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減字譜徽位、徽分在彈奏時的誤差

減字譜徽位、徽分在彈奏時的誤差

@ 文 / 成公亮

《減字譜徽位、徽分在彈奏時的誤差》

我所打譜的《西麓堂琴統》等琴譜都為明代琴譜,明代琴譜的減字譜只記徽位不記徽分,如左手按七徽六分位置就記寫七八,意即「七徽八徽之間」,而非七徽八分,彈琴者憑目光和聽覺會找到七徽六分的位置。

如來藏

 古琴套曲

成公亮 

00:00/11:41

記錄徽分是清初徐青山《大還閣琴譜》的發明,他把徽位之間分為十等分,琴譜上直接記錄七徽六分為「七六」、十徽八分記錄為「十八」等等。

那麼在琴弦音高調準之後,左手手指按譜上所示徽分按音,音高一定是完全準確的了?不,有誤差,音位越高,誤差越大,到上準的誤差甚至大到四分子一、三分之一音,有時竟達半個音!

那麼,樂譜所示之徽分既有 「名不符實」之虞,原因何在?彈琴者如何適從?

只要不寫錯徽位,彈琴者對徽分記錄的精確與否並不十分在意,因為彈琴時目光的斜視角度看徽位並細至徽分會有誤差,眼睛本來就只能看個大概――這是其一。

古琴的琴弦與琴面有距離,左手按弦後琴弦的張力加大,發音會偏高。而減字譜記錄的徽位是按照琴弦的弦長比來設定的,這樣的設定並不把按弦後琴弦張力的誤差計算在內(泛音不需向琴面按弦,不會改變琴弦張力,因而沒有誤差)。

這時在「下准」誤差極小,「中准」漸至「上准」的五徽、四徽處誤差越來越大(不同的琴的琴弦與琴面距離高度不一,誤差的大小也千差萬別),若完全按譜上標記的徽位、徽分按音,彈奏出的音一定偏高。

彈琴者應該對這種誤差心中有數,在按弦時憑聽覺調整位置而取得音準,調整音高本來就是必須的――這是其二。

所以,即使是準確的徽位、徽分記錄,在「準確的」彈奏中也會有誤差,那麼對於一個有音準辨別能力的彈琴者來講,在彈奏時左手能不能按在準確的音高位置上,主要是依靠耳朵的聽覺而不是用眼睛看譜面上的徽分來分辨。

古人記錄減字譜採取一種「粗疏」、「簡略」的概念主要是在節奏的表達上,在徽位的記錄上自然也會有所反映。

早在明代《西麓堂琴統》等只記徽位不記徽分的琴譜中,十一徽在按音彈奏時左手並不按在十一徽,而是按在十徽八分的位置。關於這一點,《西麓堂琴統》卷之四「調弦法」上指出:「此弦按十一徽調之不應,蓋在第三弦十一徽微上而應也,譜中欲寫十一徽微上字,恐太繁,故於此重辨使學者知之。」 在古琴徽分記譜法尚未發明的明代,這裡的十一徽實際上應為「十一徽微上」,即按在十徽八分位置,這種情況還涉及到八徽要按在七徽九分位置,如《梧岡琴譜·文王操》等。

這種發生在十一徽、八徽上「名不符實」的情況的其它明代琴譜都沒有象《西麓堂琴統》那樣詳加說明,而成為一種大家都知道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即使不知道這種記譜中 「名不符實」的原由,彈琴者也會因這一音的空弦按音的應和或者音樂感覺來修正「調之不應」的按弦位置。《西麓堂琴統》二十五卷的《明君》是非常少用的外調定弦――間弦調定弦。在這個特殊的弦調上,第八段某些在兩徽之間下準的音位亦有作「粗疏」、「簡略」 的記錄,如十二徽十三徽之間的音(靠近十二徽)記為十二徽……,我想這也可能是因為十二、十三共有四個字元,已不能適應減字譜的記寫習慣了,只好寫上十二徽這個近似值的位置。所以,古譜記錄的「粗疏」、「簡略」,不僅僅表現在節奏的表達上,徽分的記錄也早就有此類傾向。

無論是明代或是清代的琴譜,彈琴人在操縵過程中,按音的準確與否,主要應依靠耳朵的聽覺而不僅僅是用眼睛來分辨――這也是徽分記錄「粗疏」甚至「名實不符」 能不知不覺地被接受,能行得通的原因;也是歷來一些琴譜徽分記錯卻長期不被發現不被糾正的原因。

2002年2月於南京藝術學院寓所

藝術欣賞

郭關道長: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斫琴等領域;曉音律、幼隨祖父習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良宵引》 郭關道長演奏,自斫琴,吳聲絲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願做一少女,一生盡芳華
書齋聯拾趣

TAG:郭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