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聽力全都聽得懂,但一做題就懵了!解決這12個問題,托福聽力想不提分都難

聽力全都聽得懂,但一做題就懵了!解決這12個問題,托福聽力想不提分都難

小研

托界有云:得聽力者得天下!小研的好朋友小黑哥匯總了同學們常問的12個聽力問題,並附上老師的解答,大家趕緊跟著學起來吧!

1

我覺得托福聽力最難的就是不會記筆記,每次聽錄音時記的筆記在做題時都用不到

首先,我覺得各位同學要認清楚:托福聽力並不單獨考查「記筆記」的能力。

當我們發現沒有辦法聽一遍聽力就將所有內容都記錄在筆記上的時候,應該被質疑的不是我們「記筆記」的能力或技巧,而應該考慮我們所設置的目標是否合理。(如果我們能聽一遍聽力,就完全記錄下所有內容,那就可以去國務院尋求一份信息記錄員的工作。顯然,滴水不漏的聽記是一項專業的技能,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我們不應該對自己有過分的要求)。

事實上,我並不贊成各位同學花太多時間去學習各種符號、標誌、筆記方法。這些都只是是輔助,淺嘗輒止即可,專門為了托福學習高深的筆記方法實際上是本末倒置。

那麼,如果記筆記不是為了把所有的內容記下來,記筆記是為什麼?有什麼目標?

我們記筆記的目標,其一是幫助我們回顧文章的內容。

當我們聽到很多瑣碎的信息時,我們不容易都強行記憶下來:因此我們需要嘗試在聽到的內容之間建立聯繫。但顯然,只依靠記憶來建立「即刻」聽到內容之間的聯繫,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需要筆記。出於這個目標,在筆記中首先應該記錄的是主要內容和文章框架。這種情況下的筆記不以後文的考題為指導,但大家也不用擔心這種筆記在做題的時候用不到。事實上托福考試中有大量的題目與主旨相關。

測試自己是否已經成功的通過筆記記錄文章主旨,可以通過考察自己是否能夠通過筆記完整的複述出(較詳細的)文章的主要內容來辨別。其實,如果想要比較詳細地複述文章內容,依賴於非常清晰的文章骨架,文章的細節內容都需要附著在這幅骨架上。

除了這一類的筆記之外,第二類的筆記是專門為特定的題型準備的。

同學們在聽聽力時,腦子裡一直綳著題型這根弦,瞄準於可能的出題點。做到這一點,依賴大量的針對題型的練習來獲得相應的筆記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老師都願意在課堂上分題型來講解的原因。

希望我的回答能使你找到練習筆記的兩個方向,我也希望能力弱的時候能將這兩個方向分開進行練習。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

2

聽到最後很容易走神。

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不知道你屬於我如下描述的哪一種:

其一,由於體力不支而導致的最後精力不集中。

這種情況常常被提及但事實上卻是極為罕見的(先別忙著反駁,先等你看完後面的兩種情況,再做分辨哦)。如果真是這樣,考試那天可以通過喝一罐紅牛(藍罐——牛磺酸強化型)或者喝一杯咖啡(Espresso-double shot)來解決。

第二,更常見些的情況,是對於題材不熟悉或者不感興趣而導致的走神。

這個結論很奇怪,但我居然一直都認為「不熟悉」和「不感興趣」很可能並不是兩件事情,人們往往會對自己熟悉的事情產生持久的興趣:譬如你對天文知識特別了解,那麼聽到天文類題材的文章時,就相對更難走神了。

我們知道,托福聽力往往取材比較廣泛,OG中將聽力分為四個類別,分別是Art、Social science、physical science、Life science,我時常給我的學生這樣的建議:要求從這四個類別中找出最不擅長的兩個類別,在這最討厭的兩個類別內,各自羅列5個最討厭的sub-topic,進行資料查找、單詞背誦,為的就是加強大家對不熟悉題材的熟悉程度。如果你也是這個類別的學生我也想把同樣的建議給你。

