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她把我誇為天使,我卻感到很惶恐

她把我誇為天使,我卻感到很惶恐

分享好時光

 鋼琴曲

梁穎偉 

00:00/00:00

女兒的手上長了疣,上午我帶她去皮膚科治療。聽到醫生叫了號,我和女兒進了診室。

在女兒前面就診的是一位二十來歲的姑娘。我進去時,醫生本來已經結束了對她的診治,開好了藥方。

但是,姑娘遇到了一個麻煩。

醫院有兩個藥房,其中一個工作日節假日都營業,而另一個只有工作日營業。醫生給姑娘開的葯恰恰只能在那個節假日無法拿葯的藥房才能拿到。

這樣,姑娘今天拿不到葯,她只有等到正常的工作日多跑一趟。問題是姑娘是一個人在廣州的外地人,平常工作很難請假。

看著她無助的樣子。我很隨意的對姑娘說,「要不,我幫你拿了後再寄給你吧!」

姑娘有些驚詫。她不知道,我就住在院子里,幫她拿葯也不太麻煩。而且,我與醫生也認識,不用擔心我拿了她的錢跑掉了。

正在她猶疑的時候,醫生提出來幫她寄葯。

給女兒治療的時候,醫生對女兒說:你媽媽真好!像個天使。

她第一次說時,我沒有在意。

後來,她又對女兒說:你媽媽真好!像個天使。

我這才留意到她的誇讚。我想她大概是把我剛才的助人舉動當成了一種常態。忙解釋:我剛才只是動了側隱之心。事實上,我並不會時時想著要幫助別人。

被人誇讚是多麼好的事情,我為什麼急於否認?

天使是完美全善的化身啊。我擔當不起,我也不想擔起。

其實,我不是不想被誇,我只是不想被理想化。

理想化,是一種心理保護(防禦)機制。

當個體感受到自我的弱小時,為免於恐懼,就會設想有一種仁慈無比又能力超群的權威能夠掌控全局。

匈牙利心理學家費倫齊認為,嬰兒早期的全能幻想會被養育者是全知全能的信念所取代。嬰兒也確實需要相信自己的父母有能力給其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這也是一個人基礎安全感的來源。

但是,理想化是一種初級或者說是一種低級的心理保護機制。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是能夠接受自己及世界的不夠完美的,會少用或不用理想化這種心理保護機制。

理想化過程中,當事人往往對某些人或某些事與物作了過高的評價。這種高估的態度,很容易將事實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脫離了現實。

如果一個人執著於理想化的保護機制,勢必給自己和他人帶來麻煩。

當一個人理想化自己,他必然為其所累。要麼拚命的努力付出以提高自己的吸引力、權力、名譽和對他人的價值,要麼拚命的掩藏自認為不為人所接納的一面。

他的自尊不是對自我的接納,而是迫使自己日益完美的工具。

理想定得過高,要實現自然困難,不管你多努力。

國內著名精神科醫生曾經寫過一篇關於抑鬱的文章。文章認為,抑鬱的人經常有三種理想。

第一種是過高地要求自己是一個可愛的、被人喜歡和欣賞的人。

第二種是要求自己的能力是最強的,戰無不勝的。

第三種是把自己當做道德高尚的人,搶佔道德制高點,標榜自己是最高道德水準的。

擁有以上三種理想的人,實際都是理想化自己的人。

當一個人理想化他人,不可避免的會導致對他人的貶低。理想化後的客體越偉大光榮正確,幻想破滅後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越大,帶來的心理衝擊越大。理想化他人者本來心理就弱小,當理想破滅,他不能承受理想破滅帶來的心理衝擊,就會將心理的失衡轉化為對客體的貶低。

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重病患者的家屬,把治癒的希望全部投放在醫生身上,把他奉若神明,給予極大的尊重。

當治療失敗,家屬便又會責怪醫生醫術不佳,是謀害病人的殺手,甚至要找醫生的麻煩。

理想化帶來的被奉若神明不過是墜入地獄的序幕。

END

學心理學,

理解自己,

理解別人。

閱讀是鼓勵!

關注是支持!

分享是美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夕的心靈成長坊 的精彩文章:

TAG:元夕的心靈成長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