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德經》摘抄與思考21、22章

《道德經》摘抄與思考21、22章

《道德經》摘抄與思考21、22章

文:Recycler

36/236.3413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

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大意】

本章仍是探討道的特點。道是恍恍惚惚的,但它又是真實的實在。萬物因道而生,道通過萬物而顯現。德是道的外在表現形式,並隨著道的變化而變化。

【譯文】

大德的用處,只有跟從於道。

道這種東西,恍恍惚惚。但雖然恍惚,其中卻有萬物。

雖然恍惚,其中卻有萬象。

昏昏暗暗,其中卻有精神。這精神是真實的--其中有信息。

從古代到今天,它的名稱不變,卻觀照著萬物。

我怎樣認知萬物的必然呢?就是根據道。

【我思】

德的反義詞是什麼?惡?邪?怨?反正不是一個好詞。姑且認為是惡吧。老子說,遵從大道就是大德。老子也說道就是自然規律,有善有惡。善的遵從大道就是大德,惡的遵從大道就是大惡。自發的做好事就是大德,自發的做壞事就是大惡。大德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好事,大惡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壞事。老子一直強調德和道。難倒道就不含惡嗎?

我誤解了德在老子思想中的概念,與孔子所說的德不是一回事。道是無形的形而上存在,它必須通過具體的實在物體現其存在與作用,它顯現於物的功能,就是「德」。「道」決定一切事物的存在與特性,而一切事物都顯現「道」的屬性,也就是顯現它們的「德」。簡言之,「道」本是無形而不可捉摸的,它的顯現,就是「德」。好的是善德,壞的是惡德。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譯】

道和德的關係是:

一、道是無形的,它必須作用於物,透過物的媒介,而得以顯現它的功能。道所顯現於物的功能,稱為德。

二、一切物都由道所形成的,內在於萬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亦即表現它的德。

三、形而上的道落實到人生層面時,稱之為德。即道本是幽隱而未形的,它的顯現,就是德。

【拾人牙慧-張其成全解道德經】

我們所說的精氣神,其中精就是根本

【拾人牙慧-聞老子之聲】

老子認為,從道不具有排他性本質和不實際存在的意義來看,道是不存在的;但從道作為世界的存在形式或運行原則掌管所有事物的存在和運動的意義來看,道又是存在的。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大意】

本章通過對「曲則全」這一論點的闡述,指出「聖人」成功的秘訣在於守「道」,而不在於過分地宣揚自我。

【譯文】

曲線能成為圓,彎弧能成為直,凹陷能成為滿盈,破舊能成為嶄新。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則會迷惑。

所以聖人所抱持的只是一個原則,不注視自身才能明察萬物,不自以為是才能明見是非,不自我誇耀才能得到成功,不自我封閉才能有所進取。

正由於不與人爭,所以天下無人能與他爭。古人常說委曲求全這個道理,難道是空話嗎?這是真理呵!

【我思】

第一句,為什麼不能一直保持全、直、新呢?為什麼要讓自己處在曲、枉、敝的狀態呢?為什麼又要嚮往圓滿的境界呢?難倒處於少的境地就是為了得嗎?順其自然不就很好嘛!何必管多少貧富呢!認為自己多就是多,認為自己少就是少。沒有多少之分,談何嚮往多呢?老子是不提倡多少之分,只是世道已經有了多少的概念。如果無法捨去多少的概念,最好的辦法就是趨向少的一面。不管現有的財富多還是少,都認為自己是少的。還要有知足的心態。不能嚮往更好的一面,保持一種清心寡欲的心態。認為自己多,認為自己可以更多,就容易使人迷惑。

第二句,人一旦有了智慧,就會固執的分辨出自己以為的對錯。就無法客觀的分辨事物。打我一拳,最基本的反應就是這個人是錯誤的。但是有了智慧以後,就開始分析這個是不是有精神病,是不是情緒不好,是不是之前有過節,總之會想到一串的辯護理由。把老虎囚禁起來,是人的錯。老虎傷人,是老虎的錯。人超越界限,又是人的錯。到底誰的錯?想的越多,越不知道誰的錯。如果沒有人,老虎還在森林裡。如果大自然讓老虎如兔子一樣溫柔且多產,也不會觀賞老虎。最終都是大自然的錯,怪誰呢?

