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劉勇、韓傳喜等:挖掘中國文學的本土底蘊

劉勇、韓傳喜等:挖掘中國文學的本土底蘊

近年來,學界越來越意識到中國文學想要獲得長足的發展,需要更多地從自己的傳統血脈、本土文化中尋找根源。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文學如何凸顯本土的價值和特質?4月7日,在暨南大學舉行的「本土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就這一焦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廓清文學「本土化」內涵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不少作家和研究者都走進了西方理論的實驗場,「魔幻寫作」「先鋒小說」等多種類型的文學形式一度帶來了創作和研究上的繁盛景觀。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勇表示,如今,很多當時追逐世界潮流的作品都因脫離了中國文化土壤和現實語境,模糊了自己的面貌,最終被時代淘汰。他認為,這是中國文學本土化發展道路上必經的一個階段,它為此後的本土化帶來許多經驗和啟示,也預示著本土化探索有進一步變化和發展的可能。

「『本土化』在當下不斷被強調,顯示出它在闡釋中國文學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東北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韓傳喜表示,在學術層面,如何使「本土化」這一理論話語避免陷入充滿普遍主義的概念陷阱,成為中國當下文學一種自洽而又具有辨識度的表達形式至關重要。

在全球化語境下,如何辨識、闡釋中國文學的「本土化」,這個問題既涉及百年中國文學的歷史進程及其表述,又涉及當下文學現實情境的分析和判斷。韓傳喜認為,就百年中國文學歷史進程而言,「本土化」實則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敘事,因為語境的更迭,它會不斷衍化出新的命題。辨識語境的更迭和差異,有助於廓清文學「本土化」的內涵和本質,有助於梳理和評價既往的新文學成就,也有助於審視和引導當下的文學創作。

繼承傳統文學之「道」

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高玉認為,中國當代文論建設,重要的不是提出何種主張,而是如何將理論運用於實踐,文學研究、文學批評、中國文論只能是在實踐中延伸、發展和建設。

重新評價中國傳統文學,從中國傳統文學中汲取優秀營養,已經是許多人的共識。但是,如何真正有效地認識和繼承傳統,值得深入探討。其中,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賀仲明關注的就是「道」和「器」的關係。他認為,「五四」文學成功地對傳統文學的「器」進行了轉型,但對「道」的理解和批判則存在著一定的簡單化。「只有『道』才能真正體現民族文學的獨特性和深刻性,『器』則更容易隨時代而變。在今天回歸傳統文學的潮流中,特別需要深入探尋和繼承『道』的精神,而不是片面借鑒形式和技巧。」他說。

就當代中國文學來說,雖然並不一定要以得到西方認可為創作目標,但擁有自己的獨特個性,無論從自身價值還是從對外傳播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在賀仲明看來,對傳統文學「道」的重新認識和借鑒是最根本的。「當前中國文學匱乏的是思想、精神,也就是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深刻的認識世界和表現世界的方式,沒有在與西方各民族文學的比較中顯示出自己的獨特之處,而是跟在西方文學後面邯鄲學步。而這種獨特精神個性的來源就是中國傳統文學的『道』。」他認為,「道」的內涵接續中國深廣博大的傳統文化,豐富而有張力,更有超越時空的力量和價值。

彰顯本土精神

與會學者表示,當下中國的文化理論界面對紛繁複雜的文化、文學現象,尚未摸索出有效的闡釋範式。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光芒表示,學界或者緊跟西方文化思潮,以流行的西方理論闡釋中國問題,導致研究理論與對象的錯位;或者與之相對,試圖以本土化建設抵抗並化解西方「影響的焦慮」,卻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本土範圍內的保守性與文化自戀情結,仍未能走出西方的理論陷阱。

在張光芒看來,「本土化」建構切忌陷入民族主義的誤區。試圖以本土化來抵抗全球化、以民族主義排擠西方現代性的「以中反西」文化策略,更容易遮蔽其內在思想理路的二元對立問題,給文化界以虛妄的鼓舞。這樣的「本土化」理論更深層的危機在於其理論意識更多地來自於西方話語的啟示,與「西方化」同樣缺乏理論的原創性意識。

「本土」與「文學」二者之間不是簡單的描述關係,而是包含著多重不平衡的複雜形態,如何真正實現文學的「本土化」則面臨著更多的問題。劉勇表示,超越本土,絕不能把文學外在形式作為超越的尺度,要從文學的內在切入,深入本土的傳統積澱、人格構成、文化心理,挖掘根植於本土精神的故事內核與深層底蘊。

與會學者表示,浸潤著本土體驗、運用本土的視角、立足於本土傳統的文學作品,才是中國本土精神的體現,這也是中國文學屹立於世界文學之林的底氣。唯有如此,中國文學才能保持自我獨立性,精準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帶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走向世界舞台。

原標題:挖掘中國文學的本土底蘊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馬小淇 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李朝全:《哥德巴赫猜想》與新時期報告文學
學者解惑:中華文化真的過時了嗎?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