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孫悟空說過,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孫悟空說過,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本文2988字,讀完大約需要6分鐘

1

導師讓喊爸爸,一點不奇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最早差不多是在唐朝的《太公家教》里看到,而元朝的關漢卿已經寫進雜劇。到了明代,吳承恩更是在《西遊記》里,一再讓大師兄二師兄沙師弟口出此言。第三十一回面對黃袍怪,往日大鬧天宮我行我素的齊天大聖,一口一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義正嚴詞大義凜然。似乎被壓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里,天天都受的是天地君親師的儒家教育。

光是嘴上說說還不行,還必須要以實際行動來表示。五代時的王仁裕,當主考官老師的時候已經是老年人,幾個兒子早早都過世了。於是每次學生上門,一定會在中堂設座,王仁裕和夫人正襟危坐,接受學生們的跪拜,跟親生兒子行的禮節一模一樣。學生平身之後大家圍坐一桌,酒菜美食上來之後不要僕人效勞,王仁裕和夫人親自遞給門生享用,「甚於慈母之親嬰兒也。」在當時人的眼裡,這也不算什麼出格的事。

古時的老師和學生,關係跟如今的大不一樣——要緊密得多得多。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比父子關係有時更緊密,因為師生關係差不多就是仕途上的裙帶關係,老師是學生的後台背景和人脈,學生是老師的親信心腹和幹將。老師學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幾千年來一直如此。

2

大規模開學授徒,基本上是從孔子那時開始的。所以原來的教師節,都要拜孔子像,孔子像的上方通常都有四個大字「萬世師表」。幾百年後來到了東漢,要求通曉經典才能入仕當公務員,因此儒學迎來了飛速發展的春天,鄭玄這樣的宗師們紛紛開門授徒。如果是老師鄭玄親自指導的學生,可以稱為弟子;但要是鄭玄指定大師兄二師兄轉相傳授的學生,只能稱為門生。

想當公務員,成為門生差不多是一條必經之路,於是無數有為青年紛紛趨之若鶩。漢明帝時的名儒桓榮只有幾百門生,而之後在名儒樓望門下登錄註冊的門生有九千多人,許多人甚至連樓望的面都未必見過。因為門生是做官的敲門磚,因此不但學者招門生,就連宦官也開始亦步亦趨地招攬門生。

門生不是署個名就行的,要為自己的宗師出錢集資、奔走服役,甚至在有需要的時候還要作姦犯科。宗師在世的時候,門生要以君臣父子之禮以待;宗師過世了除了要服喪三年,還要繼續奉侍宗師的後人,形成世襲的隸屬關係。東漢末年分三國,黃巾起義加上群雄割據,那些累世公卿、門生眾多的豪門大族,是最為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

例如四世三公的袁氏,門生故吏桃李遍天下,成為袁氏縱橫天下的堅強後盾。袁紹起兵反抗董卓,起來響應的大都是袁氏的門生;袁紹跟曹操割據南北對峙,在曹操勢力範圍內的許多地方官擁兵自守,根本不聽曹操的號令,一心只想袁紹早日將曹操拿下。

現在知道曹操當時為什麼要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了吧?他作為宦官家奴的後代,家世本來就遠遠不如袁紹,人才大多都站在袁紹的戰隊里。他曹操要是還念德才兼備的經,就只有等著被袁紹吞沒掉。

3

南北朝時的士族如王家、謝家是怎麼來的?就是在大批門生故吏的簇擁下成長起來的。隨著時代發展,皇帝越來越覺得權力被士族控制、不舒心不愉快不能為所欲為,於是就開始扶持寒門庶族起來對抗士族,這就是科舉制的由來。

從隋唐正式開始的科舉制,直到一百年前才收場,持續了差不多一千三百年。在漫長的十三個世紀中,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們,一上榜就即將迎來主持考試的主考官,也就是自己的老師——唐朝時叫座主,明清之後叫座師。

從中晚唐開始,每年科舉發榜後,新科及第的舉人都會通過參加座主謝恩典禮、參謁宰相、曲江赴宴、慈恩塔題名等一系列活動,建立起原來或許素昧平生的座主與門生之間的關係。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的名句,就來自於參加活動時的得瑟心情。如果是同姓同宗,座主門生彼此還要細究祖宗三代,看能不能扯上宗親關係。

到了唐朝後期,座主提攜門生、門生感恩座主,已經成為社會公認的正麵價值觀念,這也跟尊師重道的傳統一脈相承。雖然韓愈在《師說》里也提出「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略顯時尚的師生觀,但主流還是:道就是師,師就是道。

座主和門生的關係一緊密,就容易拉幫結派、黨同伐異,既不利於皇帝的專權統治,也會在權力鬥爭中引來非議。唐憲宗時舉人牛僧孺跟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一黨,傳統士族李德裕跟士族出身的人結成一黨。李黨打壓舉人跟座主關係緊密的現狀,規定及第後一切謝恩遊覽活動統統取消;牛黨上台後,當然第一時間就恢復了活動,保證門生座主關係的持續推進。牛黨和李黨斗得死去活來,前後近四十年,直接把唐朝的政治前途耗到了油盡燈枯。

