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一生畫鼠無數 竟被戲稱為「鼠畫家
不常見的,我覺得虛無縹緲,畫得雖好,總是不切實際。
——齊白石
鼠趣圖
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的小動物。在民俗學中老鼠也是吉物,即為「倉鼠有餘糧」,涵義有鼠則代表日子足夠,標誌吉祥富裕及生命繁洐,並非是讓人深惡痛絕、人人喊打的那個動物。
蠟燭與鼠
齊白石終身畫了許多幅關於老鼠的著作,其詼諧生趣的翰墨及打油詩,表現了他那種特有的詼諧和戲弄意味,讓人備感親切。至於他喜歡畫鼠的原因,能夠歸結為以下幾點:
老鼠偷油
一、自己屬鼠
齊白石出生於1864年,是鼠年。他終身畫鼠許多,筆下的老鼠有的生動機伶,有的奸刁取巧,有的貪婪可笑,個個生動鮮活,令人捧腹不已,廣受喜歡,也因此得了個「鼠畫家」的戲稱。
燭鼠圖
另外齊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鄉村,當過農民,做過木匠,畫如人般實在而風趣,沒有裝模作樣之氣,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他曾說:「說話要說人家聽得懂的話,畫畫要畫人家見過的東西。」正因如此,他的畫給人一種和顏悅色、純真生動的感覺。
燭鼠圖
二、詼諧詼諧,戲弄鼠輩
齊白石畫鼠不只僅只是為了好玩,也常常題詩畫上,帶著少許戲弄,筆墨里既透著詼諧詼諧,又有著警醒世人的意味,令人深思、耐人尋味。
1948年作 豐年
他曾在《畫鼠》中畫了一隻老鼠作奔跑狀,好像去做什麼不光彩的事,題款:「汝足不長,偏能快行。目光不遠,前頭路須看分明。」尖銳有趣的話,正是對那些投機鑽營、鼠目寸光、自以為是的小人物的警示,發人深省。
油燈貓鼠圖
聽說,齊白石曾畫了一幅得意之作,不幸被同鄉偷去……那是在20世紀30年代,他畫了一幅《鼠子嚙書圖》。一盞油燈,火焰輕輕,兩隻老鼠正在拚命嚙咬一疊線裝書,另一隻老鼠正朝書奔來,形神俱備,自視為得意之作。後來被一位同鄉悄然「袖」去。
1945年作燭台鼠戲圖
他不得不重畫一幅,題款:「一日畫鼠子嚙書圖,為同村夫背余袖去。余自頗喜子,遂撤銷追摹二幅,此第二幅也。時居故都西城太平橋外,白石山翁齊璜並記。」老鼠嚙書與同鄉偷畫,在齊白石眼中可謂同類鼠輩之人。
在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齊白石還畫了一幅題為《自稱》的畫。畫上面有一長秤桿,一端垂一鐵秤砣,一端系一秤鉤,一隻碩肥的鼠攀在秤鉤上,自鳴得意地自稱。大約就是譏諷那些自我脹大,卻不懂「天外有天」的人吧。
三、譏諷官僚及日偽軍,錚錚鐵骨
小鼠翻燈
齊白石剛到北京時,窮困潦倒,為了生計,不得不賣畫度日。一日,他畫了一幅《小鼠翻燈》:一隻小老鼠在油燈下,昂首望著盛油的燈盞,一副貪婪的容貌。作詩云:「昨夜床前點燈早,待我解衣來睡倒。寒門只打一錢油,哪能供得鼠子飽。何時乞得貓兒來,油盡燈枯天不曉。」他把老鼠偷燈油比作貪官蠹役的苛捐雜稅,把貓兒治鼠比作有朝一日貪官蠹役絕跡,耐人尋味。
燭台老鼠圖
「七·七」事故後,齊白石閉門謝客,拒絕日偽嘍羅索畫,也不賣畫,寧可挨餓也不丟失時令。聽說他曾在門上貼出13個大字:「白石老人心臟病發作,間斷見客」。
鼠燈油
後來因為經濟困難,不得不從頭賣畫刻印,但為了不被日偽運用,又在大門上貼出一張告示:「畫不賣與官家,竊恐不祥,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歷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倒霉。謹此奉告,恕不接待。庚辰正月八十白叟白石拜白。」
群鼠圖 立軸 設色紙本他還創作了《群鼠圖》來影射嘲諷日偽姦細。並在畫上寓意深長地寫道:「群鼠群鼠,何多多麼?何鬧多麼?既口齒我果,又剝我黍。燭燈殘,天欲曙,嚴冬已換五更鼓。」在齊白石的筆下,這些表面上耀武揚威的侵略者其實就是一群外強內弱不能見光的老鼠。
四、豐年畫鼠,飽含日子興趣
雙鼠覓食圖
齊白石91歲高齡時還應親友之邀畫了一幅《雙鼠尋食圖》,此畫堪稱是鼠畫中的精品。畫面上兩隻老鼠,一座燭台,外加兩隻紅蘿蔔,尤其是毛烘烘的兩隻老鼠,一前一後,追逐尋食,栩栩如生,日子的情味栩栩如生。
他去爾來
但齊白石意猶未盡,揀舊句題於畫上:「燭火亮光如白晝,不愁人見豈為偷?」署款更是特別,猶如一封家書娓娓道來:「佛遜賢侄孫如見,九十一白石老人寄自北京白石畫屋,交汝大兒手親交上。」本來齊白石在晚年時期,向其索畫者甚多,但畢竟年事已高,且珍惜自己的著作,因而求得一張畫並不簡略,連親屬也是如此。所以他在畫上特別交待,這幅畫但是他親手交的啊!這段題跋把老人的細心與「小氣」展現在世人面前,此事也成了畫壇一段趣事。
燈鼠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其實,不論齊白石畫的什麼,都是他所熟知見過的事物,可以看到一種純真、質樸、詼諧、旺盛的生命力,飽含著自己的真情實感,也是對國家及群眾的一片厚意!
更多齊白石鼠趣圖欣賞:
辛未(1931年)作 燈鼠戲貓 立軸 設色紙本
1948年作 紅燭三鼠 立軸 設色紙本
燈鼠圖 鏡心 設色紙本
1948年作 鼠桃圖 鏡心
鼠櫻圖 鏡心 設色紙本
1948年作 燭台上鼠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47年作 鼠果圖 立軸 設色紙本
文章:https://www.newpaimai.com/h-nd-95.html
TAG:古董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