第三句,與人無爭可以理解,因為沒有攀比,所以爭也沒用。委曲求全是為了自保,這點可以理解。既然委曲可以自保,那還要求圓、求直、求滿、求新是為何意?一直委曲下去不就順了心意嘛!

這章節更像是孔子與老子思想的結合。前半句保持低調,追求完美。後半句,與人不爭委曲求全。按照正規老子的思想,第一句應該改為「曲不必全,枉不必直,窪不必盈,敝不必新,少不必得」順其自然!也是我誤解了含義。曲就是圓,不必追求圓。枉就是直,不必追求直。低洼就是滿,不必再追求滿。破舊就是新,不必追求新。少就是多,不必追求多。如此解釋比較合乎老子的思想。

求全是目的,還是委曲是目的?目的不同,將會有不同的行為。雖然老子的思想,總能體會到消極的觀點。但是消極的最終目的是讓自己保存。這是老子根據大道,為了求生總結出來的規律。這個規律是個人求生,還是集體求生?更偏向個人求生,不管他人瓦上霜。如果老子發現只有貪婪、假仁義才能求生。他會怎麼辦?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如今的時代再怎麼逃,再怎麼避世能躲到哪裡去呢?想求生,只能隱於市。如市井小人一般,如牆頭草一般。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譯】

一、事物常在對待關係中產生,我們必須對於事物的兩端都能加以徹察。

二、我們必須從正面去透視負面的意義,對於負面意義的把握,更能顯現出正面的內涵。

三、所謂正面與負面,並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他們經常是一種依存的關係,甚至於經常是浮面與根底的關係。

老子則曉喻人們,要伸展視野,觀賞枝葉的繁盛,同時也應注視根底的牢固。

【拾人牙慧-張其成全解道德經】

現代人做事誰不是貪多,家裡的傢具要多,銀行的存款要多,擁有的財富要多,企業的利潤要多……現代社會可供選擇的機會太多太多,對人的誘惑也太多太多,在這些誘惑和機會面前,我們往往會密室自己,不知作何選擇,從而陷於迷惑之中。於是不少人迷戀算命,結果命越算越薄,越算越迷惑。

現代中國相當多企業在做品牌的時候也是貪多的,綜藝Wie一個品牌包含的品類越多力量越強,有些人在做企業的時候喜歡朝品牌多遠話的方向發展,其實品牌如果多元化,企業肯定就要完蛋了。企業能不能多元化呢?應該看具體情況,如果你的輔業對你IDE主業沒有排斥或破壞,而能起到幫助作用,那肯定是可以做的。但是品牌要是多元化了就完了。品牌是少則得,多則惑,意思是說,品牌所包含的品類越少力量就越大,繁殖越多力量就越少。

你在看人生當中為什麼煩惱叢生啊?就是可供選擇的東西太多了,但沒有關係,你少選就行了,這個社會誘惑很多,但你只要靜心選一個就行了。所以幸福不在得到的多,而在計較的少。

【拾人牙慧-聞老子之聲】

老子哲學的最終目的並非超脫現實,而是長久維護現實。

老子認為,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具有自己純粹的本質,並以此為根據存在。世界萬物都是在相互關係和變化之中解構自己。在生活中遵照這種原理的人將自己徹底解構在整個自然界中。這種解構並非沒學或浪漫的解構,而是只有如此才能獲得明、彰、有功、長等巨大效果。

解構的自我並不固執某一特定理論體系或價值觀,也不將某一特定內容設定為自己的目標。因此不分彼和此,也不與人相爭。(我在想,也許對任何事物都能看到正反的兩面。於是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人們也能看到積極的一面。擴展一下,當面對侵略者的時候,採用了不支持也不反對的態度。這種人是屬於賣國者和反抗者之間,兩面都不討好,兩面都不得罪。老子的思想也就在讀書人之間傳播,為什麼大部分民眾都貫徹這一思想呢?也許老百姓關心的不是誰是侵略者,誰是執政者。只要老百姓能有口飯吃,不剝奪其生育權利,能夠簡單的世代延續。這是人這種動物的本能,不需要研究老子的思想,不需要了解事物的兩面性。)

~~~~~~~~太長不看~~~~~~~~~

簡版:提倡的理論越多,出現矛盾的時候越不知怎麼辦

~~~~~~~~~~聲明~~~~~~~~~~

歡迎交流思想。

謝謝您的包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Recycler 的精彩文章:

《幽/冥問答錄》後感

TAG:Recycl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