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留學生被吐槽愛扎堆抱團,這個鍋背不背?

中國留學生被吐槽愛扎堆抱團,這個鍋背不背?

(作者:全球鋒報英國觀察員李澤妤,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HRFstudio」。)

不久前,Quora(美版知乎)上一則關於中國留學生的問題引發了廣泛討論。

有外國網友不解,「為什麼中國留學生總愛扎堆,而不努力融入外國社會?」

這個提問對中國學生來說真是迷之尷尬!很多人其實都有過類似經歷,被外國同學旁敲側擊,「聽說中國人都不愛說話?」、「我覺得你學習很好啊,怎麼不上課發言?」、「為什麼中國人總跟中國人一起玩?」

那這究竟是外國人的刻板印象,還是中國留學生的真實情況?筆者曾先後留學澳大利亞和英國,其間接觸了許多中國同胞和外國學生。和他們相處時間久了,筆者驚奇發現,即使同在異國留學,中國和外國留學生的社交習慣也迥然不同。

到底哪些差異讓中國學生看起來「不合群」?且讓筆者帶您一探究竟!

留學生≠半個外國人

假期回家或者學成歸來,親朋好友總會跟留學生們開玩笑,「瞧瞧,半個外國人回來了!」吃瓜群眾通常認為,一旦XX留洋了,他就勢必能說一口流利的外語,成功融入當地社會。但「半個外國人」這樣的高帽子,大部分留學生都戴不起!

對於留學生這個群體,社會上存在不少誤解。許多人會先入為主認為,留學生的語言能力一定比國內大學生強,但實際上要分情況。既然是出來留洋,就要在全新的語言環境里生活學習,長期耳濡目染下,留學生們的英文理解能力會有所提升。但在口語上,留學生們的水平可謂參差不齊。

除了先天的語言能力和個人心理因素外,留學生們的社交圈子主要還由其他兩個重要因素決定:留學目的和文化背景。這對於外國留學生也成立。

留學目的是留學生選擇不同社交圈的重要原因。有的人出國是為了移民或找工作。那他們就會在課餘時間格外留意當地環境、政府政策。為了未來發展需要,他們還會刻意主動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爭取近距離接觸當地社會的機會。

還有一類留學生,他們留洋只是為了「鍍金」。俗話說,「再次的海龜也比王八珍貴。」這類留學生往往更關注「文憑」,他們希望自己的留學經歷能在簡歷畫出精彩一筆,並期待手中的名校畢業證成為敲門磚,打開更好的國內工作之門。因此,他們更珍惜中國人的人脈和關係網,很少會浪費時間與外國同學進行深入交流。

外國留學生也愛扎堆兒

外國網友說中國學生愛扎推兒?這鍋我們背了!

中國留學生的人口基數龐大,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一道風景線,因此中國人在一起聚會時更加顯眼。在悉尼的商場或酒吧街,經常會出現「哪哪兒都是中國人」的壯觀景象。

但誰說只有中國學生扎堆兒?扎堆可是所有留學生的「通病」。人在異國,難免因為語言、法律、習俗不同而產生膽怯、自卑、孤單的情緒,「老鄉」無論在哪裡都是最有力的依靠。

外國學生也是如此。他們在留學他國時,也會遇到很多現實問題,難以融入當地人的圈子。來看看筆者的外國朋友們都經歷了啥?

小野寺(來自日本),從到校報道的第一周起,他就積极參与各種社團活動和講座,希望在短暫的留學期間更多體驗異鄉生活。然而,僅僅過了六個月,他的熱情就熄滅了,「和外國人交流雖說不難,但要進一步發展成朋友卻著實不易,還是和文化背景相似的人呆在一起最舒服!」

喬治(來自坦尚尼亞),他認為比起西方國家的學生,他和中國學生交流更為愉快,可能是因為同為發展中國家,更容易相互理解。

威廉(來自美國),他自豪地表示,「我在英國上學,迄今都沒遇到過什麼困難事。」但唯一讓他感到不舒服的,就是自己的美國口音。在以「英音」為驕傲的英國,威廉的美國口音顯得格格不入,總會遭到英國人的「鄙視」。

文化背景影響社交習慣

留學在外,學生們為何會產生扎堆兒現象呢?

