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追尋丞相之——星落秋風五丈原
歡迎關注本號:湖說爸道
祁山風勁肅秋酣,暗淡陣雲五丈原。
零露漙兮紋彩密,固是草枯驄馬肥。
蜀軍旗幟黯無光,鼓角之聲今寂微。
可憐丞相病危篤!
渭水清流深未成,無情幽咽作秋聲。
關山入夜風抽泣,鴻雁暗中迷路際。
威嚴軍令若風霜,固守諸營垣外牆。
可憐丞相病危篤!
…….
讀了這首詩,你會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十之八九的同學一讀就知道這寫的是誰,陌生是因為十之八九的同學不知道是誰寫的此詩。
其實此詩在日本家喻戶曉,還被編入中學生課本,這是日本詩人土井晚翠的長詩,因為此詩太長,就不全錄了,這詩在明治時期還被譜成軍歌來唱,這詩的名字就叫《星落秋風五丈原》
一
今天的行程是去法門寺,夫人和兒子沒有去過法門寺,所以我把她們母子放到法門寺自行參觀後,轉頭重上高速,一路飛奔,因為我要去五丈原看望丞相了。
五丈原在歧山縣,與法門寺的大方向是一致。跟著導航,幾十分鐘後就下了高速蔡家坡收費站。
五丈原所在地叫五星村,村門口立了一門樓,兩邊有一付對聯:
右邊為:塬名五丈千里來瞻聖賢,
左邊為:村曰五星七堡同圓夙夢。
我從成都出發沿著丞相當年北伐的路線趕到此地的確走了上千里,完全體會到了丞相當年北伐之路之艱險,對聯正好道出了我此時的心情。但美中不足,按中國對聯仄起平落的原則,這付對聯上下聯放的位置卻掛反了。
二
車沿坡拐幾個彎道就到了今天要去的地方:諸葛亮廟,在停車場停好車,正好旁邊有一幅五丈原的大地圖,原來所謂的「原」其實應該是「塬」。是一種黃土平台,四周有溝,上面是平的。
看著石碑上的「五丈原」三個字,心緒萬千,幾天前我們從當年蜀漢故都而來,一路向北而上。兒子為此行還專門背會了《出師表》,意欲行走於千百年的風雲際會之間,追尋先賢的足跡,體會蜀漢君臣們為了理想而奮鬥的精神。
大門處上門匾寫的是「五丈原諸葛亮廟」,兩邊是一付好對聯:
一詩二表三分鼎,
萬古千秋五丈原。
就是感覺門匾應該五丈原為一排,諸葛亮廟為另一排合適些。不知是不是這裡是丞相生命最後的地方,寫字的人故意把他的名字斷開排行的原因。
門口站了二位工作人員,口中正在背著講解詞,門票不貴,三十元,買門票時,工作人員問我要不要講解員,因為貧窮限制了我的需求,咱們就自個兒給自個兒講解吧。
進了大門,,左右各站了一位威風凜凜的大將,神態生動,比例協調。細細觀看卻有點感覺不對勁,原來一位是魏延,一位是馬岱。哈哈,這兩位死對頭居然相對而立,正好怒目而視,我恨不得砍你娃一刀,我恨不得吃了你的肉。
而且在魏延的介紹中還專門寫上他是被對面的馬岱砍了的,看來是故意這樣放的,以實物展示了什麼叫做「不是冤家不聚頭」。真TMD有才,還嫌丞相生前不夠煩,死後都還要讓丞相不得安穩。
這裡也有一付對聯:
蜀都上表為漢室江山嘔心瀝血佐漢室;
隆中對策論天下大勢深謀遠慮定天下。
要說寫諸葛亮的對聯,我個人覺得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聯是最好的: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這付對聯跳出了單純歌頌丞相的『果』的框框,深刻思考了丞相的「因」由來。
還有一付寫於南陽卧龍崗武侯祠的對聯: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幾?