其三,如果既不是第一種也不是第二類,那麼你很有可能犯了幾乎所有學生都容易出問題的第三個毛病:就是粘連關係處理得不夠好。

簡單來說,如果我們所聽到的每個信息都是獨立不相關的,譬如如果教授連續說了一串50個數字(事實上很難有這樣的奇怪教授),那麼想要把這50個數字都記下來就很困難(即便記筆記也會手忙腳亂),而且無論多麼認真的聽,到第20-30個數字的時候就走神了,因為你的大腦並不認為新聽到的數字能夠跟已經聽到的數字能夠建立起聯繫。對比而言,但我們小時候在聽一個故事,特別是那些有引人入勝、環環相扣的情節時,我們幾乎能夠複述出每一個重要的情節(因為正是這些情節在推動故事的發展),而且在聽故事的時候特別不容易走神。

道理是明確的,「如何儘可能多的識別聽到的文本,並思考信息是以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往前演進,是我們本質上防止走神的關鍵所在」。

這個能力的訓練過程,聽起來非常奇怪,大家聽我描述一下:我們需要在聽錄音時,每播放一個句子(或者意群——看能力高低,能力越高意群越長)都暫停一下:暫停之後用嘴回答自己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我剛剛聽過的這段話、這個意群跟已經聽過的前文有什麼關係」

第二個問題「如果讓我猜測,這句話的後面將會講什麼」。這才是能夠把這個思維鏈條建立起來是防止走神的終極手段。

3

聽力出題點略怪

事實上作為一個老師,其實不太容易覺得一個題目出題點很怪。

托福之所以被稱為「標準化考試」,是因為它的考點和切入這個考點的方式都是相對固定的。要解決你的這個問題,首先應該考慮自己是不是已經把官方指南中所要求的題型全部都熟悉透了。如果你願意承認那些你所認為怪的出題點出現不止一次(甚至可能是經常遇到)那我們就不應該責備出題點怪,而應該責備自己不夠熟悉考試。

你之所以覺得出題點怪,可能是你在做題時發現,之前在聽懂過程中並沒有將考察的內容記錄下來。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往往會建議你把記筆記的過程給「逆轉」過來,對著考題來看一看聽力的原文腳本,看一看自己記過的筆記,儘管這樣有一點事後諸葛亮的意味,但畢竟托福是標準化的考試,同樣的考點同樣的提出方法還會再次出現,那時候我們就會成為真正的諸葛亮了。

4

有些很地道的短語表達不知道,還有很多學術名詞聽不懂會影響其他詞的理解

首先我認為托福考試對於地道的短語(或俚語)的考查並不算重,其二,你所提及的學術名詞聽不懂,按照ETS的考試設計也並不會影響原文的理解。所以我想你描述了兩個現象,但並不是問題的本質。

先說俚語這個話題,俚語在2005年之前的紙質托福聽力考試(PBT)考得略多一些,這也是為什麼你能看到網路上有大量的資料是關於這個話題。但在最近的若干年以來考得大都是通用的基本短語。如果你在這方面有所匱乏,的確應該去找一找關於短語的小冊子來背誦,這種複習資料在高三非常常見。

這個現象很奇怪,讓我多嘮叨幾句,通常我們會在高中的英語學習時背誦片語,但一上大學就不再把短語和片語當做學習的對象了——只是背新單詞。如果你是一個大學生,我還是強烈建議你回去複習一遍高三的短語和片語。

第二就是你提及的學術名詞的話題,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ETS明確的表示過,托福考試並不需要背景知識。這也意味著文章中即便涉及了背景部分,譬如你所提及的學術名詞,也一定會在文章中做出相應的解釋或者極易推斷的概念。

所以學術名詞聽不懂,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背誦更多的學術名詞,(因為我們能背下來的終究只是滄海一粟),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回到聽力原文中,那些由ETS故意設計的幫助我們理解學術本身的概念、句型、信息,我們為什麼遺漏,特定的像「be動詞「,像「從句」這些固定給出定義的方式我們應該拉出來反覆多遍的聽,使的我們對它的熟悉度提到一個新的檔次。

