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論林語堂《一個素食者的自由》中顯現的時代差異

論林語堂《一個素食者的自由》中顯現的時代差異





大家都知道林語堂先生是「美食家」。偶然讀到他的一篇有關素食主義討論的散文《一個素食者的自由》,大概可以代表一部分所謂「隨性素食主義」的心聲。而且林語堂先生寫的相當狡黠風趣,邏輯的過程也很完整,值得我們來研究一下這樣的心理。

 


本著誠實的原則,簡要地複述一下他文章的內容來分析。在他的這篇文章中,首先介紹了素食者與隨性素食者有相互的爭執,隨即說出素食者會傷害身體,還有素食者中有人像John D一樣,是假惺惺的高傲,蔑視消費主義。




傷害身體有多種原因,畢竟不是只吃菜就好,還要看吃什麼菜,如何來吃。而且肉食對身體的傷害,尤其在當代來看,是更加不健康的。

至於對消費主義的所謂蔑視,亞里士多德說過:「如果我們不去選擇做高尚的事,那麼卑劣的事情就是我們所做。」我覺得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值得驕傲,如果你真實地做了能為你自己和世界的未來有確實益處的事情,高傲一下大概也不值得被批評。還有,回歸到素食選擇的本質,還是要看是否能認識到食肉不只是吃肉食,而是生命,是動物的死亡。這是一個關鍵的判斷。我們當然不是為了蔑視什麼而去選擇素食的,如果真是那樣刻意,也很難一直堅持下去。



接著第二段又把素食主義與宗教上的禁欲主義相提並論,俏皮地說上帝也會知道他吃肉是何其享受。




素食的選擇不同於宗教上的禁慾

,我們不是把每天都當做開齋節來過,素食對於素食者來說是一個非強制性的、令人舒適的選擇。畢竟它有那麼多長遠的益處,而不是許多肉食那樣對身體的負擔。



第三段寫的很精彩,他說我是中國人,中國人不做任何主義的奴隸,且不相信該極端行事,認為應該守中庸之道。他說合邏輯的不一定合理性,「做一個素食的愛好者好了,但又為什麼要它合什麼邏輯呢?做一個好好的素食者,可別做成極端的素食者。」可見他把「極端」、「非人道」與「合邏輯」聯繫起來。「而有理性的素食者也時常喜歡嘗一些南京板鴨或是帶血牛排的。好像孔子也曾說過,即使發現了最偉大的科學真理卻變成非人道,則又有什麼好處呢? 」 不僅僅是中國人,所有人都不應做任何主義的奴隸,我們不是為了一個名稱去行動的。中庸之道也是正解,只是素食者對於素食選擇採取中庸之道的理解不一樣。我們的理解是,我們知道極端的素食是不可能的,這個世界上存在各種各樣的聲音是有價值的,多數人選擇非素食的生活也因為我們的社會還沒有進化到推廣素食主義的一些要求。人們對於肉食也有習慣的依賴性,對肉食與社會地位、財富的思想上的關聯依然緊密存在。宏觀來看,許多歷史條件都沒有滿足。但我們也有非常多把社會往接受素食方向推進的原因。這都是理性分析的結果,並不極端,也足夠人道。而且,對動物的迫害給動物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沒有慈悲心的舉動如何稱得上人道呢。

吃帶血的牛排,讓世界增添血腥與污染,相比更無害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又怎麼不是極端?

可見這是那個戰爭年代對於素食和動物保護研究不足所作出的可笑判斷了。




第四段他給隨性素食者下了一個定義:吃雞鴨魚肉吃得多最後反而品得出雞湯白菜滋味的人是真正的隨性素食者。並且做了這樣的解釋:「像一個愛民如子已積了五十萬元私產的官吏,他覺得整個政界太吝嗇了,他預備告老山林賞秋月去了。他暢談著月亮的美。在他的心中對於月亮的潔凈有著比一個看了五十年月亮的農夫更深切,更真實的感受。他的欣賞素食和一個娼妓的欣賞家庭生活的美麗尊嚴是同樣有理由的。」並且把這種隨行素食的生活方式按照一天的飲食來展示:「他吃了這頓盛宴,明天早晨醒來便說以後不再吃肉了,於是捧了一碗粥吃著鹽蘿蔔,在中飯時又被濃味的肉片誘惑而吃了,到晚上睡覺時卻更熱中於蔬菜了。」




這一段中的人類彷彿小孩子,說著不吃肉了又要繼續吃,吃夠了再吃肉湯燉出的有肉味的蔬菜。

積了五十萬元私產的官吏,怎麼可能愛民如子?看了五十年月亮的農夫,又怎麼不能夠體味得出月亮的美。

那是一種更自然,令人安心的美,隨時跟著自己,每天上山下田,掛著蟋蟀和露水,相望自己的祖祖孫孫,在陰晴圓缺間陪伴著自己的笑淚。老舍《月牙兒》也有格外的美。林先生似乎在唱一句「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也許是因為他不知道得到了也可以從心裡選擇滿足。如上文所說的中庸之道……這是不是一種中庸?

發誓了又要反悔無休;非要吃夠了一種,才嘗得出另一種,這稱得上是中庸嗎?



第五段他分析素食者和隨性素食者的分歧,他說隨性素食者會問:「除非你吃的是完全吸收了雞味的白菜,否則你做素食者又有什麼用處呢?」然後嘲笑了一下歐洲人把肉和菜的滋味分開。




不吃吸收肉味的白菜就不能吃白菜,大概是林先生不知道白菜本身就有好味道。可惜。


最後,他這樣總結:「我相信他們只是為了責任而吃,而不是為了熱望而吃,這些人和一切極端的,一本正經的素食者一樣是白痴。 」




熱望和責任並不是一定要二者擇一的關係,非要二者擇一也何嘗不是極端的。吃素的人不都一本正經,同樣可以跳如脫兔。

吃素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態度的彩色是不會因為吃什麼而變灰白的。

堅毅的軍人曾經條件所限而只吃乾糧,他們的生活未必沒有熱望。現在天天雞鴨魚肉而毫無熱望的人們大有人在,又當做何解呢?



林語堂曾經寫過,「行文可幽默,做事需認真」,我們用做事的方式去分析散文,看起來實在非常不幽默。其實我們無意於攻擊林語堂本人的文字和思想,我們更看重的是

一個世紀以來對待素食主義態度的變遷。

其重要的特點,幽默,也並不是擋箭牌,幽默的外表也有不同的內涵,巧笑倩兮未必不綿里藏針。林語堂有關素食的文字在我們看來更像一份可貴的文物。


 


主編:小膺 @ MF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FA憫惜動物 的精彩文章:

這個食物,簡直就是女性的福音~
今天吃芝麻餡還是花生餡的湯圓咧?

TAG:MFA憫惜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