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如何放鬆?怎樣為沉?太極拳的「松」與「沉」多年練拳、教學的心得體會公之於眾,以饗讀者

如何放鬆?怎樣為沉?太極拳的「松」與「沉」多年練拳、教學的心得體會公之於眾,以饗讀者

許多太極拳練習者都有這樣的苦惱,學拳之初老師首先要求要「放鬆」,要「沉」,但如何放鬆?怎樣為沉?得到的答覆常常是南轅北轍,聽者惑惑。而流傳下來的拳論、拳經,又過於艱深,難以理解。我願把多年練拳、教學的心得體會公之於眾,以饗讀者。

第一、掌握「松」與「沉」.是太極拳健身的鑰匙。

中國的中醫學把人的身體分為若干穴位,血液在這些穴位的運行,是醫生診病的重要依據。中醫說「氣血相通」,若一個人氣血不通,往往百病纏身。太極拳的放鬆狀態和「通三節、達四梢」、「力達指尖」的沉勁使血液的流動在意、氣、力的作用下更加流暢、充分。太極拳練爿也特別講求運氣,通過各個穴位的感覺,使全身處於一種類似充氣的狀態。意、氣、力的「內三合」也使身體內的血液無滯礙地直達末梢,有效地緩解人體因衰老而造成的末梢供血不足,改善微循環。所以拳經說「氣為君,肌為臣」。而「松」「沉」的運動才能真正做到「氣血相通」,起到通經化淤、按摩血管的作用。長期的太極拳練習還可以減緩骨質疏鬆、增強免疫力。練拳沒有達到「松」和「沉」的要求,太極拳的效果就等同於一般的廣播操,也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內家拳,健身效果難免要大打折扣。

第二、太極拳的「松」「沉」是實用技擊的必然要求。

太極拳與世界上任何一種武術、搏擊術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以力相搏,講究以巧破千斤,後發制人。但是如果沒有通過「松」「沉」練就的無處不町發的發勁,你的「後發制人」必然被那些以命相搏的搏擊拳師打的一敗塗地。當年的創派宗師無不是經過性命相搏,即使是被譽為最具健身功能的楊氏太極拳,也足以「無敵」之後才能創派。

太極拳既然不以力勝,憑什麼做到後發制人,而且還要後發先至?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在同等的條件下先出手者,出力猛者當然是佔先機者.你要想在後發的情況下不吃虧,除了要掌握太極拳套路以及它的實用技擊內涵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套路中的單式在技擊中以特有的要求"發"出來,這是需要功夫的。而只有在「放鬆」「沉」的狀態下的練習,才能獲得這種功夫。

太極拳的攻擊動作要領包含著兩種力量的結合:一種是人的肌肉產生的爆發力,這個力量與其他運動項目,如拳擊等相同,屬於大多數搏擊項目的用力方式;另一種是太極拳所獨有的力量,是在身體處於完全放鬆狀態下,依靠人體本身的重量,當局部肌肉受神經的控制發出力量時身體隨之而動,在靠近而未接觸攻擊對象時,肌肉的力量已提前停止,但身體的重量卻在慣性的推動下不受阻滯地繼續保持原有的速度和力量,擊向攻擊對象,這樣的攻擊不會產生反作用力,也沒有全力攻擊扑空以後失去重心的問題。攻擊的力量除了肌肉的力量之外,又加上了人體本身體重的重量,所以力量更大,但動作更小,更具隱蔽性、突然件。這就是太極拳追求的用最小的動作、最短的距離把全身所有可以調動的力量集中在一個點上,用最快的速度擊出去,而又能以最經濟的動作在擊打攻擊對象的同時放鬆、復原,以準備第二次攻擊,這就是「攻防一體」「以巧破千斤」。太極拳的發勁更具整體性,主要是因為太極拳更著重放鬆基礎下的「沉」。

