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江南為什麼富可敵國?

江南為什麼富可敵國?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476-江南富可敵國




作者:Andy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江南」是一個不斷變動的概念,在不同時代指代著各異的地理範圍。今天我們對它的界定直接承自明清:即

蘇、松、常、鎮、杭、嘉、湖

七府之地,並且會擴散到江寧和皖江地區,是東中國最富裕雅緻之地。




蘇、松、常、鎮、杭、嘉、湖




但江南並非從一開始就能成為如此令人激賞之地。在漫長的歷史上,江南經歷了複雜的變化,因多次機遇才逐漸發展成今天的文化符號。




今天的文章,我們一起夢回江南,看看這是怎樣一片土地。









落後地區的逆襲




在古代中國,

農業經濟

占絕對主導地位,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取決於當地的農業發展水平及以此為基礎的

農副和手工業貿易。




而江南的開發時間遠遠落後於

黃河流域

。當黃河流域早已成為秦漢大帝國經濟中心的時候,南方還處於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開發初期階段,大

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大片原始森林,湖沼窪地密布。




秦代諸郡


南方與北方中原-河北的人口與郡數


差距懸殊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在江南的自然環境下,在

鐵器農具

尚未使用之前,農業生產的大規模開展是不可能的。在遠古江南的經濟體系中,

漁獵、採集

經濟還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司馬遷

把廣義的江南形容為「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火耕而水褥」,相當落後。




種田太過困難


只能像這樣打魚維生




但北方的戰亂給了南方一次又一次發展機會。從

永嘉之亂

安史之亂

再到

靖康之難

三次大規模的

移民活動

,都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在全國

經濟中心南移

的過程中,江南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




西漢至清代


南北方

著籍戶口佔全國百分比


北方從81%逐步降低至28%


南方則從19%升至71%




六朝自吳至陳,據有東南半壁,每當

胡騎南下

,中州擾亂之時,江南都會成為士民避亂的樂土。南方經濟始由過去的零星與局部開發, 而轉入到

大規模的全面開發階段。




吳國可以說是第一個


有希望統一全國的江南政權


其政權核心即在「江東」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興水利, 而後有農功, 水利乃農業發展之本,從

孫吳

開始的六朝均以江南地區為統治重心, 對江南

水利興修

也投入了大量精力。




此外,六朝時期皇權軟弱,

門閥興盛

,北方士族地主的南下, 為江南帶來了發展生產的諸多要素: 數量

眾多的勞動力

—佃客部曲和奴婢

、由勞動者所掌握的生產技術、發展生產必不可少的資金。




左為部曲俑


右為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


(推薦一個,局長看過很喜歡)




這諸多的要素集中在

門閥士族的田園

這一載體上, 由其重新加以組織並投入生產。而

朱張陸顧

等江南本土大族的存在又使得南遷士族避開三吳熟地,或在

廣陵京口

,或在

會稽海濱

。這次人口遷移給江南乃至中國帶來的影響超乎經濟層面而波及文化、語言、政治觀念等等。




廣陵、京口


當時北方流民被安置所在




安史亂後

,北方殘破,「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大唐盛世走向暗淡的同時,

江南卻正在野蠻生長

之中。




在唐代, 江南出現了水稻種植技術的兩項重大突破——發明了

水稻的移植方法

和水田犁

「江東犁」。




江東犁




在此基礎之上, 又發明了新種植制度——稻麥一年二作制。這也是江南農地開發進入新階段的現實寫照:隨著人口不斷增長,新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少,人們必須在現有土地上花更多的心思,提高單位畝產。江南農業為人所熟知的

精耕細作

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細密到了極致


江蘇常州附近




在江南內部,開發的區域也有了明顯的轉移,在唐以前,江南農業最發達的地區在

平原西部的寧鎮地帶

,這一區域地勢較高,排澇條件較好。

唐以後東部的太湖平原

開始大力發展,在

明清時期東部平原

更成為了江南農業的根本所在。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


在歷史的早期


江蘇東部與上海還泡在水裡


(下圖為春秋時期江浙滬大致海岸線)






