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原標題: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文博中國


經過4月9日全天、4月10日上午的項目彙報和答疑解惑,4月10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按年代早晚排序)

1


四萬年的新疆遠古足跡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


發掘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項目負責人:於建軍


專家點評


通天洞遺址是新疆境內發現的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同時也首次提供了該地區舊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的連續地層剖面。遺址堆積序列清楚,年代跨度大。不僅填補了新疆舊石器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舊石器考古的重大發現,對了解新疆地區四萬多年以來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確立區域文化發展的編年框架有非常重要意義。


遺址出土的典型莫斯特文化遺存在國內目前只發現於少數幾個遺址,為解決學術界爭議的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是否存在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文化遺存,以及莫斯特技術的傳播路線提供了依據;在該遺址發現了可能屬於銅石並用時代的遺存,或與南西伯利亞的阿凡納謝沃文化相關,這為認識新疆地區金屬使用或冶金技術的開始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據;該遺址還發現了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最早的小麥遺存 ,這對認識小麥東傳的路徑和機制有重要的意義。


通天洞遺址及其環境



T0505剖面對應年代



發現的灰堆



出土石製品組合



碳化小麥和其他植物


2

古城初現 棺槨俱全 禮器齊備



山東章丘焦家遺址


發掘單位:山東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 章丘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項目負責人:王芬


專家點評


焦家遺址發現了大汶口文化中期城址,面積近15萬平方米,是山東地區時代最早的城址,在黃河流域也是最早的城址之一。該遺址是大汶口文化中最重要的中心遺址,規格比大汶口遺址更高,相關遺存也更全面,在該地區上承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西河遺址,下聯文明起源時期的城子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的城址。加之所發現的豐富的房址、墓葬、祭祀坑及灰坑,以及大批陶玉石器等遺物的發現,特別是大型墓葬區及毀墓現象的發現,展示了大汶口文化中期以來迄於晚期社會面貌的巨大變化,為我們認識黃河下游史前社會的轉變及複雜化的程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資料。



▲北區晚期居住期房址分布圖


▲南區大型墓葬分布圖



▲大型墓葬M152



▲南區陶器祭祀坑



▲大型墓葬M91隨葬玉器


3


恢宏的史前墓地


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


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高陵區文體廣電旅遊局


項目負責人:楊利平


專家點評


在遺址東北部發現一處大型成人墓地,墓葬總數在2000座以上,規模空前,是國內首次發現並確認的廟底溝文化大型墓地,性質應為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為研究渭水流域史前時期葬制葬俗、人種學、人群血緣關係、聚落形態、社會組織狀況等重大問題提供了科學的實物依據。


墓地以偏洞室墓為主,這一發現將偏洞室墓的出現提前到仰韶時期。發掘出土的彩陶壺反映了廟底溝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交流與互鑒。單耳杯、單耳罐等陶器的發現可能為廟底溝二期文化中單耳陶器的發現與起源找到證據。


這處墓地位於遺址東北部,與環壕聚落同時期,在聚落中心還發現了一處大型人工水利設施。遺址的整體布局更加清晰,這是首次清晰構建起完整的廟底溝文化聚落形態,為廟底溝文化聚落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也是關中地區繼上世紀五十年代西安半坡遺址後,又一處意義深遠的重大考古發現。



▲楊官寨遺址廟底溝文化墓地發掘區航拍


▲帶二層台豎穴土坑墓M388



▲偏洞室墓M283



▲重唇口尖底瓶



▲彩陶壺


4


西周王朝的西北邊陲中心


寧夏彭陽姚河塬西周遺址


發掘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彭陽縣文物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馬強