在東亞文化圈中,日本和韓國留學生的語言能力普遍不強,本國文化痕迹卻較重,這很大程度影響了他們的社交能力。因此在心理上,他們更傾向於與自己熟悉背景的人交往。

但在亞洲的其他國家,比如越南、印尼這些發展中國家,留學生的情況與日韓明顯不同。由於國家經濟水平整體稍差,這些國家的留學生或是成績優秀的獎學金生,或是家境有益從小就上國際學校的學生,他們的語言能力比東亞學生更強。

此外,不少留學生都想留在生活條件更好的發達國家,他們會積极參加社團活動,努力拓展當地人際關係網。

歐洲人的留學目的又與亞洲人有所不同。他們主要是為體驗生活,或是職業需要才出國上學的。因為目的不同,他們的社交圈子也沒有太多局限。

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在英國和澳洲都比較「吃香」。雖然他們的成長環境與所在國存在一定差異,但語言優勢卻令他們更容易與當地學生產生「文化共情」。

為什麼中國人難以融入外國社會?

先別急著自我檢討。這個問題,外國人也責任。

許多外國人,尤其是英語國家的人,他們不待見「非英語母語者」。他們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英語是一門世界性語言,大家都應當會說英語,但是他們忽略了現實中的個體差異。

這種偏見在英國人身上常見,他們缺乏對其他國家的了解和換位思考,平時與英語流利的歐洲人接觸多了,遇到說英語磕磕絆絆的中國人,難免會感到不適應。因為交流費勁,他們也就不喜歡和中國人說話了。

此外,外國人也有自己固定的社交圈。英國和澳大利亞的許多學校都提供從幼兒園、小學一直延續到高中的教育,外國人社交圈中的好友大多都是「發小」。他們滿足於多年來穩定的社交圈,認為沒有發展新友誼的必要。

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中國學生難以融入當地社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習慣性畫地為牢,不夠自信,難於突破語言和文化不同的壁壘。筆者採訪了身邊的一些中國留學生,他們是這麼說的:

「融入當地學生的圈子很難啦,沒必要費勁嘗試。」

「我害怕自己英語說不好,所以上課很少發言。」

「反正他們也懶得理我,何必自取其辱呢?」

「不和他們交流也可以生活,何必上趕著去自找麻煩呢?」

看來不僅是外國人,中國學生自己也對中國人的社交圈有著刻板的印象。許多中國留學生甚至認為中國人在外就應該抱團取暖,自己的小圈子就足夠,沒必要和外國人過多溝通。

也有許多中國學生覺得,留學最重要的就是畢業,門門考試通過,拿到畢業證就是終極目標。和畢業比起來,其他的社交都不重要。

然而,在這個「人脈」即資源的社會,每一次社交都能為留學生積累一次交流經驗,創造一筆隱形財富。留學生不僅是有著不同背景的個體,更是象徵著整個中國文化圈的群體。

留學在外,本就是不同文化間的摩擦和碰撞,求同存異,互相學習,這才是出國深造的真諦。

無論懷揣怎樣的理想和信念來到異國他鄉,無論背負著多沉重的偶像包袱和社會責任,既然選擇留學海外,就應該放手一搏,體驗他國文化,了解他人生活。

外國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也不應只是未來工作的敲門磚,它是不同文化間的傳送門,更是連接不同人群的橋樑,其所能帶來的財富遠超一張文憑能承載的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鋒報 的精彩文章:

沒想到!中國殲10B雖輸給蘇35 但這架飛機卻贏了
為了移民澳洲,這些中國人花錢假結婚

TAG:全球鋒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