江南甲天下




中國古代

經濟重心南移

,在

北宋末年

最後完成。當時由於女真人的南下,北方漢人出現了第三次人口南遷的浪潮,不但有一般百姓,還幾乎囊括了朝野全部精英。




恐怕並非朝野盡數南下


被擄至北地的不知多少




南宋朝廷選擇

定都江南

,就是看中了這裡發達的經濟,豐富的物產以及眾多的人口。江南僅在有限的平原地區之內就養活了近全國總人口

22%

的人民,同時還負擔了國家

大量糧賦




江南幾大主要平原




據《宋史·食貨志》所載,大中祥符初年(1008年)朝廷對

江南征運的漕糧增至700萬石

,是輸往京師總槽糧的

82%

,故當時諺云:「蘇湖熟,天下足。」




不過兩宋時期江南

人口高度密集

,兩浙地區人口「百倍常時」。由此造成耕地不足,於是

圍湖造田、墾殖海塗江灘

成為一時風氣。丹陽的練湖、紹興的鑒湖、餘姚的汝仇湖、蕪湖的萬春圩田都是在兩宋困水成田的。




今惟城西南尚有一段較寬的河道稱為鑒湖


此外殘留幾個小湖




在豐沛的糧食產量之外,宋代的江南,

絲織業

棉紡業

也突飛猛進,成為了重要的輔助經濟模式。




江南的土地光熱條件本就適合

桑蠶養殖

,濕潤的氣候也適合製作絲綢,絲織業在江南的興起是情理之中。

棉花

則幾乎與蒙古在北方崛起同時,從中亞深入中國腹地。

宋元時代棉紡織業

在江南

得到了大幅度的發展,在全國出現了一批以絲棉織業為主市鎮。




蠶蛹首先改變了世界


棉花尾隨其後也改變了世界




到了後來的

明清兩代

,江南地區以絲織和棉紡為特色產業的城鎮星羅棋布,改變了過去傳統的城市布局:這些市鎮里有許多

專門的手工業工場

,大批

僱用工人

,需要職業的

管理人員

原料產地與成品產地分離

,需要專業的

運輸從業人員

……




大量專業人員的聚集和財富的輸送讓這些商業城鎮的經濟地位甚至超過了所屬的府州縣城,以

手工業、商業為主要產業的士紳階層

也應運而生。




江南各地的織造局


和織造局的各位督辦


後來成為了皇帝安置在江南的心腹





更幸運的是,南宋滅亡之後,征服者蒙古人開始學習漢法的治國之道。在江南他們沒有舉起屠刀,反而對江南發達的經濟大為讚賞,保留了兩宋以來江南的發展成果。






明清江南的進步與無奈




在封建社會的晚期,江南終於修鍊成了我們今日熟悉的模樣:

小橋流水,春雨杏花

的水鄉環境,

蠶桑與棉紡

的多種經營,

科舉昌盛

的簪纓世家,再有說不盡的才子和佳人。文化和財富薈萃於此,江南成為所有中國人的玫瑰色的浪漫想像和潔白神聖的文化殿堂。




江南小鎮




明清時期江南地區

稻麥複種制

進一步普及,糧食產畝明顯提高。明成化年間各地運糧至京師400萬石,

南糧佔80%

,而

蘇、松、常

三府又佔南糧中的大部分。所以明人謝肇淛說:「三吳賦役之重甲於天下,一縣可敵江北一大郡。」




下表顯示明代, 各地上交給朝廷的稅糧, 每5石就有1石多是由江南提供的,

江南以1 / 1 6 的田土交納了1/ 5 的稅糧

。而賦重最為突出的是蘇松二府。






江南稅賦

的起運分為漕糧——供給邊防軍人,以及白糧——供給京城權貴宮廷。兩部分糧食都少不了運輸費,而

運輸費本身往往是正稅的數倍

。正德時松江人顧清家田地應納正糧1.62石,而

加耗達12.9石

,因而他十分感慨地說:「是正稅一石,而征八石有奇,從古及今,未聞有此制也。」




水運雖然已經是古代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


但如此遠程的運輸


剛性損耗也是規模巨大的




在賦稅的重壓下,江南人民走向

多種經驗發家致富

的道理,憑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經營習慣、生產技術,以及江南重視生產的氛圍,成為了

沒有優惠政策的卻先富起來

的典型。




在清中期以前,傳承自宋元以來的

紡織業

,已經讓江南成為了中國傳統經濟的

最發達的地區

。江南的中心

蘇州

,憑藉著大運河樞紐的有利位置以及當地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成為

區域中心

商品集散地

初級產品加工中心。






而在江南的邊緣也鑲嵌著

鎮江

揚州

這樣的運河重鎮、商品集散地、初級產品加工中心以及開埠前

最大的內貿港上海

。江南在這一時期甚至已經從最大的糧食輸出地區

轉變為了糧食輸入地區

,完全成為了

經濟為導向的區域

,機智地避開了不合理的稅負亂攤派。






在部分經濟史學家眼中,在工業化以前,作為中國最先進的地區,江南的經濟發展與歐洲最先進的地區

英格蘭保持同步

,處於近代化的前夜。人口密集,賦稅繁重的江南地帶非但沒有陷入

馬爾薩斯陷阱

反而迸

發出持續的活力。








隨著

1854年上海開關

,中國最富庶的江南腹地也開始捲入

資本主義經濟體系

中。近現代化的浪潮層層相疊,古典的江南又開始了一輪劇變。




在對外貿易的刺激下,

上海

這座最大的港口開始了規模空前的崛起。江南,作為經濟上的首富之地逐漸被

長江三角洲

這一更廣大的地域概念索取代。她的邊界也早已越過了長江,包涵了

江北的揚州,南通,並且向西端擴展進入安徽境內。






其內部的城鎮體系和市場網路也發生了深刻的嬗變:以

大運河

為主要網路的

內向型水道交通

讓位於指向

口岸和海洋

的立體化的

外向型交通體系




這一切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一個從近代延續至今

,關於世變的故事…




這個波瀾壯闊的故事我們以後出


(圖為上海外高橋)






END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下面



國家:巴西  |  泰國  |  印度  |  日本  |  越南


省區:安徽  |  廣西  |  河北  |  河南  |  山東


城市:廣州  |  蘇州  |  杭州  |  黃石  |  玉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坐在船上的武漢
恐怖組織會向羅興亞人滲透?東南亞各國熱議羅興亞人問題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