5

說快了聽不清

首先,恐怕我們不能責備托福考試的聽力部分太快。事實上,考試中的對話(Conversation)部分是在模擬真實的大學校園生活(campus life),而講座(Lecture)部分則是在極力模擬大學課堂的教學過程。所以我們很難抱怨托福聽力,因為那原本就是我們將要面對的生活。

你所提及的「聽不清」是一個特別模糊的表述。譬如其中包括了由於單詞不認識、片語不了解」導致的聽不清。這顯然不只是一個聽力的問題,必須要聽背單詞和片語才能解決。

「聽背」並不是一個故意構造的新奇概念,它是指在背單詞時需要通過播放音頻來促進記憶,甚至通過播放音頻來進行檢查和測試(現在幾乎所有的單詞書都提供這個功能)。對比於「直接用手遮住中文部分來看單詞」進行背誦的方法,「聽背」 留給自己的反應時間也更短,要求更高。但實際上它的記憶刺激時間更長,也更有利於我們在聽力考試中更快更準確地識別出單詞。

第二種「聽不清」可能是因為特定的發音習慣而導致的。譬如「連讀」、「失破」、「濁化」等等。如果你對我所提及的這些語音現象並不很熟悉,那我建議你找一本相對完善的語音學習書籍,了解這些語言現象:了解是「內化語言習慣」的第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每一個同學都會在同樣的語音現象里犯一樣的錯誤:找到自己最弱的語音現象是一件需要長期訓練的過程。想一想身邊的江西人分不清前後鼻音;想一想福建人分不清h和f;想一想湖南人分不清n和l,你就能微笑著理解上面我說的這句話。

我們需要承認,發音等現象是需要反覆大量的訓練的。儘管道理非常簡單,但它幾乎不能被一蹴而就:這是為什麼我們往往在課程上學習完語音知識後,聽得很明白卻不會用、或者想不起來要用。你們終於能理解福建人的痛苦了。

對於托福備考來說,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精聽每一個範例材料的同時,留意清楚到底是「哪一個部分出現了哪一個語音現象」自己聽得不清楚,好好對它進行反覆、多遍、大量的練習。(如果你不清楚什麼叫反覆多遍,那麼我一般會建議我的學生將特定的那一句話第一天聽五十遍,第二天聽四十遍,第三天聽三十遍,一共聽五天,最後一天聽十遍。這句話之後還應該放在錯題本裡面,有空的時候拿出來看一看、聽一聽、背一背、想一想。)

*我們其實可以直接拿手機或微信錄下特定句子的音頻不時地播放:電子學習使我們的學習變得特別的簡單,如果在電子時代,你還願意學習的話。

*我們這裡指的聽清是每一個詞都聽清(Crystal clear)。這意味著包括it、of這種小詞在聽力中出現的時候,你腦子裡面也應該是非常清楚地聽到(而非猜測到),像珍珠滴在玉盤上面。做不到就反覆聽,直到做到為止。

第三類聽不清是純粹因為反應速度沒到導致的聽不清。這裡我提到的反應速度沒到與智力無關,只與熟練度有關。如果你是這種情況,那麼很容易通過聽力的加速和減速來辨別,我們可以用軟體將音頻播放至80%的速度(有很多電腦軟體都能做到這一點,比如:Cooledit)。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自然是循序漸進,先從能聽懂的80%的速度甚至更低開始,然後再逐步地提高。同學們不能提高到100%的速度就停止訓練,一般建議加速到120%也能聽懂,才能停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足夠的熟練度,所謂「求上方得中」,切記。

6

有時候明明覺得自己聽的很懂,一做題完全懵了。沒有把握住出題點吧!還有自以為是的解讀文章...

