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安石這首詩立意高遠,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王安石這首詩立意高遠,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高度決定角度, 我在小時候學語文課時,就牢記一個寓言故事,名字叫《井底之蛙》,講的是問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天有多大?」青蛙說:「天只有鍋蓋那麼大。」當時我聯想到若是問雄鷹,雄鷹一定回答:「天有無限大。」從那時起,我無論看什麼或思考什麼,都盡量讓自己站的更高一點,這樣才能夠看的更全面,更長遠,處理問題才能更穩妥。

高度決定角度,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講的就是當事者迷,旁觀者清。王安石卻有一首詩立意高遠,說的就是居高臨下,才能有遠見卓識。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詩曰《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

宋代: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雲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後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銘。

林則徐的對聯:「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應當成為每個人的座右銘。無論在生活里,還是在工作中,我都深深體會到,站的高度越高,看問題的角度越廣,想的越開,越想的開越覺得人間就是天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酒琴棋書畫花 的精彩文章:

這首民歌婦孺皆知,描繪了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大氣磅礴
有一種痴情叫作「卓文君」,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TAG:詩酒琴棋書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