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什麼是陰虛、陽虛、氣血、血虛?「虛則補之」,如何補?

什麼是陰虛、陽虛、氣血、血虛?「虛則補之」,如何補?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最近感覺自己很「虛」,經常頭暈目眩,沒走幾步路就很喘,感覺很沒力。中醫說「此為虛勞之症」。

什麼是虛勞?

虛勞,中醫病症名,又稱虛損,是由於稟賦薄弱、後天失養及外感內傷等多種原因引起的,以臟腑功能衰退,氣血陰陽虧損,日久不復為主要病機,以五臟虛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多種慢性虛弱癥候的總稱。虛勞多發生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及大病久病,精氣耗傷的患者。病程一般較長,癥狀逐漸加重,短期不易康復。

虛勞以臟腑功能減退、氣血陰陽虧損所致的虛弱、不足的證候為其特徵,在虛勞共有特徵的基礎上,由於虛損性質的不同而有氣、血、陰、陽虛損之分。氣虛損者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神疲體倦、懶言聲低、自汗、脈細;血虛損者主要表現為面色不華、唇甲淡白、頭暈眼花、脈細;陰虛損者主要表現為口乾舌燥、五心煩熱、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陽虛損者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質淡胖有齒痕、脈沉細。

虛勞該如何調理呢?

對於虛勞的治療,以補益為基本原則。正如《素問·三部九候論》說:「虛則補之」。在進行補益的時候,一是必須根據疾病屬性的不同,分別採取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療方葯;二是要密切結合五臟病位的不同而選方用藥,以加強治療的針對性。

為了便於臨床運用,虛勞的辨證論治以氣血陰陽為綱,五臟虛證為目。

1.陰虛

陰虛是指由於陰液不足,不能滋潤,不能制陽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陰虛可見於多個臟器系統組織的病變,常見者有肺陰虛證、心陰虛證、胃陰虛證、脾陰虛證、肝陰虛證、腎陰虛證等。

(1)肺陰虛 證候:乾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熱,盜汗,面色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則:養陰清熱潤肺。主方:沙參麥冬湯。方葯: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桑葉、甘草。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咯血,加白及、仙鶴草、小薊;潮熱,加地骨皮、銀柴胡、秦艽、鱉甲;盜汗,加牡蠣、浮小麥。

(2)心陰虛 證候:心悸,失眠,煩躁,潮熱,盜汗,或口舌生瘡,面色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則:滋陰養心。主方:天王補心丹。方葯:生地、玄參、麥冬、天冬、人蔘、茯苓、五味子、當歸、丹參、柏子仁、酸棗仁、遠志、硃砂。

火熱偏盛而見煩躁不安,口舌生瘡者,去當歸、遠志,加黃連、木通、淡竹葉;潮熱,加地骨皮、銀柴胡、秦艽;盜汗,加牡蠣、浮小麥。

(3)脾胃陰虛 證候:口乾唇燥,不思飲食,大便燥結,甚則乾嘔,呃逆,面色潮紅,舌干,苔少或無苔,脈細數。治則:養陰和胃。主方:益胃湯。方葯:沙參、麥冬、生地、玉竹、冰糖。

口乾唇燥甚者,為津虧較甚,加石斛、花粉;不思飲食甚者,加麥芽、扁豆、山藥;呃逆,加刀豆、柿蒂、竹茹;大便乾結,將原方之冰糖改用蜂蜜。

(4)肝陰虛 證候:頭痛,眩暈,耳鳴,目干畏光,視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體麻木,筋惕肉困,面潮紅,舌干紅,脈弦細數。治則:滋養肝陰、養血柔肝。主方: 補肝湯。方葯:地黃、當歸、芍藥、川芎、木瓜、甘草、麥冬、棗仁。

頭痛、眩暈、耳鳴較甚,或筋惕肉困,為風陽內盛,加石決明、菊花、鉤藤、刺蒺藜;目乾澀畏光,或視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貞子、草決明;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紅脈數者,加龍膽草、黃芩、梔子。

(5)腎陰虛 證候:腰酸,遺精,兩足痿弱,眩暈,耳鳴,甚則耳聾,口乾,咽痛,顴紅,舌紅,少津,脈沉細。治則:滋補腎陰。主方:左歸丸。方葯:熟地、龜板膠、枸杞、山藥、菟絲子、牛膝、山茱萸、鹿角膠。

遺精,加牡蠣、金櫻子、芡實、蓮須;潮熱、口乾、咽痛、脈數為陰虛而火旺,去鹿角膠、山茱萸,加知母、黃柏、地骨皮。

2.陽虛

陽虛指機體陽氣虛衰,機能減退或衰弱,代謝活動減退,機體反應性低下,陽熱不足的病理現象。陽氣有溫暖肢體、臟腑的作用,如果陽虛則機體功能減退,容易出現虛寒的徵象。常見的有心陽虛、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等。

(1)心陽虛 證候: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悶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質淡或紫暗,脈細弱或沉遲。治則:益氣溫陽。主方:保元湯。方葯:人蔘、黃芪、肉桂、甘草、生薑。