到了宋朝立國,宋太祖趙匡胤覺得座主門生的關係不得不防,乾脆統統收歸我有算了。雖然在武則天那時就有殿試,但一直不是常態,到了趙匡胤才把殿試正式確立為考試的最終一環。皇帝親自出題,最後通過殿試的,不再是誰誰的門生,都是皇帝的門生,也就是「天子門生」。趙匡胤覺得這樣一來,可以杜絕師生朋黨的弊端。

然而就算從此有了天子門生,跟帝國龐大的官僚系統相比,又能佔多少比例?皇帝還是需要科舉,還是需要有人替他先進行一輪又一輪的篩選不是?所以還是有宗師,還是有宗師的門生。只是因為既然皇帝這麼忌諱,大家也學會了避嫌,不要讓皇帝懷疑多重要啊。所以蘇軾參加考試時,以一篇《刑賞忠厚論》讓主考官歐陽修大為滿意,但他以為這是自己學生曾鞏的傑作,因此為了避嫌說自己唯親是舉,只給了個第二。

蘇軾也憋屈啊,憑什麼啊?憑什麼文筆好的反而當不了第一呢?

4

到了明清,皇權更是高度集中,但座師和門生的親密度仍然有增無減。永樂時朱棣「靖難」,問不肯屈服的文人方孝孺不怕我誅你九族?方孝孺不屑回擊就算誅十族又如何?於是朱棣大怒,把方孝孺的朋友和門生也抓起來歸為一族,統統處死了。

到了嘉靖萬曆年代,座師如果是宰相,門生幾乎都會佔據政壇各路高位。座師要幹什麼,不便自己出手的,幾乎都是由門生代勞。門生和座師的關係,前所未有的緊密。

然而說到底,門生是不能選擇自己的座師的,完全是聽天由命。皇帝派了誰到你那一省去監考、點了誰作這一次的主考官,誰就有可能是你的座師——不要嫌棄,你想考還不一定能考上呢!舉人們的所有精力都在拿到夢寐以求的進士頭銜,哪有心思去操心這一次的主考官是不是自己心儀的政壇偶像。

而雖然門生追隨座師是一直以來的慣例,但總也有例外的時候。例如嘉靖時的總督胡宗憲,雖然跟嚴嵩走得很近是嚴嵩的人,但查《明代進士登科錄》,嚴嵩卻並不是胡宗憲的座師。最後嚴嵩倒台,胡宗憲也受牽連而被迫自盡。

到了萬曆時,首輔張居正更是遭到了自己門生的公然彈劾。1576年正月,巡按遼東御史劉台——張居正自己的門生——彈劾張居正「擅作威福、蔑祖宗法」。張居正氣到要吐血,說開國兩百多年,還從來沒有門生攻擊自己座師的事情,現在居然發生在我身上。

劉台被抓到京師下獄,打了一百廷杖後發配廣西除名為民。第二年,張居正又有門生吳中行、趙用賢起來彈劾他喪父卻還在上班,張居正那時正在改革的緊要階段,沒想到自己的門生跳出來給他挑刺,然後又給這些人一道廷杖炒肉,然後撤職。

劉台他們以門生身份彈劾座師,一是因為繼承了「敢諫」的傳統,還不像清朝時那樣皇帝聽不順耳動輒丟官甚至沒命;二是張居正確實違反制度,遭人詬病;三是彈劾者出於自己名節利益的考量:劉台們根據嘉靖之後權臣無一善終的事實,確信一手遮天的張居正同樣也不會有好下場,雖然現在反張遭禍,但長久一定會得到朝廷和輿論的好評。

果然張居正死後,劉台、吳中興、趙用賢全都被平反昭雪,以「直聲震天下」的美名流傳後世。

5

總體而言,座師和門生的關係,遠遠比父子的關係更重要。座師能幫你的、父親未必幫得了你,因為不是每個人的父親都叫嚴嵩。

既然讀書考試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做官,那麼在官場上已經具有資歷和人脈的座師,毫無疑問是新科進士舉人們仕途高飛的助推器。等門生熬成了座師,又會把助推器的功能持續演進下去。中國龐大的官僚系統,就通過座師和門生代代相傳。

在當下,因為西式教育的推進普及,師生關係更趨於現代化。學生的成就可能靠導師、學生惹了禍可能還得靠導師,但學生對於導師的依附關係,實在是應該要弱於以往的。所以導師一意要讓學生以父相待,多少都有點蹊蹺。

而且就算以往座師門生關係有種種的弊端黑洞,至少一種惡是沒有的,因為……

沒有女門生。

原創不易

您的打賞是最好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有營養 的精彩文章:

宋教仁的寂寞身後事
霍金並非第一人,也絕不會是最後一人

TAG:談資有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