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醫國際CEO邰從越:著力探索分級診療的可持續運營服務
導讀
做到全流程運營,提升各個參與方的體驗度,讓患者和支付方願意付費。
心醫國際CEO邰從越
「我們做了將近8年,慢慢摸索著,走出了自己的一些獨特性。」3月下旬,心醫國際CEO邰從越接受HIT專家網訪談時如是說。
2010年6月,心醫國際成立。半年以後,邰從越作為聯合創始人加入心醫國際,出任CEO。當時心醫國際只有一個研發的團隊,產品也只是一個PACS雛形。為了給產品找一個清晰的定位,也為了快速彌補自己的行業跨度,創始團隊從零開始做市場調研,帶著團隊做了很多醫院的訪談,直至有幾家醫院同意合作試用產品。
如今,在區域遠程、分級診療領域,心醫國際已然風生水起。作為曾經的HIT屆的黑馬,心醫國際雖然還處在「創業期」,但是對於如何駕馭未知已然有了更多創新的打法和自信。
一度糾結:究竟以項目交付還是客戶滿意為目的?
與其他醫療軟體企業不太一樣,心醫國際的初創團隊不都是出身於IT,而且大部分是來自醫療、醫藥專業背景。因此,他們更傾向於讓信息技術更多服務患者,讓看病更簡單。而技術只是一個手段。
顯然,現階段信息技術更多應用的場景還是在院內,怎麼才能在運用技術的同時,為醫療機構、醫生和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務?邰從越坦言,心醫國際正是帶著這樣的疑問走過來的。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也很糾結,公司到底應該以項目交付為目的,還是以客戶滿意為目的?當我們發現沒有捷徑可走的時候,就協調各方必須坐下來,冷靜思考合作共贏的方式。」邰從越坦言,「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抉擇,是只做軟體還是提供更多的服務,做出服務長流的模式?我們想來想去,還是堅定這個看法,即我們不僅是做軟體開發的,還要把服務做好。因為客戶的需求是不斷升級的,而只有以客戶為中心,企業才能有更多成長的機會。」
不僅提供技術,還要提供創新的服務,對於心醫國際而言,這是一個戰略性選擇。邰從越認定只有從產業、行業發展的高度看問題,才可能有更大作為。也就是必須幫助到患者、政府、醫療機構。在這樣的戰略方向下,心醫國際找到了分級診療這個業務支撐點。
心醫國際團隊的大部分人做過設備、耗材、醫藥。而醫院對於醫藥、器材都是要貼身服務的,因為必須要讓醫生理解,否則就不會被使用。邰從越舉例說,比如,有很多患者是診療不明的才會需要找上級醫院會診,但是患者的需求也有很多類別,有的需要轉上來,有的則可以留在當地。對於醫生來說,需要終身學習,但是醫療教育體系跟不上實際需要,因此可以探索為醫生提供一對一的教學平台,包括會診就是解決這個問題。此外還有小班授課、廣播教學。「對於患者和客戶的需求要進行分級,提供有的放矢的方案,雖然我們做得不夠好,但我們先跑了一步。過程中也交了很多學費。」邰從越說。
應對不確定性:領先、創新
8年下來,心醫國際已經日益清晰了自身的定位——做領先的智慧醫療創新解決方案供應商。邰從越認為,智慧醫療的概念可大可小。對於心醫國際來說,領先、創新,則是實現公司發展壯大必須牢牢把握的兩個抓手。
領先,主要體現在遠程覆蓋、分級診療。邰從越說:「我們已經構建了全國最大的醫聯體遠程網路,觸達全國4500家醫院。其中,省級醫院有大約180家。」心醫國際已先後承建青海、河南、貴州、山西四地省級遠程醫療平台示範項目並積极參与運營服務工作,在省級平台建設層面積累了日益成熟的經驗。而在配合醫聯體落地層面,參與承建中日友好醫院遠程醫療協作網建設,實現了網路直達各成員醫院。還有城市、縣鄉的醫共體,服務觸達到村級,比如延川梁家河村。也有醫院的專科聯盟,比如宣武腦卒中,中日呼吸,長海醫院血管外科等,以及學科聯盟,這些都在做。
