直接結果自然就是足球人口的減少,從而使國足的整體水平難以提升,而水平下降又勢必會進一步影響足球文化的積累和足球人口的增加,這是個惡性循環。

日本的校園足球培養了很多國腳。

學習歐洲發展社會足球?也許是個好主意。但問題是,在我國發展社會足球面臨著配套設施嚴重不足的問題,不管是場地還是人員,都是掣肘。那麼學習日韓發展校園足球呢?也許可行,但問題又來了:能執行到什麼程度呢?對於家長來說,在很多保障都不完善的基礎上讓孩子練足球似乎是一個風險極大的選擇,遠遠不如好好學習;對於學校來說,升學率才是最現實的問題,絕不可能因為發展足球影響升學率。因此在現有條件下,校園足球也面臨著尷尬的境地。

種種問題,想要改善甚至解決都不容易。而葛老認為,想要讓這個項目更好地發展,少走彎路,一定要找專業的人來管專業的事。「管足球的人一定是真心熱愛足球,真心熱愛我們這個國家,而且懂足球的人。」葛老說。事實上在足球運動較為發達的歐洲,擔任足協領導的人很多都是業內人士,比如說德國足球名宿貝肯鮑爾就曾任德國足協主席。而中國籃協自打姚明上任以來,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雖然也是困難重重,但還算是有了一些改觀。

貝肯鮑爾時任德國足協主席。

正是從這些層面上講,葛老才說自己的足球科學研究有人關注當然很好,不過這些只是皮毛而已,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所以儘管可能不會有很多人看到,但他還是會在空閑時間堅持寫足球日記,記錄自己的一點點看法,提出一點自己的建議。也許只是一家之言,也許有些不被理解,但他的日記,見證著一個老球迷的堅守。

足球就是個物理現象

近些年來,科學研究被運用於不少運動項目中。但說起足球科學,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研究陣型、打法之類的內容。對於踢球多年又曾有著教練經驗的葛惟昆來說,這些東西自然也是他曾經研究過的,他推崇攻守兼備的4231陣型。

「攻守兼備,就是說它這四個後衛和兩個後腰對後方的這個保護就比較好。所謂四二三一,它的條件就是只有一個強力的前鋒。如果你這個隊里有兩個非常好的前鋒,這種就不合適。比如說這個烏拉圭,它一定是前面兩個人,四四二,或者是三五二取決於你對手的情況。但是三五二,實際上你可以把它的防守和進攻都做得更加犀利,就取決於這隊伍當中的邊上這兩個人。就是一般認為這種防守更好。雖然只有三個後衛,但相當於這三個中衛。所以這邊上兩人實際上在防守上退回來到後衛,對他們要求非常高……」

4-2-3-1是穆里尼奧最喜歡的陣型之一。

當然,運用什麼陣型不僅需要考慮自己擁有什麼樣的隊員,還要考慮面對什麼樣的對手。足球場上的制衡與反制衡,也是一門極為深奧的藝術。但是葛老的足球科學研究絕不止於此,而是更進一步,研究到了更加具體的技術動作背後的物理原理。雖然他的研究目前在中國的足球文化中還不太被重視,但是也依然有其意義之所在。

說起為什麼萌生了開這樣一門課程的想法,葛老坦言這其實是個機緣巧合。當時清華大學正在發展慕課(一種網路課程公開課),徵集各院系的開課意見。體育部也想開一門課,但講什麼內容呢?幾經周折,體育部找到了孫葆潔老師和葛老,希望他們可以講講足球運動和足球裡邊的科學。葛老則恰好在之前組織物理系學生足球隊翻譯了一本相關的書籍,一個英國物理學家寫的《足球的科學》,書籍的內容恰好可以搬上講台,於是一門被命名為「足球運動與科學」的課程就這麼上線了。

《足球運動與科學》作為清華大學慕課課程2015年正式上線。

可是理論往往要通過實踐才會不斷完善。後來的踢球實踐中,葛老的球友們向他提出了更多的疑問:電梯球和香蕉球有什麼區別?應該怎麼踢出電梯球?為什麼貝克漢姆的自由球踢得那麼好?為什麼卡洛斯能踢出詭異的自由球?這種種的問題不僅困擾著球友們,也引起了葛老更大的興趣。查書籍,找期刊,實在不行可以自己研究。葛老的足球科學研究就這麼逐漸豐富了起來。

超鏈接:【科普】足球是本科學大書!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只看球不學習了…

但理論研究出來,能不能運用於實踐是另一回事。葛老也坦言,「像這種東西就是說我們只能說從科學的角度,從物理的角度能夠給球員一種啟示。練還得你自己練。」具體的物理學計算球員當然可以不必了解,但是至少要知道原理,這樣也能知道努力的方向。在國外,很多球員和球隊都會有專門的技術分析師指導球員去訓練定位球技術,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引,練起來就能少走好多彎路。

有人不理解,認為葛老作為一個物理學家,卻跑來研究足球,未免多此一舉。不過葛惟昆卻認為足球並沒有分散他的精力,他依然是一個物理研究者。閑暇時間踢踢球、寫寫足球日記,是他的愛好。當被問起的時候,他說他也不反對去某支球隊做個技術顧問,只是這個東西目前還不受重視,人家也看不上他這個「非專業人士」。而且自己年紀大了,精力也有限。

華商報題為《教授,你真的不懂足球》的報道。

「足球的運動其實就是一個物理現象,只是很多人沒有仔細研究過它背後的物理過程罷了。」提起自己的研究,葛老說的很輕鬆。其實在葛老的課程上線之後,質疑的聲音不少。有人認為這樣的研究沒有實踐意義,只是純粹的理論探討;還有人說葛老是搞物理的,根本不懂足球,只是在胡扯。

面對這些尖銳而又苛刻的質疑,葛老倒並未放在心上,「如果你說我說的不對,那我們可以討論;你說沒必要,那就是你的看法問題了。我認為,其實也不是從我開始的,就這本書,或者甚至以前我想都也有這種研究。物理不但可以研究足球,什麼都可以研究。星球的運動都可以研究,不要說你足球了……」

兩個多小時的採訪里,葛老始終平靜,娓娓道來。這似乎和我們認知中瘋狂的球迷有所不同,但在他平靜的敘述中卻又包含著一個「學者型球迷」獨有的氣質和堅持。兩種狂熱或許有不同的表現,但對足球的熱愛,卻殊途同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體壇加 的精彩文章:

中國賽5看點:丁俊暉沖第3冠 奧沙利文有望創2紀錄
德甲軍備競賽 從續約開始?

TAG:體壇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