你簡單地認為托福聽力就是聽懂和沒聽懂的差異,其實是一個二分法的過程。事實上我們很難簡單地將「聽懂的程度」與「分數」直接畫上等號,這也就引發了一個非常迷人的話題——就是聽力老師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老師首先當然會帶著學生去練習,描述一整套練習的方法。這都是在提高聽力能力本身,使學生儘可能多的聽懂內容。這一點重要但沒有爭議,按下不談。

除此之外,老師們也常描述聽力的框架、類別、套路來幫助學生儘可能多地、正確地推測沒有聽懂的部分,以使同學們對聽力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在閱讀中我們稱這個推測的過程為「預讀」,同樣的我們在聽力中稱這個推測過程為「預聽」。聽聽力的時候帶著框架,以驗證的心態來聽顯然比以發現的心態來聽容易的多了。聽故事之所以迷人,是因為我們總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後面怎麼了,在聽的過程不斷地在驗證已有的思考,自然就不容易走神,理解的部分就更深刻。

老師還有第三個作用,就是根據已有的經驗促使學生對特定的知識額外的關注。正如我們所反覆提及的那樣,托福聽力是一個標準化的考試,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認定過往的考題儘管不會原樣出現,但其對於考點的切入方式應該會一致。老師強調考點的形式可能八仙過海,它既可能是一個單詞、片語,也可能是某一個信號詞、連接句,亦可能是某種經常被考查的句型。這種對於特定考點的強調儘管很功利,但卻無害,老師們無非想要讓學生優先學習「最有可能被考查的知識」而已。那些重要但很少被考查的英語知識被我們忍痛割愛了。

7

句子太長了 聽到了後邊 就忘了前邊的內容 並且聽不出邏輯結構

其實,你所描述的現象,不止是會出現在聽力中——閱讀中也完全一樣:也就是句子太長,剛讀過去後面就忘了前面講的什麼。顯然,無論是閱讀還是聽力,作為「輸入」型考試,這一類由於「句型結構不熟悉而導致的需要讀兩遍、聽兩遍」的句子,常被稱為「二遍句」(其實「二遍句」有可能需要讀或聽三遍甚至更多才最終搞懂,數字「二」只是命名方便而已)。究其原因,這些句型都屬於「在知識上了解但不熟悉、不能運用」引發的後遺症。

知識「從未知到已知」,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同學們對這個過程感知很深(甚至很熱衷,想想我們是不是都特別喜歡背誦生詞——內心中甚至還偷偷的希望自己能記住幾個特別生僻的辭彙),這正是因為「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能產生充沛的成就感。

但要把知識「從已知到熟練」也需要大量的學習和訓練,這個過程成就感就更少得多,因而同學們往往不願意去操作(想想看,我們都願意背誦生詞,但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嘗試將背過的生詞用到寫作/口語之中去呢?)。

麻煩的是,對於閱讀和聽力這種客觀輸入型的考試,對語言的要求「不但要求理解正確還要求理解速度」,看來我們免不了專門花時間對於知識「從已知到熟練」進行專項訓練。

一個常見的將知識「從已知到熟練」的訓練方法是純粹的刷遍數。譬如,我常會建議同學們每天早上起來要晨讀。晨讀時,我們要大聲朗誦的不是陌生的完全讀/聽不懂的句子,卻是那些閱讀時能讀/聽懂只是沒有辦法一遍就讀/聽懂的句子。

晨讀時,一般需要大聲朗誦同一個句子五十遍左右,大家對這些「二遍句」會有的感受的變化:從

(1)「這是什麼鬼,怎麼會有人這樣說話,實在太彆扭了」變成

(2)「其實這樣說倒也湊活可以」再變成

(3)「嗯!就該這樣說才順溜,真舒服啊」。

記得每天都要複習才行,只有複習的時候每次第一眼看這句話都直接躍到第三階段,才說明知識真的開始熟悉起來了。

*儘管收集難句有一定的工作量,但我們很有必要將那些長的、難的、需要聽兩遍甚至更多才能聽懂的句子收集到微信上。

*我知道會有同學抱怨微信轉錄的錄音不清楚,但如果你真的足夠熟悉,聽的遍數足夠多,那麼微信錄音的清晰度也是足夠的(對大腦的刺激也是足夠的)。想想看,你會發現我們其實從來不會抱怨微信的中文錄音不清楚。

加油練習吧,記得我說的這句話:熟悉老知識與學習新知識一樣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話。

