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都用「三翼面」 中國殲-15和印度蘇-30MKI究竟誰更先進?

都用「三翼面」 中國殲-15和印度蘇-30MKI究竟誰更先進?

大家都知道,殲-15重型艦載戰鬥機採用的是三翼面氣動布局,也就是在正常布局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水平前翼,構成了鴨翼+機翼+平尾三個水平翼面。從理論上來說三翼面布局同時兼具正常布局和鴨式布局的優點,既能用近距耦合鴨翼對主翼形成有利干擾,增加升力,又具有平尾較大的配平能力。

國產殲-15重型艦載戰鬥機

世界上第一種三翼面布局戰鬥機應該是美國麥道公司的F-15S/MTD,由於該機尾部安裝有笨重的二元矩形矢量噴管,導致機身重心後移,所以設計人員在主翼前方安裝了兩片F-18戰鬥機的平尾作為鴨翼,一方面是平衡噴管重量,另一方面在亞音速時可以提高飛機的穩定性,在超音速時則可以阻止飛機的升力中心過度前移。此外F-15S/MTD作為短距起降研究機,其矢量噴管在起降時會下偏產生直接升力,為此鴨翼需要上偏來平衡低頭力矩,使飛機總升力大幅提高,抬前輪速度低至67.6千米/時。

俄羅斯的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M的研究中也採用了類似的三翼面+矢量噴管設計,不過該機採用三翼面的原因有些讓人啼笑皆非。由於蘇-27的N001雷達系統重達一噸,所以雖然該機採用縱向靜不穩定設計來提高敏捷性,但由於雷達超重導致這個目標沒有被完全實現,縱向靜穩定裕度趨於中立穩定。

蘇-30sm如今的三翼面布局是當年雷達超重的無奈結果,當然也經歷了用印度蘇-30MKI做的測試。

蘇-27M改用開縫天線的N011雷達和相控陣天線的N011M雷達,這兩種雷達都比N001更重,導致蘇-27M不僅機頭被加粗,而且重心進一步前移,從中立穩定變成了靜穩定,影響敏捷性。擺在蘇霍伊設計局總師西蒙諾夫面前的解決方案有兩個,一是重新設計機身來優化重量分布;二是在前機身增加一個小型前翼。最後西蒙諾夫選擇了代價較小的後者,採用鴨翼使升力中心前移來改善靜不穩定性。最終蘇-27M的靜穩定裕度從中立穩定減少到-5~6%。試飛顯示鴨翼還帶來了其他好處,除了鴨翼脫體渦對主翼的增升作用之外,在低空飛行時還有助於消除顛簸。

蘇-27M的鴨翼在融入數字式線傳飛控後,和矢量噴管的偏轉同步配合後大幅提高了機動性能,在航展上做出了種種匪夷所思的機動,震撼世界。隨後該機的三翼面布局和矢量噴管被蘇-30MKI和蘇-30SM繼承下來。蘇-30MKI的全動鴨翼是對稱偏轉的,偏轉範圍從+7度到-70度。

蘇-30sm

蘇-30sm超機動飛行動作

殲-15的三翼面設計思路則和蘇-30MKI完全不同,原因要從其原准機蘇-33說起。應蘇聯海軍要求,蘇霍伊設計局在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研製蘇-27K艦載戰鬥機,使用T-10原型機在尼特卡陸上航母訓練中心展開了陸地滑躍起飛測試,測試表明蘇-27能毫不費力地從甲板上滑躍起飛,但艦載降落卻成為一個大問題。與岸基降落相比,艦載機的著艦進近具有迎角小、速度低、下沉率高、無拉飄的特點,這都是為了讓飛行員能死死盯住航母上的助降燈,維持精確的下滑道控制,準確落在甲板上並勾住攔阻索。

蘇-33滑躍起飛瞬間

殲-15著艦瞬間

迎角小勢必會降低飛機升力,增加著艦速度,所以艦載機需要在小迎角姿態下保持較大升力才能安全著艦。為此蘇霍伊設計局把蘇-27K的機翼面積從62平方米增加到67.4平方米,並在機翼後緣增加了雙縫後退襟翼和獨立的襟副翼。設計局還與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合作為蘇-27K研究了全新的三翼面氣動布局,在主翼之前增加一個小尺寸鴨翼,在小迎角著艦中產生脫體渦來增加機翼升力。前前後後的改進使蘇-27K比蘇-27增重了2噸。

T-10K-3原型機

蘇-27K就這樣成為「側衛」家族中第一種擁有三翼面布局的成員,但該機三翼面設計並不是向蘇-27M和蘇-30MKI那樣為了提高機動性,而全都是為了著艦。增加的重量使該機的靜穩定裕度表現及不上蘇-27M和蘇-30MKI,在加上沒有矢量推力以及推重比的降低,其機動性與蘇-27相比還略有下降。

殲-15著艦

所以同樣是三翼面布局,殲-15和蘇-30MKI完全屬於兩種流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傲氣菜鳥 的精彩文章:

直-20是配置最豪華的國產軍用直升機!但比「黑鷹」少了這一關鍵設備
蘇霍伊造了架獨一無二的蘇-35戰機 最終定製成蘇-30mkk賣給中國

TAG:傲氣菜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