專家點評


姚河塬遺址內涵豐富,包含仰韶時期、常山下層、晚商、劉家、先周、西周和戰國秦漢等多時代的遺存和文化類型。特別是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更具代表性。商代晚期遺存含有劉家、中原、寺窪等地文化因素,說明晚商晚期這裡已經是一處具有多文化雜居的中心性遺址,而不是一處單純的土著遺存,說明該遺址與中原商文化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西周早中期這裡顯然已經成為一處西北邊陲的都邑性遺址。不僅發現了數座帶墓道的諸侯級墓葬,而且發現了鑄銅手工業作坊,還發現了帶字甲骨,這些發現不僅說明這裡是一處政治中心,更重要的是這一發現為研究晚商到西周時期中原王朝與西北邊陲的關係提供了全新的重要資料。



▲車馬坑(馬匹壓在車輛的下面)



▲ 刀把形墓葬埋馬12匹


▲ 祭祀坑上層完整羊骨



▲ 獸面紋象牙杯



▲ 玉鳳


5


中原古都面貌更加完整



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


發掘單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項目負責人:樊溫泉


專家點評


鄭韓故城是東周時期重要的都城遺址,高聳的城牆和完整的都城形制,宮殿區和青銅祭祀坑的發現展現了鄭韓故城在中國都城城市文明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此次主動發掘的鄭韓故城北城門遺址,是歷史上對鄭韓故城的城門所進行的第一次科學發掘,不僅全面揭露了春秋戰國時期都城城門的構造、春秋至明清時期道路的走向,而且還印證了史書上對"渠門"的記載。此外,瓮城在中原地區東周時期王城遺址中也是首次發現。鄭國車馬坑三號坑作為陪葬坑,是繼鄭公大墓之後的又一驚世發現,共陪葬各種車輛48餘輛,馬124匹以上,出土的車輛和馬骨之多,在我國東周考古發現中名列前茅,是研究我國周代車馬葬制、葬俗、馬匹特徵等重要材料。



▲北城門遺址航拍圖



▲北城門遺址清理的主要道路關係圖(西-東)



▲北城門遺址中水渠與道路剖面圖



▲鄭國三號車馬坑全景



▲鄭國三號車馬坑一號大型安車


6


秦漢櫟陽終獲確定



陝西西安秦漢櫟陽城遺址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項目負責人:劉瑞


專家點評


櫟陽城在秦獻公、孝公,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歇、漢初劉邦時期都曾作為都城,是西安附近除咸陽、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對於認識和研究秦漢都城的形 制、銜接、轉承及演變具有重要價值。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重啟櫟陽城考古後,先後確定了一號、二號、三號三座古城,其中三號古城的時代為戰國中期至西漢前 期,即文獻記載中秦至漢初的櫟陽。三號城內發掘並確定了多座大型宮殿建築,其中的半地下建築、浴室、壁爐等設施,以及空心磚踏步、巨型筒瓦、瓦當等遺物, 是目前為止最早的發現。出土器物上「櫟陽」「宮」的刻劃文字和大量的「櫟樂」陶文,明確表明該遺址所在即為櫟陽。


櫟陽城上承雍城,下啟咸陽城,歷史地位及其重要。發掘者以其豐厚的文獻功底,對於與櫟陽城有關的文獻梳理評論明晰,為考古工作提供了豐富的思路和較為準確的路徑,體現了歷史時期考古的鮮明特徵。




▲櫟陽遺址三號古城三號建築遺址




▲「櫟陽」、「宮」陶文



▲巨型筒瓦


7


尋找漢帝的長眠之所



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


發掘單位: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項目負責人:嚴輝 張鴻亮


專家點評


東漢帝陵的位置和分布,長期以來是考古學的缺環。經過長期調查、勘探和局部發掘,終於明確了東漢帝陵位置、布局及特徵,是秦漢考古的重大突破。


目前基本掌握了東漢時期帝陵陵園的總體布局,初步明確了東漢帝陵的若干形制要素(圓形封土、南北向、南向長斜坡墓道、甲字形帶迴廊方形槨室。「甲」字形磚石明券墓室及石殿、鍾虞、寢殿、園省、園寺吏舍等),為研究東漢時期陵寢制度的內涵與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東漢時期的陵寢制度是中國古代陵墓由「天下之中」天下之中到「南面稱王」南面稱王軌跡演變的關鍵節點,又是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中的薄弱環節,近年的田野考古工作為此領域的研究突破奠定了基礎,補充了缺失。