能使山川增色,陋世何妨。
我也很喜歡,曾經林清玄先生手書給我,至今掛在書房中裝門面。
三
再住裡面走,很是安靜,遊人很少,兩邊牆壁上是歷代的石刻,這裡也有岳飛手書的《出師表》,而最前方一方石碑上書:純正不曲,書如其人。這是朱重八為岳飛手書題寫的引詞,岳爺爺的書法是一絕,這明太祖的書法也不錯哦。
中殿里是丞相的像,兩旁是丞相生平的介紹。旁邊居然建了一座:月英殿,是紀念丞相夫人黃月英的,就是門口的這付對聯搞得這裡像是算命的。
後面建有丞相的衣冠墓,最有意思是建了一「落星亭」,裡面有一塊據說是當年丞相去世時從天上落下的落星石。
《晉陽秋》記錄當時有石頭投入丞相營中,過了不久丞相就去世了,這本書的作者孫盛極重史德,他寫書時,不過離丞相去世百年左右,說不定當時真的是有流星落在五丈原也未可知。
四
站在五丈原上,我才明白丞相的苦心,這塬就像一塊一塊的豆腐塊,就是天生的城池。渭河橫在面前,對面的高台又是一塊「豆腐」。要攻入長安,就要佔據對面的「塬」,這塬前是數丈深的深溝。比一般的城牆還高,看你咋攻。
眼前的渭水長流,因為這條河誕生了一句成語:涇渭分明。司馬懿太聰明了,只要他不戰,你是沒法攻得過去的。所以他也不來攻,就這麼耗著,怪我咯,你拿我怎麼著。
其實司馬懿與丞相雙方經常往來信件,,並不是什麼丞相老寄什麼女人衣服去激怒司馬懿。信中兩人惺惺相惜,司馬懿曾經給丞相去信說:黃權這人總是給我談你,一說到你就兩眼放精光,誇你是當世英才。(關於黃權的事,參見公從號前文:《從三國三大戰役看男人胸大的重要性》)。
丞相去世後幾天,蜀軍撤走,司馬懿從對面來到五丈原,看了留下的軍營,誇嘆「天下奇才」,至於當地百姓笑言「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他也一笑了之,真正的英雄之間總是基情滿滿的。
五
很多人都認為當年丞相太過謹慎,要是聽從魏延的計策,走子午谷,直搗長安,就不會有最後北伐的失敗。
當我重走當年路線後,我才明白丞相為啥要步步為營,採取蠶食政策。因為今天我們開車走這條路線都要開得發吐,而在當時的條件下路途之難,不是我們現在能想像的。糧食問題才是北伐中起決定作用的關鍵問題,這也是每到一處丞相就要屯兵種田的原因。
地圖俠們永遠只看到地圖上子午谷的距離最短,而這個世界上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只在數學中才會有,人生中往往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長。
永和十年,就是書聖寫下著名的「永和九年……」後的一年,歲月離丞相去世剛剛兩個甲子。東晉名將桓溫派遣司馬勛自漢中出子午谷,結果還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領的前秦軍隊擊敗,司馬勛只得逃出子午谷,致使桓溫兩路夾擊的計劃失敗。
明末,闖王高迎祥又採用魏延之計,走子午谷,準備奇襲長安,十萬生力軍走了十五天,餓渴得要死,終於出了子午谷,孫傳庭帶了二萬新兵蛋子正等著呢,來一個殺一個,第一代闖王高迎祥被活捉後殺了。我想他一定後悔那個瓜娃子想的這個計策。
到了近代王耀武帶軍欲突襲張學良,進了子午谷三天後又退了回來,說谷中太過險惡,連水源都沒有。
再後來,太袓毛大帥看到魏延這一計策時,直接批評不可取。信丞相才能得永生。
這個世界上總有不少人是紙上談兵,所以我喜歡到歷史發生的地方實地體會歷史曾經跳動的脈博,人不僅要讀萬卷書,更要走萬里路。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儘可能的穿越千古時空與先賢們對話。
極目眺望渭河對面,想想八百里秦川就在丞相的眼前,舊都長安就在百里以外,但卻最終壯志難酬,事業成空。
回望丞相五十四年的人生中,前二十七年「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後二十七年出中原、下江南、收天府,征南夷,開漢中,伐曹魏,他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只為實現心中的信念與報答劉備的恩情。
如今站在這丞相生命的盡頭之處,不禁悲由心生,因而更能體會詩聖的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悲壯。
歷史是無情的,而歷史又是多情的。幾十年後,一位叫諸葛京的人,在眉縣當了縣令,而當時五丈原就屬眉縣管轄。這位諸葛京就是丞相的孫子,蜀漢滅亡時,父兄都戰死,而他因為年幼得以倖存。
從此以後正史上再無丞相後人的記載。但他的故事卻萬古流芳,與日月長存。(下一站:定軍山)
謝謝打賞。
TAG:湖說爸道 |