心胸疼痛者,酌加鬱金、川芎、丹參、三七。形寒肢冷,為陽虛較甚,酌加附子、巴戟天、仙茅、仙靈脾、鹿茸。

(2)脾陽虛 證候 面色萎黃,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腸鳴腹痛,每因受寒或飲食不慎而加劇,舌質淡,苔白,脈弱。治則:溫中健脾、益氣祛寒。主方:附子理中湯。方葯:党參、白朮、甘草、附子、乾薑。

腹中冷痛較甚,為寒凝氣滯,可加高良姜、香附或丁香、吳茱萸。食後腹脹及嘔逆者,為胃寒氣逆,加砂仁、半夏、陳皮;腹瀉較甚者,為陽虛濕甚,加肉豆蔻、補骨脂、苡仁。

(3)腎陽虛 證候:腰背酸痛,遺精,陽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蒼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腹瀉,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脈沉遲。治則:溫補腎陽、兼養精血。主方:右歸丸。方葯:附子、肉桂、杜仲、山茱萸、菟絲子、鹿角膠、熟地、山藥、枸杞、當歸。

遺精,加金櫻子、桑螵蛸、蓮須,或金鎖固精丸;脾虛以致下利清谷者,減去熟地、當歸,加党參、白朮、苡仁;命門火衰以致五更泄瀉者,合四神丸;陽虛水泛以致浮腫、尿少者,加茯苓、澤瀉、車前子,或合五苓散。腎不納氣而見喘促、短氣,動則更甚者,加補骨脂、五味子、蛤蚧。

3.血虛

血虛指血液虧虛,臟腑、經絡、形體失養,以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爪甲色淡,頭暈眼花,心悸多夢,手足發麻,婦女月經量少、色淡、後期或經閉,脈細等為常見證候。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故血虛之中以心、脾、肝的血虛較為多見。

(1)心血虛 證候: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多夢,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或結代。治則:益氣生血、養血寧心。主方:養心湯。方葯:人蔘、黃芪、茯苓、五味子、甘草、當歸、川芎、柏子仁、酸棗仁、遠志、肉桂、半夏曲。

失眠、多夢較甚,可加合歡花、夜交藤。

(2)脾血虛 證候:體倦乏力,納差食少,心悸氣短,健忘,失眠,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薄,脈細緩。治則:補脾養血養心。主方:歸脾湯。方葯:參、芪、術、草、姜、棗、當歸、茯神、酸棗仁、龍眼肉、遠志、木香。本方為治脾血虛及心血虛的常用方劑。

(3)肝血虛 證候:頭暈,目眩,脅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或筋惕肉困,婦女月經不調甚則閉經,面色不華,舌質淡,脈弦細或細澀。治則:補血養肝、養血調血。主方:四物湯。方葯:熟地、當歸、芍藥、川芎。

血虛甚者,加制首烏、枸杞子、雞血藤;脅痛,加絲瓜絡、鬱金、香附;目失所養,視物模糊,加楮實子、枸杞子、決明子。

4.氣虛

在氣、血、陰、陽的虧虛中,氣虛是臨床最常見的一類,其中尤以肺、脾氣虛為多見,而心、腎氣虛也不少。

(1)肺氣虛 證候:短氣自汗,聲音低怯,時寒時熱,平素易於感冒,面白,舌質淡,脈弱。治則:補益肺氣、斂肺肅肺。主方:補肺湯。方葯:人蔘、黃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

無咳嗽者,可去桑白皮、紫菀。自汗較多者,加牡蠣、麻黃根。若氣陰兩虛而兼見潮熱、盜汗者,加鱉甲、地骨皮、秦艽。

(2)心氣虛 證候:心悸,氣短,勞則尤甚,神疲體倦,自汗,舌質淡,脈弱。治則:益氣養心、補血寧神。主方:七福飲。本方系由五福飲加酸棗仁、遠志而成,適用於氣血虧虛、心失所養所致的心悸、氣短、自汗、神疲、不寐等症。

自汗多者,可加黃芪、五味子;飲食少思,加砂仁、茯苓。

(3)脾氣虛 證候: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治則:健脾益氣除濕。主方:加味四君子湯。方葯:人蔘、黃芪、白朮、甘草、茯苓、扁豆。

胃失和降而兼見胃脘脹滿,噯氣嘔吐者,加陳皮、半夏。食積停滯而見脘悶腹脹,噯氣酸腐,苔膩者,加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氣虛及陽,脾陽漸虛而兼見腹痛即瀉、手足欠溫者,加肉桂、炮姜。

(4)腎氣虛 證候: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治則:益氣補腎、生精養血。主方:大補元煎。方葯:人蔘、山藥、炙甘草、杜仲、山茱萸、熟地、枸杞子、當歸。

神疲乏力甚者,加黃芪。尿頻較甚及小便失禁者,如菟絲子、五味子、益智仁。脾失健運而兼見大便溏薄者,去熟地、當歸,加肉豆蔻、補骨脂。

百科名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繫bd@baikemy.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科名醫網 的精彩文章:

艾葉青團,艾草煮雞蛋,艾葉蛋餅,艾葉的花樣吃法你知道幾種?

TAG:百科名醫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