另外對於你的問題,就是應該學會根據邏輯關係詞來進行預聽推測。這一方面能幫助我們正確推測後文的含義(譬如我們在文章里聽到「nevertheless」,就能推測出後文的感情色彩與前文並不一致)。另一方面是能建立已聽內容的粘連關係,使得我們能夠記住已經聽過的內容,不至於馬上忘掉。只要是客觀性的輸入型題型,都應該有類似的學習方式,閱讀如此,聽力也是如此。

8

不知道怎麼備考。。還有,買的書太多,太亂,不知道先從哪裡開始了

你說不知道「如何備考」以及「買的書太多不知道如何使用」,但顯然我沒法給你一個確切的答案,因為每個同學的基礎不同,自然最恰當的備考策略也不同,與其特別寬泛地詢問別人一個無差別的備考建議,還不如先從「測試」開始。

測試,是為了了解自身情況、明確學習目標而必備的「先導動作」。很多同學都有畏難的情緒,特別是聽力這個單項,一旦發現考試材料比較難、一開始聽不懂就不願意做題測試,總想著「我的水平太低了,還是先從聽寫開始」(甚至是背單詞開始)。這是錯誤的。

沒有人如我們自己一樣了解自己,想要制定一個良好的學習計劃、知道該如何著手準備考試(如你剛剛所問的那樣),必須先了解自己現有的知識圖譜與對應缺陷。這種知識缺陷不是想像出來的、自以為是的,而是要真實的、腳踏實地的從測試題中看到的缺陷。

常用的測試材料有很多,比如說官方指南OG、在線測試題TPO、TOPC、PBT等等。如果你不了解這些名詞概念,就去Google上搜一搜,其實都是由托福官方給出的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材料,其中前三者是新托福的題目。如果實在覺得太難,就可以採用PBT的題目。

在已經進行完測試後,你就應該對自己的知識缺陷有所了解,單詞發音不熟悉就該選擇帶光碟的聽力辭彙書(這個我就不再推薦了,俯拾皆是);有特定的題材不熟悉就應該選擇分類辭彙進行學習(張紅岩老師的分類辭彙挺出名的可以考慮);如果發現是做題技巧上的問題,可以就著新托福的真題選擇《新托福真題詳解聽力分卷》一書。

真題題目做完之後模擬類的題目也很多,朗文有一些模擬題(材料不難但長度比較超標)、DELTA(題目普遍偏容易)、巴朗(有個別題目出的不規範)。模擬題各有優缺點,把真題做完之後再考慮使用。當然也歡迎你參加我們的培訓班。

像聽力這種考查硬實力的科目,當然主要是同學們自身的努力,老師更多的是:

1)描述正確的方法

2)構建一些可能的框架

3)找到一些額外的重點」

希望能幫助大家節省一些時間。

9

有時教授的講座比較口語,會有倒裝,或者一個長句子分成了好幾節,反應過來需要好幾秒即使沒有生詞。反之,如果是一個很規矩但是很長的從句一般倒是可以聽出來。「Interglacial periods are, typically periods of time between Ice Ages, when the climate warms, and the glacial ice retreats for a time, before things cool off again and another Ice Age begins.」

Interglacial這個單詞本身可能略難一些,但正如我在前面的回答中所說的,困難的專有名詞並不意味著我們全都需要背下來,因文章中必定有解釋,這裡明顯用be動詞做解釋。

另外如果你了解詞根的知識,應該知道inter- 表示「在……之間」的含義,intercept、interest等等,我就不再多說了。

這句話在理解的時候,可以簡單以每一次停頓為間隔去理解每一個意群,事實上在這些意群之間,關於時間的核心概念一直貫穿其中,譬如」Interglacial periods are」中的「periods」, 「typically periods of time between Ice Ages」的「time」,」when the climate warms」中的「when」, 「the glacial ice retreats for a time」中的「for a time」 , 「before things cool off again」中的「before」, 「another Ice Age begins」中的「begins」,仔細思考一下是否都與時間相關,當你了解這些與時間相關的詞之後是否能了解到原句是以時間為中心展開的,這對於我們聽懂原句很有幫助。

