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即將「回歸」大陸的島嶼,面積僅次台灣和海南,房價已破2萬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的第三大島,中國的第三大島其實是位於長江入海口的崇明島,崇明島不僅是中國的第三大島,而且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河口沖積島,面積為1225平方公里。
中國的地形呈現出西高東低的趨勢,呈三級階梯,由於受西高東低地形的影響,中國境內的主要河流的流向從整體上看都是自西向東流。
與此同時,中華文明的經濟中心也呈現出自西向東遷移的趨勢,中國農業開發最早的地區其實是在黃河中游一帶,夏人的活動區域在伊洛一帶,商人的活動區域在太行山東南邊的黃河、濟水一帶,周人的活動區域則是渭水流域的關中平原。
中國地形圖
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長江上游的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的經濟中心,到了宋代以後,開始有「湖廣數,天下足」、「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宋元明清時期,中國的經濟中心轉移到了長江中下游地區。
為什麼中華文明經濟中心的轉移趨勢也與河流的走向一致呢?這與西部地區的水土流失也密切相關,在先秦時期,中國的西部地區曾經是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這裡的農業開發最早,水土流失也非常的嚴重,肥沃的表層土壤流失以後,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地力衰竭的現象,滾滾泥沙伴隨著黃河和長江東流入海,這些肥沃的泥沙在長江和黃河的入海口堆積,使得渤海、黃海、東海的海岸線不斷向前拓展。
中國沿海的天津、上海都是比較年輕的城市,天津在夏商周時期才成為陸地,直到戰國時期,才得到開發,而在距今3000年前,今天上海的外灘、浦東一帶還是一片汪洋大海。
近一千五百年以來,崇明島的發育最能體現泥沙自西向東的堆積過程,在唐朝以前,長江的入海口還沒有崇明島,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長江的入海處形成了兩個小沙洲,稱為東沙和西沙,東沙和西沙形成以後,「漸積高廣,漁樵者依之,遂成田廬」(出自《讀史方輿紀要》),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唐朝地方官員在西沙置崇明鎮。
崇明島的位置
到了宋代的時候,又有許多的沙洲陸續露出水面,有的沙洲被沖坍了,有的沙洲則繼續發育並與其他沙洲合併,遂形成了今日的崇明島。
到了南宋的時候,崇明島的發育速度加快了,因為此時,不僅長江的泥沙在崇明島一帶堆積,黃河的泥沙也在此堆積,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南宋東京府守將杜充為阻止金兵南下,穩住淮河一線,遂在滑州(今河南省滑縣)扒開了黃河大堤,滾滾黃河南下,匯入泗水,由泗水再入淮河,再由淮河入海,從此以後,黃河的入海口從渤海灣遷移到了黃海,並持續至清朝咸豐年間。
南宋建炎年間至清朝咸豐年間,黃河基本上是奪淮入海的,黃河的泥沙在蘇北一帶注入黃河,怎麼會跑到長江口呢?因為黃河沿岸有岸流,並且走向是由北向南,黃河的泥沙先在黃海沿岸堆積,然後又隨著黃海沿岸的海水流入至長江的入海口,黃河與長江兩大河流的泥沙,助長了崇明島面積的進一步增大。
黃河有一段時間,不僅是奪淮入海,而且還奪長江入海,由於黃河長期奪淮入海,所以,自南宋以至明朝的數百年間,每當雨季來臨,「(淮河)西風激浪,白波如山,淮揚數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為此明朝政府決定治理淮河,隆慶年間,總管河道事務的潘季馴在治理淮河和黃河期間,把黃河固定在南宋以來的河道上,繼續由淮入海,但是,黃河的泥沙量太大了,黃河之水彙集於淮河,使得淮河下游平原淤積了,而且還使得淮河下游的破釜塘、泥墩湖、萬家湖等大小湖泊的湖床抬高,並連成一片,形成了面積達2000多平方公里的洪澤湖,淮河之水匯入洪澤湖以後,淮河遂不再有單獨的入海口,淮河之水遂改在三江營(今揚州市江都區)匯入浩浩蕩蕩的長江,這樣一來,黃河的泥沙就直接隨著長江之水來到崇明島一帶堆積。
洪澤湖的位置
到了明清時期,崇明島的面積已經很大很大了,時至今日,發展為中國的第三大島。
不過,隨著泥沙的繼續堆積,崇明島在百年之內會與大陸連接,到那個時候,崇明島就不再是一座島嶼了,所以,崇明島也是即將「消失」並且「回歸」大陸的島嶼。
崇明島每年以143米的速度向前擴展,也就是說,長江的泥沙在入海口的堆積,每年會給中國增加487萬平方米的土地。
崇明島位於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迅速,這裡的房價在一些好的地段,早就已經突破2萬一個平米了。
※天空一聲巨響,1萬6千多人死於非命,科學家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此國擁有漢族血統,但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清明節有人來中國祭祖
TAG:騰飛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