單就攻擊動作而占,這樣的攻擊動作第一是點多——放鬆的身體可以將力量集中到任何一個部位,頭、肩、肘、手、膝、足、胯均可攻擊。第二是隱蔽——放鬆的身體兒乎不需要做準備動作,意到、氣到、力到,猶如獵豹撲食。第三是線短——太極拳的發勁兒乎不需要出拳的距離,貼著肉發勁就可以震傷對手的內臟,甚至奪人性命。

第三,何為「松」?何為「沉」

松不是飄,不是浮,而是「沉」。其實「松」是「沉」的前因,「沉」是「松」的結果。「松」與「沉」的辯證關係,其實是從兒千年前道家的祖師爺老子「道法自然」開始,後經歷代拳師向自然學習,是汲取自然界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原理。我們不能超越自然法則去解釋太極拳的理論。

人生活在地球上,從一出生起就是生活在地球吸引力的狀態之下,所以人活著的每一分鐘都是在承受著自己的體重的負重狀態下,久而久之人就感覺不到自己的負熏狀態。首先是因為這種負重已經使人產生了支撐這種負重的肌肉和骨骼;其次,人已經在思維、意識上完全適應了這種狀態。人只有在增加額外的負重時,才會有負重感,比如提起一桶水、拿起一塊磚才會覺得有重量,才會覺得是在用力。所以通常人的放鬆,宴際是負熏情況下的放鬆,也就是用力情況下的放鬆,並不是真正的放鬆。太極拳的放鬆,就是要求你違反你自己常規的意識反應、習慣思維方式去體會你自己承擔自己體重的負重感覺,這種感覺首先是對習慣思維的完全悖逆,所以首先是意識的體驗。只有獲得了這樣的體驗,你才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或某一部分作為物質的沉重感,這樣才可能打通周身的關節,做到周身一家。這就是太極拳的「松」「沉」。王宗岳《太極拳》「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正是這種境界的準確描述,它是指人在承擔自己體重的體驗中,「一羽不能加,蠅蟲_不能落」的靈敏反應和感覺,這個感覺越是靈敏,你周身放鬆的程度越高。作為外加力,「一羽」或「一蠅」的「著落點」正是自己的身體,而去感覺它們,這是意識的反應。所以太極拳放鬆與「沉」的練習過程,實際是對於人與生俱來的負重的客觀存在的體驗過程的一種意識的矯正過程,所以要求「用意不用力」,這個「不用力」是指不加額外的負重的力,那些據此認為「打太極拳是完全不能用力的,這是絕對的」的觀點是荒謬的。楊澄浦《太極拳十要》中說:「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這個「拙」字正是點中要害的。他叉說「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這也是非常準確的描述。

自然界中的食肉動物在捕獲獵物時,把身體徹底放鬆,把重心儘可能降低,以隱蔽得不易覺察的緩慢,在保持隨時可以攻擊的狀態下儘可能接近獵物,時機成熟,依仗其由於放鬆而隨時保持的下盤穩定性.突然發力,像弓一樣彈出自己的整個身體,撲向獵物。這是它們獲取食物,得以生存的技能。我們的祖先也許正是看到了食肉動物這種兇悍的攻擊本領,才加以總結,運用於太極拳實用搏擊之中。由於人並不具備動物經演變形成的柔韌性.更不具備搏獵中完全放鬆並可以隨時爆發的實踐體驗,所以古人創立了大量的理論。這些成功的經驗取自於自然,成之於經驗,對練好太極拳極是珍貴。拳理中出現「邁步如貓行」「龍行虎步」「蛇行貓步」「黑熊翻背」「白鶴亮翅」「青龍出水」等等用動物的行為取名和立論。因此,太極拳在一定的意義上講也是仿生學的產物。

第四、怎樣讓自己「松」「沉」?