10

雖然生詞可以控制在5個以內,但是總有個別短語聽不出來影響長句子的理解。

如果在整個文章只有5個以內的生詞,那麼單詞早已不是你的問題了,個別短語聽不出來也可以根據上下文推斷得出本句的含義。

你能不能靜靜想一想,那句你認為由於個別短語沒有聽出來而影響理解的長句子與上句和下句的關係是什麼,是並列么,還是遞進、轉折、因果、比較、目的等等。

了解到這些關係,是否能夠幫助你正確推測那個句子,這是聽關係的能力,是正兒八經的聽力能力。想想我們跟廣東人說話,時常有個別片語不通用,「點解」我們能聽得懂呢(你看的出來我又在耍小聰明了)。

當然了,從另一方面來講,提高片語能力也顯得額外必須,試試背誦如下這個材料:ESSENTIAL IDIOMS IN ENGLISH

11

當一個教授從頭到尾沒有任何互動都是自己balabala說時,語速太快就跟不上了

作為一個Lecture的開始部分,教授會跟學生會產生一些互動:這既可能是回顧一下上節課的內容,也可能是嘗試理清一下本節課的概念。

既然是互動就有互動的論述中心,作為一個聽眾,就容易抓住這個中心,把相應的內容聽懂。

而當教授進行長篇論述時,儘管他沒有跟學生互動,但他在論述這些內容的時候一定在嘗試與他的聽眾互動。

想想為什麼我們在講話的時候有一些觀點要舉例子而有一些不?為什麼我們會在擔心聽眾聽不懂或者不贊同我們的時候,舉例子、說原因、講結果、甚至作類比?

這些論證的過程正是作者嘗試與聽眾交流互動的小心思,我們的目標是清楚的聽到教授所做的論述過程是什麼,當你能清楚的了解他的每一個論述話題,知道他的每一個論述過程,事實上你就已經完成了與教授的互動。

12

我覺得是耳朵對英文敏感的度的問題,在中國的環境下沒有天天聽英文語言的條件,老師們會覺得同學明明聽到了某些關鍵的詞語卻沒有反應或理解,是因為學生耳朵沒有適應英文語言,導致麻木,從而不會讓托福語音的內容刺激到耳朵形成思維。解決的方法只有看英文原汁原味的英文電影/視頻/電視劇,不管是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口音,如果有條件堅持看youtube一年,托福聽力一道題不用做都可以拿25+。

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我既不同意使用英文電影/視頻/電視劇來學習英文——特別是複習標準化的考試,也不贊同受過英文刺激一年以上的同學就可以不經訓練地聽力拿到25分以上。我想你可能把一個相對複雜的事情過分簡單化了。

視頻的確可以增加觀眾對於英語的熟悉程度,但泛聽對於知識點本身匱乏的同學來說並沒有起到應有的知識積累的作用,因為「原本不了解的知識很難因為你多聽幾遍就變得了解」起來。

而且在托福的備考中,聽力部分以校園生活和大學課堂為主,有的放矢地複習托福真題才能使標靶清楚。不要把英語能力和考試分數對立起來——我們只是提倡優先學習更有可能考察的知識而已。

托福考試作為標準化考試,其最可以被利用的特點就是其考點固定,這幾乎其實也是唯一可以被研究和歸納的特質。那麼以托福的真實考題專門複習就顯得更為合適了。另外,也正因為是標準化考試,托福對於知識點的切入方式也十分穩定。熟悉特定切入方式和不熟悉之間,差異巨大。

坊間常有笑話,說即便是美國人(甚至是美國的大學生)也並不能保證托福聽力全對,以此來表達托福聽力之難。顯然,其難點顯然不在於聽力能力本身,而是不了解托福考題的切入方式。所以專門的練習,甚至專門尋找老師來幫助學習的過程,是儘可能在短的時間裡取得高分的好辦法。

我們不能簡單的抱怨自己沒有全英文的語言環境,想想以往絕大部分取得高分的中國學生其實也沒有,他們能做到,我們,如果方式得當的話,也應該能做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申請 的精彩文章:

2019年U.S.news美國醫學院排名
2019 U.S.news美國大學社會科學與人文類專業排名

TAG:美國留學申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