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遐想
「姐,這花好美呀!來一個自拍。」
「咦,還有,還有那月亮,你看,藍藍的天,圓圓的月,太美了。」
堤上,前邊走著的姐妹倆說著、笑著,自拍著,不亦樂乎。仔細一看,可不是嘛,蔚藍的天,金黃的月,鮮艷的花,構成了一幅仲春時節的月夜圖。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不正是那些文人墨客們描述的那種「花前月下」的意境么!
哦!想來,我似乎已經很久不曾這樣靜靜的徘徊於花前和月下了,也很久不曾遇到過這樣浪漫的意境了。
前方,是翠湖河堤,燈火闌珊處,有小姑娘咯咯笑著、追逐著,漸漸跑遠,這使人想起大才子唐伯虎的「記得昔年曾識面,桃花深處短牆頭」的詩句來。我不禁啞然失笑,這類句子,應是小鮮肉們吟詠的吧;像我這般年級,只能搖頭感嘆「塵滿面、鬢如霜」之類的句子了。
有人說,這花是櫻花。一說到櫻花,我立馬想到魯迅先生描述的日本的櫻花來,「上野的櫻花爛漫的季節」以及「油光可鑒」的清國留學生們,因為是小日本的「花」,我就不大喜歡。
我是個植物盲,分不清此花彼花,在我的潛意識裡,桃李杏才是「春風一家」,其餘的都是配角呢!
在我的家鄉天水,李樹是有的,不多,但桃和杏卻隨處可見,隨便一個山樑梁、溝壑壑,說不定就有成片的桃林、杏林。記得小時候,大人們常說起三陽川的桃子如何如何,可見當時已成氣候;如今秦安縣和伯陽鎮的桃林,規模甚是宏大,每年花開時節,吸引大量的遊客踏青賞花,已成為當地一景。杏子就更不用說了,我的家鄉新陽鎮就是杏花之鄉呢。
這兩種花是家鄉最多的,也是最普通的,但卻是我最喜歡的。
一、桃花 詩詞
說起對桃花的喜愛,就不能不歸咎於「古書」。《三國演義》中就有桃園結義的故事,古詩詞中也多有描寫桃花的,如唐伯虎的《桃花詩》,或者以桃花為題而發生的故事。譬如唐代大才子崔護的《題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多美的句子啊!少時讀古詩總覺枯澀難懂,惟此詩清新脫俗,令人眼前一亮。在整部《全唐詩》里,崔護的作品只有這麼一首,其生平事迹也鮮有人知,但恰恰就這麼一首詩,讓人們記住了崔護,記住了「人面桃花」。
少女阿桃的單純,(嘿嘿!姑且叫她阿桃吧),才子崔護的多情,舉手投足,一顰一笑,將兩個年輕人之間初遇的愛戀、別後的相思、深情的再訪、未遇的失望等複雜的感情,都能或隱或現地寓於其中。那麼好的春天,可惜伊人不在,才子怏怏而歸,讓人若有所失,給人們空留下幾許惆悵和失望。
後來,為了不使人感到遺憾,有好事者又續寫了京劇《人面桃花》,使得故事完美結局。原來,那天阿桃和她父親出門去了,回家一見門上的題詩,阿桃一病不起。而崔護由於心中牽掛又來尋訪,少女在昏厥之中聽到崔護的哭喊,奇蹟般的蘇醒了,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有詩為證曰:「今年今日此門中,萬樹桃花一片紅。愁思當隨流水去,同開笑口對春風。」
能讓你從一首詩因此而喜歡一種花,記住一段故事,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吧!
前幾年的某一段時間,家裡小字輩們都如饑似渴的閱讀電子版的郭敬明的小說,書名好像叫做《夢裡花落知多少》,說是好的不得了,反正是給我也傳了過來。及至看完,問我的感受,我說這部書只有閱讀的快感,沒有閱讀的記憶。但有一首詩卻是寫的極好:記得當時年紀小,我愛談天你愛笑。有一回並肩坐在桃樹下,風在林梢鳥在叫。不知怎樣睡著了,夢裡花落知多少。
小輩們閉口無言。說這詩是郭敬明引用台灣作家三毛的。我說難怪!但是我後來從網上獲知,這首詩其實是歌詞,據說是一個叫盧冀野的先生於1934年創作的,後來三毛和郭敬明都有引用,以至於被人誤以為是他們的作品。
這說法,難辨其真偽。但我想,從郭的寫作特色和風格看,多描寫的是都市、大款、美女、帥哥,三角戀之類,山野鄉村較少出現,所以說,郭的寫法似乎與這詩不太搭調。
總而言之,桃花是屬於鄉村的,是屬於田野的,它因春而綻放,春因它而美麗。
桃花,更因中國詩詞而絢麗多姿!
※我與你的遇見,不曾邀約,卻心有靈犀
※眷念時光不老,斑駁了指尖流年
TAG:美篇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