多數人把太極拳的「松」「沉」看作是一種時間的積累,我認為做到「松」「沉」,完全可以「朝發夕至」。

太極拳的「松」「沉」是對於習慣性的負重感覺的糾正,這種訓練當然首先從意念、意識開始。自己應該很容易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如果你沒有做到「松」「沉」,你就絕對發不出可以稱為「松、活、彈、抖」的整勁,這一點絕不是任何蠻力和蠻幹可以代替的,也就達不到「至柔」到「至剛」的轉變。這個道理應該也適用於各式太極拳。

農村廟會有一種用細竹子鋸成一節一節然後連起來的兒童玩的竹蛇,用手捏住動蛇尾,蛇頭就會隨著身子自然扭動.其動態和真蛇惟妙惟肖。其實這個現象就能夠說明太極拳「松」與「沉」的原理。

根據這個原理我們來體會自己的重量,也可以通過別人來感覺,把手臂搭在別人的肩頭,然後想像這支手臂完全不受自己支配,當對方感覺到有重量時,你就是處於放鬆的狀態。還可以讓對方隨意上下移動,重量不變,你的放鬆就是正確的。然後根據對方感覺你重量的不同,自己去體會有重量時你的感受,然後抓住這種感受自己練習抬起手臂。少則三日,多則一周,大多數人都能夠從這種練習中使自己感覺到手臂放鬆的「沉」。至於做到全身放鬆並在演練套路中做到既松又沉,「周身一家」,則需要較長時間的練習和老師的正確指點。

當你周身有了「松」和「沉」的感覺,再想達到內氣鼓盪,氣脈相通就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一旦練成意、氣、力「內三合」,就能夠做到通三節、達四梢,節節貫串,力達指尖。到了這個層次,學拳者打出剛柔相濟、松活彈抖的太極拳套路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而這樣的套路練習才能是作為實用技擊訓練的基礎。也只有這樣的太極拳才能起到強身健體的最佳效果。

太極名家於志鈞在《吳圖南太極拳精粹》書中回憶:

「吳老告訴我:太極拳就『松』和『沉』兩個字。什麼叫『松』可難住我了。不用力?不對;輕一點?不對。他讓我和他搭手。他說:『你鬆開!』我輕輕地搭著他的手;他說不對,給我示範。吳老搭著我的手,我感到很沉重,我說:『老師手怎麼這麼沉?』他說:『這才鬆開了。』

我簡直糊塗了,他手這麼重,還說是『鬆開了』。他讓我搭上他的手,說鬆開。我一點力也不用,覺得手非常輕,應該是鬆開了。吳老說:『你就這樣,別動!』他把手撤掉了,我手還在半空懸著。他說:『你這是松嗎?要松的話。你手怎麼懸在半空呢!』他又讓我和他搭手,他讓我把手撤掉。我一撤,他手臂叭嗒就掉下來了。他告訴我:『這才是松,你手在半空懸著,是因為你胳膊用著力呢!』一下我豁然開朗,明白了。我以前的松,包括練拳架時的松,全是緊,全是僵。」

太極名家吳圖南說:「有人誤解,認為手腳輕就是松。錯了,這是緊。為什麼你覺得手輕、腳輕?因為你用力拎著手腳呢!手腳就不靈活,發皺。真鬆開了,你的手腳是沉甸甸的,因為你身體有重量么。你不用力拎著,它就沉么。這時你才靈活自如!」

徐致一前輩聊拳時講:他們過去練拳架時,吳鑒泉老師曾要求他們閉著眼做摟膝拗步,當一臂往前推出時,鑒泉老師用一手指在他手上輕輕一點,如果這一手臂不能隨下點之勁立即掉下而仍在原處時,鑒泉老師即認為沒有放鬆,沒有達到輕的要求。

太極養生堂正式對外開課啦!

系列太極拳培訓學習課程助你一臂之力!

太極養生堂即日起面向全國太極拳愛好者推出系列太極培訓課程,將由太極養生堂創始人及總教練黃山先生親授太極功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太極拳的三大定力和科學解釋
太極推手的勁力原理與發力原則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