創新,則是應對不確定的必然選擇。邰從越認為,中國醫療信息化行業雖然已經有30多年歷史,但是當分級診療注入遠程的時候,發現有很多不確定、不成熟的因素。這裡面有政策的不完善、各地發展階段的不均衡,還有醫療機構用戶和企業自身都需要學習的過程,同時還有產業夥伴的不同思考。另外,心醫國際不僅要提供軟硬體解決方案,還必須應對各種爆發出來都新需求。「所以我們提供的產品服務是綜合的,我們會更像華為今天的角色。」邰從越說,「在我們的探索過程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項目支付方的變化,漸漸不都是政府和醫院來買單,而是出現銀行、藥品配送、電信運營商等。」
邰從越透露,心醫國際將和國葯控股戰略合作,雙方發起成立合資企業。作為最大的國有醫藥流通企業,國葯控股2017年有4000億元藥品的配送需求。雙方希望擴大合作範圍,為政府和醫療機構提供更多的供應服務,當然還有其他藥廠、軟體系統都有合作。「我們其實就是搭建了一張網。雖然還在路上,不能算結實,但是成型了,也看到價值了。銀行、藥品配送、網路運營商,這三方面我們合作得比較快。」邰從越說。
摸索規律:從可持續的運營服務上尋求差異化
「遠程網路平台搭建起來後,我們就發現用戶有更多的需求,比如它們可能希望的不是只和某一家醫院合作。這就啟發我們接入更多的國家級醫院。」邰從越說,「就像一個啞鈴的兩端。一端長大一些後,另一端也會不斷長大。」
遠程醫療的應用,十分需要花氣力豐富和完善,比如遠程教育、手術指導、手術示教等。「我們為什麼沒有把工作重心放到患者端,因為目前的獲客成本太高了,所以我們這個階段還是放在醫院和醫生端。」邰從越說,「我們一直在找差異化,這一定是在運營服務上。根據客戶的需求,我們做一個撮合者。但不是簡單的撮合,還有很多需要配套的工作。比如,兩邊溝通理解的不對稱性,需要我們不斷去磨合理順。其中很重要的,是幫助把每一類客戶的定位找到,比如,省級醫院和縣醫院合作會更順暢,地市級和國家級醫院的合作通常也都很好。這是我們能幫做的事情,我們能看到不同醫療機構學科之間的差距和互補性。」
又比如,當患者發起申請給醫院、學科、醫生的時候,其中的需求類型繁多,服務的價格自然也應該是不一樣的。心醫國際在摸索分級診療的需求中,開始逐漸實現了流程的半智能化,下一步將逐漸減少其中的人工干預,逐步走向智能化。「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已經探尋到了其中的很多規律。」邰從越說,「我們為什麼要堅持,理由可能不全是作為企業要有收入來源,而是我們看到可以幫助把患者從死亡線拉回來,這是驅動我們的最大動力。而且越做越敬畏,越做越發現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彌補,包括我們需要建設複合型的團隊。」
心醫國際目前的收入當中,80%還是IT解決方案,20%是服務,包括軟體運維服務。那麼,如何讓基於健康醫療數據網路的運營服務如何成為顯性、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存在的主要不確定性和挑戰是什麼?
對此,邰從越認為,醫院運維服務,很多服務收費不到位,存在到底是以誰為中心的問題。如果始終準確把握客戶的需求,把保質保量放在前面,就有可能產生持續的盈利模式。「在這方面我們吃過苦頭,也嘗過甜頭。比如青海的客戶,我們一開始就是100%以客戶為中心,也沒想到要賺錢,這個項目反而讓我們有了盈利。」邰從越說,「服務要和成效捆綁,客戶的訴求要見成效。原先單體醫院是自成體系的,遠程和分級診療不一樣,涉及多家醫院,而且基礎數據、物價、醫保報銷等都沒有配套機制,導致上面的專家不得不免費,下面基層醫院還覺得等了太久。要破這個局,就只能把服務做好,讓患者、醫生和醫院都能感受到。我們更傾向於目前的持續方式,敢於把運營的成效放進去,做到全流程運營,提升各個參與方的體驗度,讓患者和支付方願意付費。」
TAG:HIT專家網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