▲朱倉M722陵園遺址1號台基東部及內陵園東門址(由東向西)



▲朱倉M722陵園遺址1號台基全景(由南向北)



▲朱倉M722陵園遺址1號台基西階道(由西向東)



▲朱倉M722陵園遺址1號台基東側排水溝(由北向南)



▲朱倉M722陵園遺址祭祀坑牛骨(由西向東)


8


仙山祖庭 一朝展現



江西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


發掘單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江西省鷹潭市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胡勝


專家點評


歷時四年的發掘和5000平方米的揭露,確認了大上清宮遺址是我國迄今為止等級最高、規模最大、布局最完整、時代序列最清晰、出土遺迹最豐富的具有皇家宮觀特徵的天師正一教祖庭遺址。


天師道是中國道教歷史最悠久的道派,大上清宮遺址作為中國天師道祖庭基址,對其的發掘不僅是我國道教考古大規模發掘的第一次,而且是道教文化發源地的第一次 祖庭基址發掘。該遺址是選址於洞天福地的典型代表,完美體現了中軸線布局的理念,且遺址內殿宇遺存名稱、結構、性質基本清晰,為研究道教歷史、古代建築史、中國古代宮室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為中國道教考古開闢出新的局面。



▲大上清宮遺址總平面圖



▲ 龍虎門



▲ 三清閣



▲ 提點司



▲ 天皇殿


9


遙祭神山的聖地



吉林安圖金代長白山神廟遺址


發掘單位: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項目負責人:趙俊傑


專家點評


寶馬城遺址是近年來發掘得保存狀況最好、揭露面積最大、也最為重要的金代建築祭祀遺址。該遺址的發掘是中原以外首次通過考古發掘揭露的國家山祭遺存。發掘從選址、清理地基、起建和建築技術的多方面細節進行研究,並探討了排水系統、祭祀人員的生活安排。這不僅是金代歷史的重大發現,而且對於金人在建築形式和神廟布局方面吸收宋文化的多種因素,探索當時金王朝東北邊疆的經略、南北方文化的互動和中華文化多樣性、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JZ4(下北上南)



▲JZ1、迴廊西南轉角、與亭式建築JZ6(上北下南)



▲JZ2及石墁庭院(上北下南)



▲JZ1鴟吻一側龍紋



▲漢白玉玉冊殘塊(癸丑)


10


折戟沉沙銀未銷



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


發掘單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劉志岩 周春水


專家點評


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的發掘,不僅是明代考古的重大發現,而且是內陸水下考古的有益嘗試,其採用「圍堰」的發掘手段,為今後的灘涂考古、淺水埋藏遺址的發掘提供 了工作範式和借鑒經驗。同時發掘中所採用的金屬探測、磁法、電法和探地雷達等現代技術,也保證了考古發掘的科學性和技術性。


該遺址面積較大,出土 文物數量眾多,等級較高,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是明代中晚期社會生活、政治、軍事等方面最直接的反映。眾多的出水文物證明江口沉銀遺址為張獻 忠沉銀地點。遺址的形成可能與文獻中記載的大西軍領袖張獻忠與明代參將楊展「江口之戰」這一歷史事件直接相關。這一發現為研究張獻忠大西軍征戰歷史、政權 建設和經濟建設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也為解決明史中的諸多問題提供了新的材料。



▲ 發掘區場景



▲ 文物出水現場



▲ 運載銀兩的木鞘



▲ 明冊封吉王金冊



▲ 西王賞功金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遠文物考古社 的精彩文章:

明古南畝 | 回顧與收穫:考古、博物館專業2015級實習彙報會
講座信息 | 3月22日,郭偉民:石家河古城與長江中游史前社會(馮漢驥學術講座第52講)

TAG:明遠文物考古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